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古帖署用吉语,成语

寇克让 草书崔湜饯唐州高使君 33cm×105cm 纸本 2014年

古帖多书信,其署名及使用吉语、成语历代各有风尚,而每次潮流并不划一。

后汉张芝《秋凉平善帖》末云“幸甚!幸甚!”,钟繇《宣示》《白骑》诸帖云“白”,晋初卫瓘《顿州民帖》云“惶恐死罪”,凡此皆古帖有署名、成语或吉语者。后汉崔爰《贤女帖》、张芝《冠军》、《经年》、《欲归》诸帖,皆无题署及吉语。

 

崔、张诸帖真赝的确在疑然之间,但如果唐人伪造崔、张,视之汉帖则赝,视之唐帖则斑斑事实,那么,从另一面看伪帖自有其不可磨灭之文献价值。何况即使伪帖,完全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者少之又少,一般都有蛛丝马迹可以依傍。所以伪帖虽伪,仍可藉以反映一代制度,揭示一代文风,甚至流露相关事实。考察古帖文体作风、署语吉语,固当求诸真帖,亦不能一概排除伪帖。

 

寇克让 草书韦应物诗句 68cm×68cm 纸本 2013年

 

汉帖虽伪,汉帖不必有署语吉语则近真,如紧承后汉,三国无题署吉语之帖不乏其例,至晋依然。吴皇象《文武帖》、晋卫常《一日有恨》诸帖无署及吉语。晋张华《得书帖》署后有一字不易释读,或有释为“呈顿首”者。今案,释者误。其一,草草一笔不至代替三字,强代之则为鬼画符,读者不识;其二,书信吉语随时变迁,历代风尚不同,西晋以前古帖似未见用“顿首”者。今案,此字当释作白。《大观太清楼贴》卷七录王羲之《君晚帖》首尾皆作“羲之白”,帖末“白”字已然拉开成为一笔,若将此帖二“白”字对照,则草草一笔确系“白”字草写之极致,其演变情状跃然纸上。白,即表明之意,与前此“不具”配合使用。不具,今所谓“不再罗嗦”,两晋习见。张华此帖即西晋例,东晋如王导《改朔帖》“不具,王导白”,末“白”字与张华帖字法作风极似。王洽《承问》云:“还白,不具。王洽再拜”。“不”具既是“不再罗嗦”,“具”便是详说、罗嗦之谓。王羲之《丹阳帖》末“迟面具”即用此义,“具”,堪称古帖习语。

 

帖署之后用顿首,当为东晋时尚,其演进流行之迹明文可按。前举王导《改朔帖》即不尔,而王敦《蜡节帖》首尾作“顿首顿首”。王洽《承问》、《感寒》二帖用“再拜”,而《不孝》《兄子》两帖、郗鉴《災祸帖》首尾皆用“顿首”,显见得张口闭口必称“顿首”。郗鉴《災祸帖》亦首尾用“顿首”。王珣《三月帖》、《伯远帖》、王珉《此年帖》、《何如帖》皆其例也。

 

寇克让 草书李白诗句 68cm×68cm 纸本 2015年

 

新风虽然涌起,积习未尝尽改。故王洽帖于“顿首”之后,仍缀一“言”字,言即“白”也,王珣于“顿首”后也缀一“白”字,凡此皆新老风气交互并存之象。

考诸古帖,“白”是魏晋古语,“顿首”乃东晋潮流。尺牍至此几乎无不言“顿首”,但潮流之中,仍有不入时尚之流,甚或着意复古,不为流风所煽者。

 

潮流中人王珉《十八日帖》、《今欲出帖》即不染“顿首”一字。当然,弃传统所用“白”字,代之以新兴“报”字,亦露端倪。王洽帖已如此。今见郗愔《九月》、《廿四日》、《远近》、《想亲》四帖决不用“顿首”,郗愔并非不入时,对新兴“报”字例极为热衷。

 

寇克让 草书节录柳永词 48cm×46cm 纸本 2015年

 

