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年鉴导论(四) | “数码技术与材料科学的结合预示着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2018-06-22 10:50

  编者按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7 ”已于 6 月 9 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展,围绕 2017 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热议话题,呈现新现象、新动向和新方法。2017 年,由新媒体、新技术所激发的人类未来的生存可能性,成为了当代艺术所探讨的主要方面之一。《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2017 卷导论》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述。

  在《导论》中,我们界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四个特质,包括: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与对象的关系将感觉的综合变为整合;根植于以计算技术和材料科学为主导的发展;依赖互联网条件。

  对于后两点,与其说新媒体艺术对动态影像/电影构成了一种“替代”,不如说它是对后者的某种“回护”和“赡养”。计算技术和材料科学、互联网条件使得动态影像/电影永远都会在未来的长尾效应中,通过自身的创作和精彩的呈现,把人情世故以及对社会的关怀转化为无限的创作而延续下去。但是,看到这个表象之后的危机,才是我们现在讨论问题的重点之所在。

  

  

  数码/计算技术、材料科学与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根植于以数码/计算技术和材料科学为主导的发展。以数码技术及数码/计算技术为主导的分析和控制技术的发展,被人们认为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前提,这一点是毫无疑议的。一个旧有的媒体逐步或彻底地成为历史,必然伴随着一种结构性替代技术的出现,而这个对旧的艺术形态的结构性替代就是数码/计算技术。

  数码/计算技术着胎、催生的新媒体艺术一开始其实也是在影像艺术/电影的代孕母体中间发育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数码/计算技术的实验都是根据影像艺术/电影的突破和完善的需要,以建造和扩大影像艺术的效果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验。影像艺术已经发展到 3D 电影和对各种电影的五大技术层面全方位的探索和发展。

  数码/计算技术现在其实已经促使新媒体艺术进入了自我独立生长的阶段,进入了哺乳期,甚至接近断奶,因为新媒体自由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它可以跟影像艺术/电影无关,而是和上述的第一点,即跟主体发生直接的关系,从而不再作为对象,而是与人对接,作为“对手”的机器,进入人机一体的状态。人机一体的创作并不是给人提供了一个对象,而是增强了作为主体的人本身。

  当然我们必须这么说,事实上我们看得到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脱离母体,都还依附于代孕的母体,没有进行根本脱离(分娩),甚至都谈不上到达哺乳的阶段,更何况断奶,因为游戏中间使用的是屏幕而不是接通全部感觉的接收器,在自然和建筑等各类型的环境和展场范畴之内,不是使用人机介入,而是还在使用多媒体的影像“给人看”。新媒体艺术在数码/计算技术支撑下只能说最多才进入了被影像艺术/电影的发展过渡阶段。

  数码/计算技术与新型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结合,就是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的开端。

  *本文截选自《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2017 卷导论》,正文有删节;封面图为“Digital Revolution 数码巴比肯”展览现场。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