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号·观点】马琳:展览改变艺术——我的策展实践与观点

在一个策展人的时代,“何谓策展”依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随着越来越多策展人的涌现,策展人的专业性和门槛也遭到了质疑。现在有很多学生毕业都想做策展人,但是却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也不明白策展人的作用是什么,更别提如何策划一场成功的展览。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策展人表面的光环,却不知道策展人背后的理念与付出。那么作为一名在美院从事策展专业教学的老师,我想以自己近些年来的策展实践谈谈这些问题以及我对策展的思考。

从何为“策展”到策展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老师,我带的研究生方向是艺术管理研究,主要是展览史的研究和策展教学。在课程的设置中,我是把艺术管理、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课程打通来上课的,因为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是艺术机构、关注的是当代艺术的发展,合作和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当代艺术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懂得艺术机构的管理,还要熟悉中外现当代艺术史的发展、懂得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制度与法律。对于毕业后想从事策展人这一行业的学生,我会在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研一的时候参与我或者其他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先熟悉策展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在研二或研三的时候在学院独立策划一个专题展。其中我的一个研究生祁雪峰的策展方案还入选了2018年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上海只有2个机构入选),虽然该展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举办,但是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一个策展实践的尝试。

2z9O3lOPWMKZvvylEyiDsw0LbvlZo3OLyTDtoTr0.jpg

马琳编著:《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封面

YXGYK5sQqoTPUo5gxPHljFFVh3qscHqRnxLA97IM.jpg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社会生态的四道印痕”展览现场

2007年—2012年的时候我当时除了在美院上课,还在位于M50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兼任艺术总监,创意中心当时非常活跃,我们每年大概会策划12个左右的展览,每个展览都有论坛,当时集聚了一批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家。大家在此讨论新的社会话题与策展理念,搭建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2009年我们还专门策划了一个“青年策展人培训计划”,邀请当时著名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机构管理者、艺术家来为学生做培训,如王纯杰、沈语冰、王南溟、顾铮等都为学生做过专题演讲,还同时让学生参与中心的展览策划。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掌握作为一名策展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也是在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管理一个艺术机构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跟学生说的最多就是“策展人不是一名组织者”“策展人应该是有自己的学术判断,在展览中体现自己的学术理念”“策展人应该具备批评性的眼光”。2014年,我编著出版了《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以展览名称为目录,汇集了曾在美院99创意中心策划展览的策展人评论文章,论坛纪要、展览相关文章以及展览现场和部分展览作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研究展览及策展人策展理念一手的文献。

通过“水+墨”系列展览讨论当代水墨与传统的关系

就具体策展实践来说,我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其中“水+墨”是这些年我一直持续关注的一个策展主题。在当代艺术批评领域,水墨话题的争论是最激烈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领域。2000年以后,水墨的争论已经从简单的传统与现代之争转化到更复杂的语境,创作也从要不要现代转到如何现代,艺术家和批评家也从简单的批判传统转到如何在批判中发展传统。

O8HL9qg58CJ0Ts3lNOkZAxRHOiFnAtv8OhdGlfqC.jpg

2012“水+墨:中国的新艺术”展览现场

fjrl5uOiQ6DpsJO6SDVGTOOzYXKvWpBDN1zUdjS7.jpg

2014“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展览现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2年开始,我与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与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一个持续性的学术研究项目“水+墨”,这个项目主要围绕水墨画里面的核心价值:即水墨画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被提炼和更新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果以展览、论坛和文献的方式来呈现,展览和论坛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展览文献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围绕不同的主题策划了6个展览,分别是“水+墨:中国的新艺术”、“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1984-2014)、“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水+墨:在书写与抽象之间”、“水+墨:新海派与当代”和“水+墨:回望书法传统”。这6个展览其中有4个是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讨论,2个是对现代书法的讨论。目前正在筹备的“水+墨”也即将在今年9月份举办。为了更深入的讨论“水+墨”这个主题,在展览期间还举办了不同主题的论坛,批评家王南溟为学术主持,邀请相关学者和艺术家围绕论坛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和讨论,以呈现当代水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出版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和《水+墨:在书写与抽象之间》两本展览文献。

aNYIM8izN8TnRu3WyT5VKZu8ilDQD8bbwDOQ8VqX.jpg

2015“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展览现场

VvsPh9j072TSjkhif0gWja7fhhOZx5FJ2OJmiqYx.jpg

2016“水+墨:当代艺术中的传统”展览现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

《水+墨》展览计划不仅仅局限于在上海举办,也被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作为国际展览交流计划的一部分,先后在意大利罗马和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2014年11月,我与意大利策展人安德烈·罗摩里·巴尔贝里(Andrea Romoli Barberini)在罗马葡萄牙圣安东尼学院联合策划了“中欧之间:艺术在生活中”展览,整个展览将由两个风格鲜明,独立但又相互交织的部分组成,以期在艺术家、作品、活动、机构与城市之间形成互动。我挑选了五位参与“水+墨”展览的艺术家,安德烈挑选了四位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讨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的语言如何发展的问题。

ZR462zvKD7VFhGxfl39takLg1zO8rqrzFUQfZOLw.jpg

2017“水+墨:在书写与抽象之间”展览现场

WZ3iVi8xBftLLzzj8WqkOS9wnfF7NjcPltNvPTEB.jpg

2018“水+墨:从新海派到当代”展览现场

“当代艺术中的传统”于2016年8月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展览邀请了六位艺术家讨论当代水墨与传统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视觉语言的变化。在展览开幕式上,来自布鲁塞尔市的副市长Karine Lalieux女士在开幕致辞中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棒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展览的作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中国对外文化的一个窗口,一直希望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能够呈现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次展览也是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第一次用当代的方式进行呈现并进行讨论。

