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意临——一段对完整过程的人为截取

        孟子说“以意逆志”,这是关于《诗经》解释的著名观点。它反对胶柱鼓瑟于文本,而是强调以自我之“意”,带着全部的经验圆通地解释经典。书法所谓的意临,与以意逆志十分相似,即富于个人理解的对法帖的阐释。意临的主旨应当是锤炼风格,而不是锻炼技术,所以,这是高级阶段才可以问津的临习方法。

        意临强调个人的意,是否就是完全自我的临摹?当然不是!别忘了还有个临字。也就是说,意临还是临。临,就要依傍法帖的风格,甚至一些具体的技术动作。

        今天微信圈有人转发了某家意临的《十七帖》,并询问:临不像和意临怎么区别?的确,这是意临最重要,也是最蛊惑人心的地方。

        什么是意?它和形必须对立吗?如果不是,为何看到宣称意临的《十七帖》并非形似于原作的临作?另外,意是原作的意还是临摹者的意?原作者的意一旦落实为作品,则意也就固定下来。按照逻辑常识,原作的意在临作中有表现,方可称其为临,否则,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位高势重而怀奸佞之心,或者是无德小贩挂羊头卖狗肉。

        我们首先认定意临是一个主观取舍的过程,既然如此,无论是舍弃还是择取都是心中有数,心中有数的东西是可以重新拾起的,也就是说,意临应该是想似则似,不想像就不像。由此看来,意临的前提是形的临摹十分娴熟。

        王铎有大量临摹阁帖的作品传世, 把意临的跨度拉大到了极致。他的意临有些处十分似帖,有的适当演绎,有的简直就是他自己。我们对于其中全篇弥漫着王孟津习惯的所谓意临之作所以能够认同,不能否认得益于他大量优秀的基础临摹的提示。那么,我们判断当代人的某件临摹是意临还是临不像,其实也可以按验他的基础临摹,虽然真正具眼的鉴赏者并不需要这种借助。而在作者,可以宣称自己的意临,但必须具备不怕查验的底气,否则很可能是“意而非临”。古人说“经有家法,《诗》无达诂”,同样,意临固然承认甚至倡导个性化的理解,但必须是成熟甚至系统的成一家之言的笔墨特色,相当于经学之“家法”,而不是信手涂抹。

        以意逆志,是用读者的想法去揣摩经典之意、圣哲之心。它承认解释过程的主观因素,但落脚点究竟是志,即经典的本来意义,所以,以意逆志的实质还是解释。同样,意临也是一种解释,是对碑帖的解读。与忠实于原作的临摹相比,意临更强调临摹者主观的意,如经验、偏好、性情等,但落脚点究竟是临,所以,意临承认甚至追求个性差异,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有个性地解读而非个性本身。

        孟子所以提出以意逆志,是反对将《诗经》的语言就字论字地进行字面解释,主张把握诗篇的宏观思想,这样不至于在具体字眼上陷入僵化的泥沼。书法的意临也需要宏观的把握,也就是要吃透作品的整体风貌,用笔、结字、布局等多方面特征,然后综合起来又不脱离原作进行较为活脱的处理。这中间主要强调的是对原作的合理理解,而非漫无边际的任意发挥。

        意虽说是自己的,却必须是积极的。

        宋人尚意。以宋四家来说,他们各自风格不同,但颇具文人情怀,笔墨隽永,抒情达性,逸气纵横则是一致的,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意。我谬以为,宋人得笔而不得形便是意临晋唐的结果。他们学到了晋人的笔墨韵致,至于晋人端庄稳健,开合肯定,收放自如的形,宋四家几乎都望尘莫及,蔡伤于板,苏讹为扁,黄流于缠,米东倒西歪失于颠。所以,宋人得意于内蕴而失于外在。当代书法对形式的膜拜趋之如骛,失于内蕴而得于外在,然后变本加厉,其意丧失殆尽,其形张扬悖谬。

        我不主张学字过程需要一个清晰的意临环节。第一,所有的临摹都无法排除意的先入为主,也就是说,临摹的“意”是不可以强分的。以临摹熟练为基础,加以良好的书兴,书写者的意是按耐不住的,无需呼唤就可以迸发的。那么,不论你是否承认,实际上你都意临了,一个哲学的命题是,思想思想的思想和思想是同一个思想,临摹始终是受意的支配的,在临摹之前没有一个独立于过程之外的意。我们对一种意的着意呼唤本身就是一种意,这二意无别。第二,从另一个角度看,意这个东西不是你强调它就有,不强调就没。事实上,就临摹而言,我们可以改变每一次明确的想法,却无法控制任何一次下意识,下意识更真实地表现一个人的秉性习惯。第三,我主张把对于帖的主动取舍置于创作的过程之中,而通常所说的意临只是把意识限制在临摹阶段。二者区别何在?过程中再行取舍则临摹与创作更加水乳交融,而所谓意临,则在临摹与创作之间人为增添了一道理论枷锁。我主张基础临摹熟练而直接创作,这是用帖来丰富改造自己,意临则是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改造法帖。一得一失,悬隔天壤。

 

        我接受意临这个概念只是因为习惯,严格地讲我不认同习字过程有这样一个环节。我以为意临是创作心理上不自立的表现,是“六经注我”。我更倾向从临摹到创作之间可以由“快速临摹”予以自然过度。快速的前提是似帖,它不强调自我而并不失去自我,快是一种获得性,快而何以能似?因为熟练。

作者:寇克让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