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吴冠中笔下的“移花接木”



吴冠中曾用“风筝不断线”形容他的艺术探索之路。他将从生活中升华而成的作品比喻为风筝,虽飞入云天,但与人民的感情一线相牵,是生活的母体启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这根“线”在吴冠中之子吴可雨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即首次现世的《长城——秦皇岛授课记》写生册中一览无余,也由此展示出他擅长的“移花接木”法是如何练就的。




吴冠中 《秦皇岛石河水库》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20世纪60年代,吴冠中、董希文、邵晶坤三位画家赴西藏写生。当时吴冠中主要画风景,目标是康藏公路的札木。在移步换景的选景途中,吴冠中坐在车里,车外位于不同地点的雪山、飞瀑、高树、野花等在快速移动,这在他的眼中构成了非同一般的景色。从此,他开始使用“移花接木”“移山倒海”式的创作方法来组织画面。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泊》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这种方法在写生册中也能窥见一斑。《泊》这件速写作品,所画吊车线条粗重,并用灰色赋染。吊车所在的海港地面和其后的舰船用线较细,与前面吊车粗重的用线形成对比,营造出前后空间和层次感,可谓是一次空间上的探索与经营,也可看出吴冠中在“移山倒海”时对真实物象和视觉感受、空间安排之间关系的探索。


吴冠中 《泊》 彩墨 1988年


在《技与艺》一文中,吴冠中谈道:“画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工程是‘平面分割’。平面分割中若有浪费,必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马蒂斯说:画面没有可有可无的部分,若不起积极作用,必起破坏作用。中国绘画技法中首先讲究经营位置,中国画中的空白是必须特别重视的头等大问题。‘计白当黑’,表明确已重视空白,但实际情况中空白往往是白白的浪费。面积,绘画中最最要紧的资本,毫厘必争。”


既然“面积”是画家必争之地,那么《泊》中通过线条对画面进行有效分割,个中意味,就更值得玩味。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交粮》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还有《交粮》这件作品,画面中心有一位头戴干部帽、身披大衣守着磅秤的人,被几个交粮的农民和圆鼓鼓的粮食袋层层围住。干部身后有一位抱着幼儿的妇女背对着画面,她的身边还站着一高一矮两名幼童。以这几个人为中心,堆放在周围的成千上万的玉米形成密布的点,近处的几个玉米棒子刻画细致,远处的玉米则前实后虚地简化为单纯的、细碎的线条,玉米短促的线条与人物整饬的竖直线条形成对比。中景处的谷堆成为与近景人群相呼应的一个块面,而远景处的农舍、远山与树木又连成了横向的一片。


小小的一幅《交粮》写生画面,近、中、 远景层次丰富,纵横的线条、块面与点的对比安排得匠心独运。因此,这不是完全的“对景写生”,而是画家有取舍的用心经营。


也许画家在不同时间的麦场看到了正在晾晒的粮食和正在交粮的人群,将这两次所见糅合成一幅作品,同时出于对画面整体的考虑,在麦场后添加了远景的屋宇、山与树。此类情况同样可能出现在写生册里《村居》两幅作品中。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村居(一、二)》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吴冠中虽然善于“移花接木”,但他始终没有脱离生活。有时候,他会在乡村找到各类典型的形象,精心地将各种形象组合到一幅画面中,形成“虽有人工,宛如天然”的“写生”作品。


比如有一次在崂山渔村写生,他被用大石头修砌而成的渔家房屋造型打动,于是选取了渔村中最典型的院子进行写生。此时这家院子已经没有多少干鱼了,但是要体现渔村特色,场院中晾晒的干鱼必不可少,于是他就把别家挂晒的干鱼安排在了这幅画面中。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渔民补网》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当他完成写生,在返回的途中遇到村中的妇女,她们围着吴冠中吵吵嚷嚷地要看画。待展开画面,妇女们一眼便认出是某家某户,并且惊诧于此家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干鱼!


吴冠中一向尊重群众,他认为群众也许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并不缺乏对美的感受。他的作品要达到“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境界,也就是要让作品成为既让普通群众理解和欣赏,又让专家认可、鼓掌的雅俗共赏的艺术佳作。


“行远或登高,总从脚下开始,而绘画表现则包罗宇宙,无论用亿万万笔墨,总是始于此而终于此,根据情况取舍。” 吴冠中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那么借用石涛这段话,或许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吴冠中手中牵着的那条“风筝线”,更能明白他在“移花接木”背后对生活的那一份真情实感。



更多作品欣赏


吴冠中 春酣 纸本设色 96cm×181cm 2006年

清华大学藏  画家捐赠


吴冠中 《雪山》 纸本设色 70cm×138cm 1996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吴冠中 《红莲》 布面油画 66cm×91cm 199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 《童年》 木板油画 40.2cm×28.6cm 2003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吴冠中 《微山岛》 木板油画 39.7cm×60.4cm 1962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吴冠中 《直节如竹》 纸本设色  76.5cm×69cm 1993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吴冠中 《再绘高昌(高昌遗址之二)》 纸本设色 61.4cm×45.9cm 1987年

高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吴冠中 《灯下人》 布面油画 80cm×65cm 1999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



本文节选自《油画》2019年第4期

《读吴冠中〈长城——秦皇岛授课记〉写生册》

作者:倪葭 杨旭


《油画》2019年第4期

点击图片购买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总编辑:周伟

副总编辑:李滢

副主编:袁法周、范雨萌

责任编辑:王珏英




- END -



扫码关注更多信息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51

 QQ:483862710

 邮箱:483862710@qq.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