王廙帖中用语古今杂糅。“惶恐”、“死罪”既是魏晋旧习,顿首是东晋新风,而王廙《祥除帖》混用不介意。《七月帖》则决无吉语。

王献之《鸭头丸》、《廿九日》、《新妇地黄汤》诸帖此皆摹榻本,诸帖各自完整无阙而无“顿首”字,由此知《中秋帖》虽节自《十二月割至帖》,亦不至于妄增年代悬隔之术语。

 

谢安《每念帖》首尾作“顿首顿首”,《六月帖》末作“惶恐再拜”,古今两体并存。

 

寇克让 草书李白诗句 90cm×68cm 纸本 2014年

 

署用“某某书”东晋也已经出现,如《宝晋斋》收录谢安帖、《万岁通天帖》摹王徽之《新月帖》末皆用“书”字。

故署信之例略无一定,王羲之署信之法亦不一而足。

王羲之《适得书帖》《徂暑帖》唯署“王羲之”,无吉语。

 

《还示帖》、《尚停帖》末云“还具示问”,《不得临川问帖》末“因得问示之”,一概明为结语,而不署名,更无吉语,是非缺憾,亦尺牍之一格。《二谢帖》、《桓公帖》、《谢光禄帖》、《长素帖》、《知念帖》、《长风帖》、《谢生帖》皆文意完整,无署无吉语。

 

寇克让 草书李嘉佑句 46cm×48cm 纸本 2015年

 

《近得书帖》、《建安灵柩帖》、《寒切帖》、《十月七日帖》前后皆作“羲之报”,如前所述,此是新潮。《七月一日帖》、《君晚帖》首尾用“王羲之白”已见前文,《月半帖》末作“王羲之白”,斯为古风。《时事帖》、《长平帖》末作“再拜”,差可视作古风。当然,《阔别帖》、《旦极寒帖》、《追寻伤悼帖》文意完整而用“顿首”。

比照当时风气,《十七帖》中署名吉语当然无可无不可,实际情况是无署无吉语。今《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与其晚年政治盟友殷浩书信往来,劝诫殷浩北伐,本传容或截取信件,而殷浩劝王羲之复出做官及羲之回信则神完气足,皆无署及吉语。后出任会稽,与尚书仆射谢安书,永和十一年以后戒谢万二书,虽似非完帙,而首尾或见,要皆不出“顿首”之类吉语一字。

 

拙作《书法没有秘密》尝称,“晋人以尺牍相尚”、“尺牍是晋人较量书法、切磋技艺首要形式”。晋人不展览、不出作品集,但最重尺牍,此是炫技。而实用书信或许偶有区别,故此类之中,不仅不用“顿首”,“奈何”、“死罪”、“再拜”等署语亦罕见。

 

寇克让 草书李端诗 48cm×180cm 纸本 2015年

 

《十七帖》多是王羲之与桓温部将益州刺史周抚书信,而《伏想清和帖》涉及与桓温书信往来,事近《十七》诸帖,无署无吉语,而桓温《大事帖》无署亦无吉语。《十七帖》之中,《知足下帖》末“迟知问”,与《丹阳帖》末“迟面具”语格极似,非结语而何?《瞻近帖》末“还具示问”与上举他帖契合。《丝布衣帖》末“示致意”与《解生帖》末“劳人意”似亦非偶合。《积雪寒凝帖》末“比者悠悠,如何可言!”《都邑帖》末“如何可言!”是晋人书信习见结语。《朱处仁帖》、《蜀都帖》虽漫长,末“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与“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皆是殆无遗漏,无以复加之口吻。《盐井帖》末两字“具示”,《儿女帖》末亦此“具示”两字,干净利落,明白是说“写完了”。《汉时讲堂帖》末“具告”同“具示”。《诸从帖》末“不复具”有误释为“不复一一”者,不仅与当时古帖结语吻合,后人释读之谬误亦可谓比且党者。

 

凡此皆今见馆本《十七帖》辞气高古,文有传承,而非劫余之明证。至于《十七帖》缘何被张彦远称为“煊赫名帖”,有拙作叨叙在前,或冀一览。

作者:寇克让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