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号·专栏】罗怡:艺术能拯救我们吗?2019最值得美术馆人读的书(国内出版)

继续推荐对美术馆人重要的2019中文版图书。三月的大山子路口终于开堵,但各机构何日开门还在未知中焦灼,上半年含巴塞尔香港、JInART在内的各种取消,到目前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卢浮宫和日本4大国立博物馆历史性关门,并可能导致其他一些国际艺术展事的推迟取消,一年的四分之一就要拜拜,艺术,也许除了“生产环节”,其高度依赖“会面”与“现场”的事实更加凸显,“闭门谢客”带给行业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疫情期间艺术界各种慈善网拍虽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但是即便是操作者们也不禁感叹:面对灾难艺术何其渺小;面对生命艺术何其轻微……

罗怡:艺术能拯救我们吗?——2019最值得美术馆人读的书之一(外版)

5hbXabuct5gdhPBKhiA6L9cWUmTelx3mV7UCV9qK.jpg

继续从一本适合当下的老版本开始,没有比阿兰德波顿2014年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翻译自英国费顿出版社的《艺术的疗效》更合适了。阿兰是剑桥哲学系才子,这二十年大约相当于大众哲学家周国平在80、90年代中国的畅销与名声。

对博物馆从业者来说,这本书为什么“必须”呢?因为他完全是围绕艺术机构如何与公众对话展开——如何用平易浅显的语言定义与探讨艺术?艺术的宗旨是什么?对人们的心灵与情感有何功用?意义何在?如何告诉公众什么艺术是好的艺术?又如何创作、买卖、研究、展出艺术?艺术如何提升恋爱关系,改进对金钱看法,融入对大自然的欣赏,怎样应付自己的天性,塑造在政治上的理想,加深对生命短暂的认识共鸣与同情?艺术机构在其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swHGrNc71RatKisHGedUzeiOhvfIbDUxMmQC77HQ.jpg

《艺术的疗效》书内页。作者试图说明宗教画的观赏门槛和博物馆人应该做的工作。

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无论是古希腊雕像、中世纪祭坛画、文艺复兴还是印象派,现当代艺术或建筑,都在作者的疗效逻辑中信手拈来,作为艺术功能的强力佐证。无论是对现在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的展览空间布置(“对学术分类的热衷实际上阻碍了对情感秩序和洞察的创造与维持”)、作品说明(作者将一段博物馆作品解释说明惯常的、从美术历史角度解释的文字和一段作者理解了作品之后将艺术史知识贯穿于作品情感和观点的文字做比较)还是其他涉及大众传播的细节,言之切切,絮语馨馨。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讲话姿态,会再次提醒我深入艺术博物馆这个领域的理想和初心——无论对个人、社会还是整个人类:艺术是最温和最温暖的疗愈——即便她会呈现出来独立性与批评性。

下面介绍2019年出版4本国内版图书:

pEOCpGwsAaHckaI7lH3LOcKrzrmXYUR8o2cjEqeA.jpg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作者:罗伯森 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著

译者:匡骁

丛书名: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此套书同时推荐给艺术史研究者,全套中这本对美术馆人最实用)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第一版,2019年1月第8次印刷

我超级喜欢作者的通透。艺术的主题性虽然在艺术历史中享有悠久的传统,且最易贴近观众,但或者太接近观众了,主题法则在策展界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圈流行的策展语境中不太受待见的,就像华尔街投资要通过层层数学模型,当下的当代艺术的推动高度依赖学术术语。这大约导致这两位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把流行于80-08前后这个时间段的当代艺术应用的核心理论(现代后现代主义、结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相关术语用浅显的语言先给大家解释了一番,让这些影响了当代艺术30年发展的概念被相对轻松的掌握,还分析了当代艺术世界的五种关键性变化(新媒介兴起、多元化、全球化、理论化、与日常视觉文化互动带来的跨界性)。

全书的核心部分是从七个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展开对当代艺术的核心层面一一分析。每个主题都有血(历史),有骨(理论架构和分析路径),有肉(具体艺术家和作品对主题回应,也包含艺术界的反映)。这种平易清晰的方式鼓励即便对行业不了解的人也能进入到宏大的当代艺术景观中。

