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一路向北~ 如何在一天里看全西岸10场新展?

2017-03-18 21:33

  3月18日,上海西岸区域同时开幕10场展览。如何看全它?雅昌艺术网为你制定一条完整的看展路线——从西岸艺术中心出发,沿着龙腾大道一路向北,保证你不走“回头路”~

  第一站:西岸文化示范区

  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纱砂沙”梁绍基个展&胡柳个展“黑浪”

艺术家梁绍基为现场嘉宾导览作品

  “纱砂沙”

  今天,梁绍基个展“纱砂沙”与胡柳个展“黑浪”同时在香格纳画廊开幕,作品分别位于画廊的一、二层。

艺术家梁绍基

展览现场 图为梁绍基作品《月庭》

  “纱砂沙”既呼应了艺术家在作品《月庭》中运用的实物砂,也象征着虚薄、宁和、空灵和历史的流逝。梁绍基欲通过主题“Sha”代表的多重意义,开启更多维度的对话思考模式。让人们虚渺之声中去感知时间流和生命神秘的潜动,即“生态、生命、生态环境和当代生态美学”的艺术观点。本次展览上,除了曾经在多哈展出过的《月庭》外,还有新作《爱琴海》等。它们诠释着艺术家在不同材料上的蚕吐丝之实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梁绍基开始以蚕为主要创作媒介,并在不同属性的材料上以蚕吐丝。当生命体蚕遇到不同介质的材料,它的攀爬行为,吐丝效果等能力出现不同的回应。梁绍基表示,其作品以蚕为源头,暗指“残”与“禅”,后两者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息息相关,也是艺术家对生命不断追问的结果。

梁绍基个展“纱砂沙”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我始终是循着蚕的自然生命规律而展开。我努力地去熟悉、探索蚕性,了解蚕的病理学及其症状,包括蚕在生长繁衍中对温、湿度、光的需求;它们在不同的节气的表现,和对不同的食物的接受程度;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攀枝能力等。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会思考生命体能的极限,它们是否有未被认知、开发的领域,而这种可能性,是否能转换为艺术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牵涉到生物、物理、以及人文。”梁绍基告诉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胡柳

  “黑浪”

  画画是胡柳的世界,是她存在的方式,也是她任兴之所往。十余年来,胡柳始终选择用铅笔作画,她说,铅笔如同“魔杖选择巫师”一样。

  展览“黑浪”展出艺术家从2007年到2016年的十数张代表性作品。观众可以通过游走的方式观看到隐藏于“黑色”背后的秘密。通过反复地涂抹,铅笔的痕迹形成一片浓密的黑色海浪,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若无实有的线条感觉。

胡柳个展“黑浪” 展览现场

  文艺复兴与宋代绘画对胡柳的影响颇为重要。在她的作品中,既保持着前者传承下来的透视法,又呈现后者“可居可游”的观看方式。胡柳的作品适合慢慢静赏,她仿佛穿行黑夜与银河,又保持初心一般的纯粹。

  胡柳一直以来选择用铅笔作画,她说铅笔之于她如同“魔杖选择巫师”。

艾可画廊外景图

  艾可画廊:“同轴共迹”小西纪行个展

  艾可画廊推出的是小西纪行中国首展。小西纪行(1980)出生于日本广岛。2007年于武藏野美术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创作生涯。

小西纪行中国首展 展览现场

  展览涵盖了小西纪行近三年的最新布面油画和纸上作品。这些作品的灵感源于他的童年照片。画面在重现家庭教化和社会习得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私人而普世的亲密感和依恋,它们将过往的关系和记忆召回。作为作品的显著特征,模糊的面孔消解着个体之间的表面区分,直指至人类深处的基本通性。画面里,一种统一的匿名性产生了——通过这样的视角,他将美学研究从个体叙述推演至族群观察的范畴。

小西纪行中国首展 展览现场

  雕刻般的人物线条、简单勾勒的形态,以及幽灵式的外观,是作品富有辨识性的表现主义特征。艺术家粗糙有力的笔触,穿透画面中的肖像,其生动鲜明而引人注目的几何规则,是内化社会结构的一个微妙隐喻。艺术家原始而富有情感的绘画风格,给予观众一次闪回有神论时代的机遇,从中一瞥人类的“原型意象”。而后者作为一种替代品,弥补了现代社会里神秘意义的缺失。

