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家自撰|尹朝阳:欧行微记—德国在森林的那边





第17期作者


艺术家:尹朝阳


1970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法兰克福的茶

庆幸自己不远万里地带了一包岩茶,临行前还把那只老李送的青花瓷杯塞进行李。此刻,除了旅行中万古不变的博物馆赶场,少有地可以安静下来看一眼老欧洲壮丽的黄昏,不是咖啡,而是这杯茶,装在这只青花的杯子里,有种风雅庄严地升起来。人到中年,偶尔的仪式感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堂皇的理由喘息一下。



莱比锡美术馆。德国统一前后的艺术。我在这个展览上能够嗅到一种特有的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气息。当然,除了德国艺术一贯的抑郁和粗旷,还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荒凉和愤怒,有些画面甚至是血淋淋的。




凡高和德国的一段爱情


德国人在秋天也要展凡高。问了朋友,副标题大意是一段德国爱情。忘了凡高传里是否提到过他和德国人谈过恋爱了,和前几天在泰特的展览基本是一个思路,那是凡高和英国。好像日本人也曾出过画册叫《凡高和浮世绘》,这种以国家名义来和某个艺术家攀亲戚的事真是太抬举艺术家了,既使是我们私授的人民艺术家凡高。我自己倒是最近几年才出于对纯粹视觉的原因认真的回看他。少年时代的影响更像是对一种艺术家生活的想象。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在我国做个展览叫《凡高和中国》,只是想不出以何种理由来拉扯。





施泰德美术馆的木刻展

一个版画展,很喜欢看这样的展览。包括规模,和英国比较起来,德国的展览设施更胜一筹 。看到了许多木刻名品,比起新表现主义的狂放和粗野,我更喜欢早期表现主义的克制和适度。或者,是人类的耐受力减弱了,只有更疯狂的东西才能唤醒和刺激他们。





恩索的小画

一件很不错的恩索,和几件大师的小作品。每到一个新的博物馆,总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会发现一些喜欢的艺术家从未谋面的作品,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有些过去喜欢的现在不再喜欢,今天不看的是因为现在有更成熟的认知。美术馆基本是决定艺术作品未来生死的地方,有时候这种检验同样适用于生者,那种追问的尖刻程度其实也决定这些从业者的未来。





把活着的人抬进博物馆

施泰德美术馆一个小展厅里挂了几件巴塞利兹的早期作品,除了代表荣誉,相信也有传承的意思,很难想象我们的博物馆会这样做。以中国画的传承有序,把某某放在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黄宾虹的序列后面,可以提前起到盖棺定论的效果。当然,我们已经有许多活的国宝艺术家填补这个空白,只不过看上去总有狗尾续貂之嫌。




德累斯顿的阴影

几年前,我第一次到这座城市,就被那些古老建筑上的黑色震撼到了,那是战争的遗留物。我更喜欢战后德国人的处理方式,保留这些被战火烧焦的表面,那几乎区别于欧洲任何一个光鲜亮丽的城市。我知道这依然有一厢情愿的游客心态作怪。晚上借着酒店昏黄的和街道连成一片的灯光写生,就为这座笼罩在阴影里的黑色教堂。





德国的古典形状

柏林国家画廊所见,一张小幅弗郎切斯卡,透明,干净,贵气满满。于一众古典画里脱颍而出。此行古典绘画过目无算,除少数大师名作可以再看,多数则远望一过。中世纪相对好些,不油腻而天真直率,余则大多淹沒于酱油調中。古典绘画至印象派之前确实气数已尽。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观看和艺术的转向,诚可信也。



克拉纳赫的尖锐是我一直偏爱的古典风格的典型,和丢勒的庄重不同,克拉纳赫的画里一直充满着一种怪异的气息。他的纤长坚硬的轮廓处理在博物馆满墙的画里往往一眼被认出。这个名单还包括格吕内瓦尔德,弗里德里希以及当代的里希特,巴塞利兹,等等。我一直以为德国艺术兼具疯狂和理智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他们在面对流行和全球化时不太容易被侵蚀消解。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19/0922/156915648453628060.jpg



当代艺术的仙气

有半天的时间去看了两家当代艺术的画廊,外语是道鸿沟,如果离开文字的说明,基本是一头雾水。但我能感觉到那种只有当代人才有的易碎和单薄。这些年来,除了曲解和误读,我不再抱以更大的热情试图用过多的时间去学习了解它。那些艺术的背后一样充斥着过多的虚无,即使有些作品看上去确实充满诱惑、仙气飘飘。




德国在森林的那边

最后一天,我决定去画画柏林的森林,为此行所定的任务划个句号。先画了柏林爱乐门前的广场,穿过马路就进入了森林。柏林的八月,夏季温度其实并不高,甚至有些寒意。只有林中的沙土路上偶尔有一两个行人,空旷而神秘。有那么一会我一直在想这些年来我喜欢的德国艺术,此行,我能感受到他们有意无意中对民族性的强调。如果确有德国精神的叫法,那么从法兰克福、德累斯顿再到柏林可以隐隐感到那种呼之欲出的特点。又或者在国际当代艺术的潮流里,也不是谁都能坚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它永远在碰撞中获得新的形态和机会。看看我们自己,我想起自己包里的那只摇摇欲坠的青花瓷杯。



写生册页的最后一张我决定画画这浓密黝黑的森林。我画过纽约的中央公园,感觉很大,但一眼可以望穿。而柏林的这个叫蒂尔的公园并不大。也许是地理的差异,这森林看上去密不透风,深远无比,我觉得更多是心理上的遥远。


我在一处有雕像的池塘边画这片林子,我不知道这个雕像的名字,一如我几乎对这片土地的无知。




这是一个艺术家自由发声的平台,


国内知名艺术家的见闻、观点、思考,

都在这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离真正的艺术更近一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