作者主张理论以为工具,形式服务内容,七大主题串出了大量关于材料、技法、理论与风格的分析实例,算是对艺术史中形式主义的一种批判吧,但这不是重点,对于博物馆的从业者和策展人来说,这本书的作者所呈现的、展示艺术的方法与姿态,将当代艺术史的研究真正推到了当下,从艺术内部寻求到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当代艺术史可触可知可感。

书后有自1980-2008年作者总结的和当代艺术发展相关的大事记,细看很令人琢磨。这本书12年翻译出版至今8刷了,应该是被很多学校艺术专业选作理论入门书了吧,无论对史论、创作还是管理专业,都是很合适的。

hxc1Ii66ky7cD0EP3OZCdxUoyDrG85YKcPSgdVQg.jpg

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作者:孙歌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一页

出版时间:2019.10

作者政治思想史学家(专精中日韩)孙歌教授是艺术界的老朋友,不时会被策展人或者艺术媒体作为跨学科专家谈“亚洲”——这些年当代艺术界确实有一种“亚洲思考”。这本书记录了他“寻找亚洲的过程”。

从殖民时代被欧洲作为“他者”的命名开始,他在书中历数了中日韩印四个主要亚洲国家的学者对于“亚洲”在政治、地理、历史、风土、精神概念层面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亚洲”概念在日本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背后的原因,从福泽喻吉的《脱亚论》到冈仓天心的《东洋的理想》,从和辻哲郎到竹内好和梅悼忠夫,再到和孙歌教授在90年代举办过6次中日知识分子对话的沟口雄三,等等。

孙教授主张在强调一元普遍性的西方学术系统之外建立“亚洲原理”——“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他将陈嘉映教授的“个殊”性论述作为思想养料,强调亚洲的多样性、开放性与无法逻辑整合性,提出“普遍性就是个殊者之间的理解媒介,是差异状态下个殊者开放性的自我完成,亚洲正是这种自我完成的精神风土之场。”孙歌教授的“亚洲原理”的应用路径和方式尚不明确系统,但是,这种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有效地引导向我们的历史”。

回溯我自己2019年有大半年的时间,作为大千当代艺术中心的顾问,鉴于大千丰厚的近现代中国画家底和理事长刘亭女士、馆长高小棋女士自身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主导者推动当代水墨画的准确需求,让我在梳理美术馆的定位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东方”和“东方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李泽厚、徐复观、陈传席、高居翰、柯律格、徐小虎、巫鸿等的主要相关著作细细过了一遍,但主要是从艺术史规律的层面去“发现东方”,在这个发现中,各著作都加强了我对西方艺术史框架的强大性认知,且这个框架与艺术的认证和流通机制是息息相关,尤其在我相对熟悉的当代艺术领域更为明确。

因此我的工作中,涉及到一个从中国画传统中走过来的美术馆如何参与当代艺术建树,我想到几点:以中国“书画”乃是世界INK ART 发展至今的一个历史维度的胸怀来重新会意我们的传统;把中国当代艺术放在世界艺术史这个充满活力与竞争的体系中加以研究;把中国当代艺术史纳入全球视觉艺术生态之中重新加以定位。

孙歌教授的“寻找亚洲”强大到什么程度呢?我读完翻来覆去掂量了大半年的工作成果,回到这项工作的原点:中国画或者“新水墨”如何建设自己的系统,能承上启下,相对正在行进的世界艺术史,它是一个地方性的风格流派,还是一个能启发世界的新传统?如果不套用西方的艺术观念体系,在“亚洲原理”还未建立成熟的情况下,如何让我们本土艺术更广泛的进行国际流通与共享呢?这些年,无论是香港的M+,香港当代艺术文献库,包括新加坡的国家美术馆,都非常强调自己的“亚洲地位”——这或许是针对内陆相关机构快速崛起的一个战略性眼光,其实红砖美术馆2019年大展“仪礼:兆与易”展、这两次的上海双年展、2019北京市主办的亚洲数字艺术大展,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也可以说呈现出一种“亚洲意识”勃发,这并不是单一的现象,或者是亚洲当代艺术界的集体无意识。

自嗨到这一层,觉得这本书还可以来回翻两遍。

jNT2r8eqiWPrgJo6i7mBGwk5DzxWfaCKmVtxdiGb.jpg

书名:建立新收藏——博物馆与当代艺术

丛书名:视觉人文与艺术管理丛书(推荐大家关注此丛书)