乔空间 何翔宇个展“乌龟、狮子和熊” 外景

  乔空间:“乌龟、狮子和熊”何翔宇个展

  何翔宇个展“乌龟、狮子和熊”是艺术家在上海的首次个展。展览既呈现艺术家正在进行中的柠檬系列绘画,也首次在中国呈现综合视屏装置《乌龟、狮子和熊》,它由多件玻璃柜中人和动物打哈欠的视频组成,这种无意识的嘴部动作的“传染性”,通过无限循环的哈欠影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何翔宇个展“乌龟、狮子和熊” 展览现场

  口腔作为传递刺激的感官,何翔宇对其始终保持着深入关注,在与《乌龟、狮子和熊》一同展出的全新柠檬绘画中,他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这些作品与他之前的“柠檬口味”系列作品相似,艺术家使用明亮的黄色颜料,覆盖了画布的大部分区域,激发了口腔对酸味的本能反应。在留出的空白区域中,他用铅笔勾勒出了柠檬的简单轮廓,创造出了白色的柠檬形态。他有意识地对这些“柠檬”进行了排布,让观众的视线无法自然而然地聚焦于某处,而这些白色的柠檬则仿佛在画面上跳跃和震动。

  池社:来自薛冰的收藏: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池社”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创始人薛冰创办。“池社”源自张培力、耿建翌等艺术家在1986年创办的艺术团体的名称,薛冰借此向艺术家致敬,希望池社成为促进艺术交流互动的平台。

“来自薛冰的收藏: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展览现场

  2017年,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将结合薛冰的收藏,在池社展出一系列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首个展览是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个展。

  在当代摄影领域,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是最重要的名字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的创作生涯中,提尔曼斯重新定义了摄影,他对摄影的实践与观念深刻影响了全世界范围的后继者。提尔曼斯是迄今获得过泰特美术馆“特纳奖”(Turner Price,2000年)的唯一一位摄影艺术家。目前艺术家正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回顾展。

梁硕项目“来虩虩” 瓷屋外景

  瓷屋:梁硕项目“来虩虩”

  走出池社,穿过一条马路,就可来到瓷屋。今天,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上海推出首个“瓷屋年度艺术家计划”,艺术家梁硕带来项目“来虩虩”。展览题目“来虩虩”取自《周易》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虩虩释为“恐惧”,全句意为君子以恐惧修省,面对反复无常的自然和人生抱有敬畏之心,同时坦然无惧。

梁硕项目“来虩虩” 现场

  此次项目的灵感来自艺术家游玩秦岭翠华山的经历。艺术家从上海的二手家具市场收购几百件风格不一的家具,它们散发着时代审美和社会记忆的讯息,充满了人为“造化”的意味。这些人工“砾石”在艺术家手中洒落、碰撞、垒叠,最终构成一种怎样的同时具备时间和空间意味的地貌。

  来瓷屋,来嬉戏、来修省。

詹妮弗·韦斯特的中国首展

  第二站:余德耀美术馆

  詹妮弗·韦斯特个展:“散场了吗,电影?”

  从瓷屋离开,沿着龙腾大道向北走,来到丰谷路路口,便能抵达余德耀美术馆。今天,美术馆项目空间推出詹妮弗·韦斯特的中国首展,展览展出艺术家自2009年至2016年的5部代表影片,既有使用液体、痕迹等多种元素的触感强烈的作品,也有对胶片和回忆进行思考的近作。

詹妮弗·韦斯特的中国首展 展览现场

  詹妮弗·韦斯特在1990年代美国西北部的DIY媒介运动中脱颖而出。她坚持通过自己的影片、装置、表演、讲座及写作介入人们对于记录性图像的认知、理解以及使用过程,探讨其整体认知、心理以及审美变化的复杂性。

  韦斯特的创作借鉴了美国西北部地区的音乐与艺术运动,她将胶片与录像二者的特质融合在一起,以探讨物理意义上的材料或行为如何被转换到数字空间,也企图打破这个领域的专业壁垒。从始至今,她的研究项目总会涉及共同合作的部分——邀请参与者用胶片来表演或对其进行干预。在早期的合作实验里,韦斯特邀请了其他艺术家、家人(大多数也是艺术家)和朋友对电影胶片进行腌制、加工,用胶片进行表演,之后再把材料转成录像。

  正如韦斯特所言:“我希望成为那种介于艺术、胶片以及电影之间的桥梁,转变对这些媒介的制作与认知。我想尽办法在胶片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用它来表达,反映它与世界、与那个介于艺术和影像之间的领域的关系。”

