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号·专栏】孙振华:无差别优异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无差别优异》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振华专栏]

三联出了一本书,《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判和反思》,书里谈到了“无差别优异”的问题。

bUvBudsjsSW74PaEoqA5q62bJ3SCdG0RJyixC0kL.png

​作者举了个例子,中国家长参加美国学校的家长会,总爱问老师,自己家孩子的短板在哪里?还有什么缺点?美国老师很奇怪,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应该发掘他们的特长,发现他们各自的精彩,为什么要总是要和其他的孩子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呢?美国老师的这种想法,体现了“无差别优异”的原则。

所谓无差别优异,如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各有各的好”,或者“各美其美”,不要搞成统一的标准。只是,中国家长普遍还接受不了这个观点。中国教育从古代开科取士开始,就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习惯了。统一尺度当然有好处,比较公平,无论贫富贵贱,是好是坏让分数说话;不好的地方是,严重地扼杀了个性。

其实,最适合无差别优异原则的,应该是艺术教育领域。

在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最后脱颖而出的,永远是那些比较异端和另类的学生,而入学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得高分的人,最后往往比较平庸。为什么呢?因为好学生最大的愿望是满足标准,结果丢掉了自己。

现代艺术教育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在严格的规训中把可能的艺术天才悄无声息地扼杀了。回头看看,古代的文人画家,都是业余的,没进过学校,画得挺好;现在学中国画的学生,天天训练笔墨,临袭古人,如此专业的训练,为什么反而不灵呢?

还是标准化的问题。所谓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标准化。艺术院校从招生开始,就种下了日后的结果,特别有苗头的学生根本就进不来。大家按一个标准考素描、考色彩,你要离经叛道,谁要?不说考进学校,就是考前辅导班的老师,就早早把你灭了。

那些有点灵气,有点小苗头的学生,进来之后,经过漫长四年的训练,按统一教学大纲,学了一些技法,然后那一点点个人化的小苗头也被掐得差不多了。总之,这事特别矛盾,要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总是要打分吧,只要一打分,问题就来了。老师只有自己的一双眼睛,他有自己的偏好,纵使他能够容忍多元化的选择,能够理解其他人不同的观察和感受,他总要通过评分,来分出好坏差异,所以,他又如何能够超越评定优劣、好坏的规则,站在无差别优异的立场来评分呢?

好在当代艺术在价值观上,是颠覆统一标准,强调个人差异的。这一点应该是和学院派艺术相比最大的不同。当代艺术中,好多人并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就是科班出身的当代艺术家,他们一般也不是“好学生”。

然而,当代艺术尽管在创作上推崇无差别优异,然而市场又把它标准化了。某个画家出名了,收藏的人多,价格上去了,对其他画家而言,可能产生一种暗示,他不会去想这位出名的画家是如何彰显了个人的个性和智慧的,而是想,是不是也应该走他那样的路子,才能够获得市场的成功。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不仅把自己毁了,也把当代艺术毁了。

说到底,当代艺术的消费者,收藏者,也要依循无差别优异的原则,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各得其所”,如果一味跟风炒作,最后谁都好不了。

作者:孙振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