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敦煌“医生”揭秘如何给壁画“治病”

2017-03-17 00:00

  近日,长期从事壁画保护研究工作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在四川成都举办讲座时,揭秘了作为敦煌“医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是如何给壁画“治病”的。

  敦煌保存了4世纪到14世纪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是全世界保存壁画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这些壁画历经10个朝代,跨越1000多年,反映了不同时代绘画材料使用和绘画技艺等的情况。

  苏伯民说,敦煌壁画经历上千年的风雨,受到地震、洪水、岩体坍塌、风沙、大气污染、动植物损害,甚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也会“生病”。“敦煌壁画的‘病态’很多,其中有一类像人出疹子一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疱疹’,我们称之为‘疱状起甲’。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出现壁画的画面层脱落等现象,无法修复。还有一种壁画中的‘癌症’,我们称之为‘酥碱’,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话,壁面就会产生画面层大面积脱落,对壁画造成毁灭性伤害。”他说。

  另外,动植物、微生物也会使敦煌壁画产生“病害”。但最让文物保护工作者心痛的是人为损害,一些敦煌壁画上有很多“到此一游”等的字样,这种行为对壁画的破坏也是不可挽回的。

  据敦煌文献记载,敦煌壁画中所使用的绘画材料在古代都是相当贵重的,有些甚至是从国外随着丝绸之路引进的,如青金石颜料等。因此,要给如此“高大上”的敦煌壁画“治病”,首先得进行“问诊”——检测壁画材料。

  “中国古人在绘画材料加工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经验和技术,很多加工工艺是我们现代人所达不到的。对这些绘画材料进行研究,不仅为给壁画修复、保护提供基本信息,还可以为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提供材料。”苏伯民说。

  据了解,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们近年来运用便携式显微镜、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X断层扫描等高科技设备和手段,全面分析中国古人的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术。

  “生病”的敦煌壁画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及时采取措施,有时甚至需要“动手术”。苏伯民告诉记者,修复技术有很多种,其中有些技术非常复杂。专家们认为,任何一次干预和修复都会对文物有所损伤,最好采取“保守治疗”,不要“动手术”。

  “有一部分敦煌壁画虽然出现了‘病害’,但是我们判定这些‘病害’目前是稳定的,所以不对它进行处理,而是进行监测。”苏伯民说。

  此外,他们会定期邀请公众参观修复过程。“我们每年都会选择一个洞窟,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比如文化遗产日,向观众开放修复现场。”苏伯民说。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