  第三站:龙腾大道2879号

  继续向北,步行可达龙腾大道2879号。过去几月,这里俨然已成为画廊的新聚集地——没顶画廊、马凌画廊、东画廊已相继入驻。今天,三家画廊同时启动了最新展览。

艺术家何岸(图片由没顶画廊提供)

  没顶画廊:“深紫”何岸个展

  没顶画廊推出何岸的全新创作个展“深紫”,这是艺术家继2014年之后在没顶画廊举办的第2个个展,展览不见“霓虹灯”,主装呈现艺术家的不同装置作品与相关文本。

何岸 没顶画廊

何岸 没顶画廊

何岸个展“深紫” 展览现场(图片由没顶画廊提供)

  据介绍,“深紫”是一种黑中带紫的颜色。整个展览被一种神秘的灰黑色包围。此次展出的作品,也分别从隐匿的深处透露着这种感知力。其中,作品《零号机》和《深紫》分别利用金属架结构搭建出自我制冷和发热的装置,它们像是匍匐在展厅伺机攫取情感的有机体,冷的结霜与暖的光热,如同它们的人造呼吸一般,游移在灵体和死物之间。另一件作品《黑曼巴》,则承担着抒情的媒介功能,成为与冷热装置同样暧昧的存在。另外,两件《白光》作品对三维空间的正负形转换,从逻辑上延续并发展了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何岸对于负形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其早期表现文字负形轮廓的 LED 灯箱作品,也可以延伸到他此次写的展览文字。

没顶画廊 何岸

没顶画廊 何岸

何岸部分展出作品(图片由没顶画廊提供)

  何岸说:“如果你具有了从现实中分离出来的能力,那么你会看到到处都是冷和热的变化,还有物质本来的刻度和温度。”这便是他看世界的眼光。

法国艺术家艾域克﹒柏达中国大陆首展“choo choo mama...” 展览现场

  马凌画廊上海空间:“choo choo mama...”艾域克﹒柏达个展

  马凌画廊上海空间带来2017年首个展览——法国艺术家艾域克﹒柏达中国大陆首展。柏达擅长挪用、改造、转换现成物,把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物件从其功能性中抽离出来,它们被孤立、被拆解、被堆积或被重组,产生新的语言指涉和审美意义。

  柏达于1972年生于法国巴黎,在新一代法国艺术家中备受瞩目。柏达认为,被用过的物件是最好的艺术材料,因为它们避免了艺术中对材料的传统诠释,从而更好的呈现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他认为:在大多数时候,不需要造新的“作品”。柏达永远处在对“物件”的搜索模式,从布鲁塞尔到迈阿密,再到上海的旧货市场,在世界各地寻觅可以被转化成艺术的现成物。日久天长落下的灰尘,使用过程中的破损,拥有它的人曾留下的印记,这些无意识的痕迹正是柏达对现成物着迷的原因。

艾域克﹒柏达的部分展出作品

  展览名称“choo choo mama...”同样是现成物:这是英国摇滚乐队Ten Years After的一首歌,柏达在他个人电脑的音乐目录中随机挑选了这首歌,作为本次展览的题目。他喜欢把“choo choo mama”读出来时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但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避免让艺术的题目(展览的、作品的...)变成机智的比喻或明确的信息。他强调寻找物件、再将物件转化无非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日常。

东画廊

  东画廊:“控制点”吕松个展

  “吕松:控制点”是东画廊西岸空间首展,也是吕松在东画廊举办的首次个展。吕松,2006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温布尔顿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次年归国,目前生活并工作于北京。

吕松个展“控制点” 展览现场

  此次展出的作品均来源于艺术家近期的绘画实践。破碎的人物剪影、野蛮生长的巨大植物、建筑废墟相互纠缠……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叫人无法分辨艺术家究竟是在直觉地反映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还是有意地带领观者逃离无所不在的日常秩序。由艺术家编造的这一题材在指向上十分暧昧,弥漫在画布上的复杂气氛既叫人向往,却又不免令人生畏。

  艺术家对自己的绘画创作抱持着一种实验的态度,他倾向于以情绪带领肢体、再以笔触带领思维的操作方式,来检验其心理空间的范围。时不时出现的拓印或磨损痕迹,不完全来自于“控制点”的宏观把控,但也并非不具备任何目的性。艺术家热衷于在绘画创作中添加文学性的感受及蒙太奇的质地,在厚重且昏暗的色彩里映射出光感,灵活地体现与叙事性的对抗及与个人记忆的拉扯。

  【结语】结束了“一路向北”的西岸艺术日,你最喜欢哪个展览呢~?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媛,彭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