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郑忠的水墨世界初探

  前些天,看了一本金克木先生写的书——《书读完了》。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很有见地:“据说二十世纪的科学已经不满足于发现事实与分类整理了,总要找寻规律,因此总向理论方面迈进。……看来越分越细和越来越综合的倾向殊途同归,微观宏观相结合,二十世纪学术思想的桅尖似乎已经在望了。”这是金老在三十年前的判断,是对知识和学科发展的判断,同时也是一个人的见识与格局,或曰“境界”。那么,对于一个艺术家,境界与格局是否重要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作为艺术家的郑忠具备一种宏阔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艺术造诣的高妙,也是对艺术的前瞻性判断。

  

  郑忠的绘画被人们冠以“抽象绘画”之名,但我们会发现他的艺术其实深深浸透着中国的艺术精神,正如他自言:“我的艺术与西方的波洛克、安迪沃霍等大师的艺术精神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我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注定我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就让我们先从中国的艺术精神来窥看一下郑忠艺术作品中的“中国风”。

  艺术圈内很多人都领略过他令人心神激荡的作品,但对他的工作方式知之甚少。他的创作方式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自言,每天来到工作室,不是冥思苦想要创作怎样的意境或使用怎样的语言,而是先燃上一炷香,在熏香那略带禅意的玄远中获得灵感,让自己的思想无拘无束地驰骋,这是一种颇似道家的“坐忘”或“心斋”,让精神得到一种彻底的解放。在整个“心斋”的过程中,内心首先是做到虚、静、明。

  这种心斋,画家郑忠戏谑地称为“呆想”。中国山水画历代讲究“澄怀观道”,这是山水画的一个至高境界,要想达到“观道”的目的,首先就要“澄怀”,这与郑忠的“心斋”非常相近。通过澄怀或心斋的准备后,画家便无意识地进入到一种“驰思”的状态,各种画家生平所经历的瑰丽的境遇与梦中的想象一时风起云涌,如闸口泄洪般喷薄而出。当然,画家一直酝酿等待的就是这一时刻,此刻,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对材料的精熟掌握运用于画面当中,并幻化出一幅幅神秘而瑰丽的画作

  对于郑忠的绘画理念,笔者要特别提到一个词——“生发”。中国画历来讲究“生发”二字,这种生发看似与人们所熟知的“意在笔先”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意在笔先”是在“解衣般礡”的大自在状态下的一种对画面意境的“神遇”,大画家石涛曾言:“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这种主客体间的碰撞在郑忠头脑中不期而遇后,画面的意境就会不断地生发出来,他可能从一个点开始,慢慢辐射到整个画面,也可能是先进行色彩的“泼墨大写”,先产生出一种类似于“宇宙洪荒”的混沌状态,再逐一地进行实体化,在颜色的流淌过程中,形象会不断生成,可能是如镶嵌在碧天上的宝石——纳木措,可能是“绝岸颓峰”般的断崖,可能是皑皑的雪山,更可能是滚滚激射的熔浆……

  

  对于抽象绘画,它的价值并不在于用世俗的眼光来猜测画面中的意象究竟为何物。假如我们把西方的抽象绘画与郑忠笔下的抽象绘画做一番比较就会察觉其中的巨大差别:

  西方抽象画无论是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还是波洛克的“行动绘画”,都包含着西方人的理性思维,这种思维让他们的作品更愿意推敲每一个形体的几何分割。有人说,西方的艺术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的艺术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这句话虽不尽然,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很多西方的学者去分析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包括塞尚,都是用一种近乎于数学分析的构成方式来研究,进而将画面中每一个小的形体的走向、颜色、角度都进行看似精确的分析,来证明作品的伟大。或许,这就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伟大艺术,更渗透了他们明显的理性精神。