主编:(美)布鲁斯.阿特舒勒

翻译:董虹霞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丛书中干货最足的一本,编辑逻辑最优秀的一本。一个关于博物馆典藏哲学和方法的藏宝图。

虽然我感觉由于中国大多数的美术馆的收藏基础工作都不完善,因此人家4.0版本对自身典藏体系和价值标准方反思和我们1.0的旧版本关系并不直接。要挖掘这个宝藏,你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比如关注每篇文章的注释,你可以找到很多不同博物馆的收藏政策和藏品管理政策的原本出处,然后比对一下自己的基础工作哪些没到位,哪些又是中国或本馆特色。

不过,这本书并不完全针对国内情况,而是来解决高版本问题的。

由纽约大学博物馆研究计划部主任主编、约稿并开篇介绍当代艺术典藏的历史沿革,到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相关负责人、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从不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理论角度说明当代收藏如何面对当代艺术史叙事的瓦解现状?收藏过程本身如何应对当代挑战?当代收藏在一个传统的百科全书博物馆面对什么挑战?针对艺术媒介巨变的当代艺术收藏,惠特尼美术馆等几个美术馆从绘画、版画、影像、装置、数字媒体方面讨论了新的对策和基本原则,比如针对不易保存的媒介如何完整记录艺术家的观念和要求,为保存提供依据等;书的第三部分是亚非拉等区域的艺术家和黑人艺术家创作在美国被收藏的情况,包亚洲艺术协会的主席、哈莱姆策展人等回应了这个话题。总之,非常实用。

39d3lwWWUpb05JlaZ5t6tvLupPuCYGu6d9yJCIXc.jpg

书名:一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讨论——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20年

主编:刘栗溧 陈瑶琪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由于和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藏家、推动者希克先生为核心的艺术公共推广平台超过20年的工作紧密连接在一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1977年希克先生创立CCAA并海伦史密斯女士任第一任总监至今天 刘栗溧女士任主席,CCAA超过二十年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耕耘的主要相关文献都事无巨细地被记载在这部大部头的书中——虽然无法得出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超过二十年发展的历史精华的结论,但是持续超过二十年,本身就是一块重要的切片,让人无法忽视,与之相关的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也都是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上重要的名字。

xawsJnJWgagg6dVgB8sELir21BwqPzpvcOYGvuXG.jpg

《一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书内页。刘燁作品。

档案保存式的编辑设计风格实话说给这本书的公开出版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某些信息过于“原始”、重点不突出,从而给圈外人进入了解造成了比较大的阅读障碍,很容易被当成是“某单位的信息汇编”而忽略掉,但是,对于专业的当代美术馆从业人员来说,只要耐心地找到观察角度和方法,比如一些重要的谈话、一些重要主题、一些重要的会议等,这种“原始”则能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机,再有心些,能够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这块重要的拼图所代表的一种视野与格局。

PS:作为一个疫情公开爆发前就开始咳嗽的湖北人,临时取消了台北之行,没想到2月欧洲和3月的香港行也接连取消,无心拜年,自当是人生中最难过的节,但是比起千万家乡人,父母身侧,我已足够幸运。借2020年开年第一篇专栏, 汇报并问候诸位师友亲人。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罗怡专栏]

  罗怡简介:

  博物馆顾问。策展人。曾担任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筹备执行馆长,[东方艺术]杂志编辑总监等。

  有《美术馆》《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当代艺术博物馆》多部著述(合著)或编著出版。是“社会能量”、“超级媒体”、“在中国设计”、“开放式原创”“设计北京2017”“CBD艺术季”“SKP艺术大家项目”等多项设计展览与艺术活动的策展人。她参与过国内众多美术馆如龙美术馆(上海浦东)、设计互联(招商局与V&A合作设计博物馆项目)、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余德耀美术馆、红砖美术馆、大千当代艺术中心的筹建或项目顾问。

作者:罗怡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洋洋洋biubiu

      值得学习
      01年前 0
    • 我是萝卜头

      好好学习一下
      01年前 0
    • 李家粒

      有事干了
      01年前 0
    • 侯宇博

      还是书来的实在
      01年前 0
    • EdwardCC

      很棒的书,可以开拓对艺术的理解
      01年前 0
    • 微信2199354

      01年前 0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