  反观郑忠的抽象画,他从来不会计算哪一个形是锐角的,哪一个形是直角的,而是尽力去考虑哪一种形体更合乎自己理想中的意境,也就是说,西方的抽象画是以理性分析为出发点,而郑忠是以感性的意境营造为出发点。他的画面总是寻找一种激情的膨胀与释放,有对冲的“爆破点”,更有舒缓的融合点,更为难得的是,在作品感性释放的前提下,他非常注意经营一个小的空间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对形体本身的推敲,也包含每一块颜色的对比与融合。当然,这种完美地道的意境展现,需要画家具有超强的对材料的控制力以及对画面色彩相融相撞后的精准的预判能力。这里,就要进一步介绍郑忠是如何获得这种控制力和预判力的。“郑忠的画有种光感,这使得画面有了自然的生机,空间意识也变得深邃,墨色在复杂的层次变幻中,给人许多遐想……。胆,是很重要的,而夺魂则更难。期望郑忠在每幅画的精神指向上更上一层楼。”著名画家袁运生这样评价道。

  

  郑忠早年师从广军、吴长江等版画界的重要代表性画家,经过三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他熟练地掌握了版画的诸多技法和语言,此时,他的作品已经在业界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关注。而他并不满足于眼前所取得的成绩,在之后的几年内,他遍访名师,又深入学习研究了版画这一画种的所有门类,特别是对版画所包含的五个门类的全部技术难点和材料的可能性与延展性的重点研究,使他成为国内少数精通版画先进技术的专家,同时,也为日后的绘画创造在材料上和控制力上达到前人所很难达到的高度做了充足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绘画实践也大大突破了版画这一画种的局限性,拓展了其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使不同材料的固有属性相互制约、相互碰撞的,他的作品通过泼、洒、点、刷、勾、染等手段来对色彩和水墨进行疏导,这种疏导不是随意的挥洒,而是当紧处紧,当松处松,正如潘天寿先生谈艺术的“惨淡经营”时所精辟论断的:“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大胆落墨”是为了更加积极地调动画家的创作激情,在看似混沌的状态中生发出无限多的意象;“小心收拾”是画家利用所有的学养和经验对已经出现的画面进行更为精到、更为合理、更为细微、更为讲究的处理和雕琢。前者需要画家具备宏阔的胸襟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后者需要画家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高超的状物能力,显然,郑忠的作品在这两方面达到了完美的配合和呈现。

  我们以郑忠近些年创作的《谷音》系列和《碣石》系列为例,来领略一下画家胸中藏有怎样的波澜。

  《谷音》系列的创作或许是画家经常置身于人迹罕至的幽谷深涧之侧,聆听匉訇的天籁时所激发的灵感,这种音韵的产生首先是一种单纯的溪水与山石间的碰撞,是一种生命力的激荡,当我们聆听既久,又会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如穹窿般的场域,在这个更大的场域里,声音被无限地放大,并被一种更为宏阔的空间所笼罩,从而产生更为强大的心灵的震颤。这种微妙的感受被郑忠敏感地捕捉到,并用他强有力的语言营造出来。他营造的不是一山一水的形象,而是最为令人醉心,也是最难以捉摸的感受。所谓“有形之物易得,无形之物难工”,也正是这种将有形幻化为无形的能力,才让郑忠的作品更为魅力。同时,我们看到郑忠的作品中出现了五彩斑斓的色彩,这种色彩并非是对眼前景物的直接描绘,而是借用色彩所具有的张力和特有属性进行感受性的准确表述。

  《碣石》系列是画家的另一组力作,也可以理解成《谷音》系列的生发之作。作为潜水员的郑忠曾多次下潜到南海海域,并保持了潜水记录。对于《碣石》系列的生成,他自言:“海底并不是静止的世界,那种安静只是内心的宁静。海底一样会有各种暗流,它们不知从何而来,撞击到海底的岩石上,‘轰’,一种看不到但又很强烈的触动感会自内心深处迸发,所以,我在《谷音》系列之后,自然而然地又产生了《碣石》系列。这是一种生命的触动和节奏。”假如《谷音》系列是一种山泉激荡的“动中有静”,那么,《碣石》系列可以看作是块垒大化的“静中有动”,我们看到他作品中每一块水墨的流淌都是如此的具有把控性,它的方向、力度、速度,以及运行的轨迹都在画家的精微掌控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材料的研究深度与技法的前瞻性、先进性以及对色彩的使用广度,郑忠都远远领先于古人和今人。

  近两年画家又相继创作了《极地》和《海韵》系列。相比于《谷音》、《碣石》系列,新作在色彩上更为强烈,假如说前者在色彩的使用上还依托于纸张的肌理的话,后者更强调色彩张力的碰撞,画面中颜色的流淌看似更为恣肆,实则已步入更为自由的世界,纸面上流淌的不仅仅是全新的意象,更是画家对极光、冰山、朝阳、海水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假如说前者强调的是色彩的渗化,那么,后者更加强了色彩间的交叠,在单位的面积内获得更多的变化,大量补色的使用让作品看上去既惊绝又精彩,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画家在技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然,这些都是笔者的管窥之见,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每一个系列的产生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都是源于表现客体给画家带来的不同感受而采取的不同的表现手段。

  

  每一个见过郑忠作品的人都会被他作品中的激情所折服,或许,很多人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郑忠可以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观之震撼的作品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他具有惊人的体力和旺盛的创作动力。

  郑忠的艺术人生说来颇具传奇色彩,他做过军人,当过潜水员,当过企业家……可以说,“工、农、商、学、艺”诸般多样的人生轨迹注定他的创作更为丰富多彩,而军人出身让他可以摆脱很多艺术家身上随意幽闲的弱点,潜水员的特殊身份更让他具有超强的耐力和对艺术与生活极限的思考。曾经身为企业家,让他不会为名利所干扰,更纯粹地追求艺术与生命的本源,这些经历或许是很多人不可能梦见的。

  当年,在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状态下,郑忠凭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灵感和胆识创作了一件令很多行内人都非常钦羡的作品,也正是这样的天赋和胆识,使他得到了广军先生的赞赏,并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郑忠也一直对自己的恩师心怀感激之情。当年广军能够慧眼识珠,除了看到郑忠的才气之外,还在于他身上那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这股激情使他不受当时学院派中普遍存在的保守风气的影响,使他的作品能够在很多看似技巧完美实则感觉平庸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也正因为他饱满的激情,让他能够在绘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取得同时代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郑忠的作品曾获全国第五届三版展银奖,第13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美国廖氏版画奖及中国八九十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法国巴黎)2011年国际版画、水彩画原创作品大展入选奖。2012年水墨作品《谷音》系列获<意境.中国>第二届华艺奖。 2013年水墨作品《碣石篇系列》获<意境.中国>第三届优秀奖……

  这一串串荣耀的背后是画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对艺术的苦修与磨砺。当然,作为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最为可怕的就是固步自封或重复自己的艺术语言,郑忠始终将其视为艺术的“大敌”,他旺盛的创作欲望也对这一艺术圈的痼疾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的作品往往是以系列为主,在每一个系列中,画家都会表现完全不同的艺术意境,这既是画家全新的人生体验,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用一种戏谑的说法,他的创作可以说“上天入地”,从蔚蓝的大海到深冥的宇宙,从炽热的赤道到冰天雪地的南极北极,从无人涉足的沙漠到西班牙的火山,都有他勘察和梦想的归宿,

  艺术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寓目的愉悦与内心的共鸣,更在于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光怪陆离的诡异,而是能够代表中国人特有思维的精神诉求,甚至是人类共有情感的碰撞。艺术家的艺术人生也不仅仅是“坐拥书城”的书卷气,更在于跋山涉水的艰险甚至是直面死亡的坦荡,是一个人内心的充盈与豁达。我想郑忠的作品在这两方面对当代艺术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期待着他在艺术上有更多“神奇之旅”,同时也期待他有更多令人震撼的作品面世。

作者:杨艳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