XJMX1BtPePhaiXQtU8HCMWylhf0QDh8ruRdKo3kF.jpg

2019“水+墨:回望书法传统”展览现场

BMfYHCDA9aS2kezniTBQtmybFZSKuUN32467STPE.jpg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封面,2018年出版

VgMNDEGy2NtYCRI0jNBBn7ew7D1hGPYLg2QvMgB4.jpg

《水+墨:在书写与抽象之间》封面,2018年出版

“中国艺术在巴西”:关注中国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

除了对本土当代艺术的关注,如何让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也是我在策展中一直关心的问题。2014年,我应巴西文化部邀请,与德国策展人Tereza de Arruda联合策划了“中国艺术在巴西”,于2014年4月10日—5月18日在巴西圣保罗伊比拉普艾拉公园的穴屋展览(简称OCA),这次展览由巴西文化部和G11文化协会联合举办,展览首次在巴西向公众大规模的展出中国的当代艺术。我与策展人Tereza各负责一个楼层和展览主题。OCA是巴西圣保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由著名建筑师Oscar Niemeyer设计,1954年建筑完成。OCA边上就是圣保罗双年展的举办地,对面是圣保罗当代艺术博物馆。OCA也是一个展览中心,常年举办各种不同的专题展。2014年正好是OCA建成60周年,因此展览在此举办更有意义。不仅仅是中巴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也是向这位建筑大师致敬。

rQllL83uDV8Ld3eRHpTA2cYpCjeUlCvx5irAiCGd.jpg

“中国艺术在巴西”展览所在地OCA

在展览主题的确定与艺术家的选择上,考虑到中国当代艺术由于有中国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西方艺术潮流的双重关系,所以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面貌。就如何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评价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目前在中国的学术界都作为反思,也一直在讨论。尤其在现在,象“中国符号”这样的关键词普遍被接受的时候,如何寻找到“中国符号”之外的艺术家和作品,就成为这次展览我要关心的主题。当然我无法用一个总体的命名来概括中国所有的当代艺术,而只能用一种点点滴滴的描述来提供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信息。

T1lAFVJGNL8QDkgAm1iDtpPsatIo67haniuHIvnz.jpg

策展人马琳在“中国艺术在巴西”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艺术介入社会”“历史、记忆与未来”“图像与形式”。在“艺术介入社会”部分,选择了王劲松、倪卫华、 李一凡、 渠岩、王南溟、 何成瑶、徐唯辛和张敏捷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分别用他们的创作实践,强调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介入社会现实,讨论社会话题的新的功能。历史与记忆,未来与想象也是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组成部分。比如李山对生物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张小涛对未来的想象,张健君、宋钢竭力从历史与当下记忆状况中去选择素材来讨论被人们忽略的或者说是视而不见的问题。“图像与形式”部分选择了王纯杰、杨千、黄峻、牟桓、吴松、王小松、杨锴、李周卫、刘永涛的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后抽象、图像、涂鸦、笔触等问题。由于展览空间巨大,布展也是一个挑战。如何让影像作品与绘画作品在同一个空间展示却相互不受影响是一个问题,由于与巴西的展览设计师、布展方意见不一,我们反复讨论与争吵,最终以展墙区隔的方式代替了一个个黑房间的传统影像作品展示方式,在影像区域给观众一个开放而沉浸的空间。

v39Gz6ckhHsAJiiJsQ5GDmCa4SttleunWePCBJrM.jpg

“中国艺术在巴西”展览现场:王小松作品

gLPYjDFmd2Qufmr82r6CYMe1nzW78FDupsXNIFIm.jpg

“中国艺术在巴西”展览现场:李山作品

展览展出后在圣保罗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许多媒体前来报道,其中OCA的主任在接受巴西主要媒体采访时说:“在这个展览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策展人马琳带来的艺术家,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艺术家,没有过多的介入肮脏的市场……展览中这部分的作品会带来非常大的惊喜。”虽然展览所涉及的21位艺术家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个案,这些艺术家因为不同的学术背景在相同的主题中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而展览是对这类艺术所给予的最积极的反映。

通过“艺术介入社区”系列展览和活动,推动社区美术馆建设

NyCsqPNdNtp819B0PwveV340LaVJvPtFm8yjLGoI.jpg

“边跑边艺术”展览现场:柴文涛、朱泓彦、王南溟《丰收啦》

自从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后,博物馆(美术馆)如何为所在社区服务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发展,社区博物馆(社区美术馆)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和角落成立,实践其理念并影响当地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根据社区的需求进行展出,它的本质是要协助社区意识的形成。在上海,受到这股博物馆学思潮的影响,本土化及社区总体营造推展之影响下,社区博物馆(社区美术馆)的理念逐渐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在文旅合一的背景下以及国家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驱动下,博物馆(美术馆)如何更好的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服务?艺术如何进入社区让社区动起来?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和策展团队先后在上海闵行区、浦东新区、宝山区等不同的社区,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诉求,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展览、工作坊和公共教育活动,如开创文体合作新模式的“边跑边艺术”、艺术生活化、展览生活化的“今日花放”展、把公共艺术展搬到社区家门口的“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等。

K2I2fJq1rMfQ45EEDmhdyfGxTzqgLrHvb4Fj6tQQ.jpg

“边跑边艺术”展览现场:观众与老羊《长江蟹》作品互动

以“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为例,展览选择在宝山区庙行镇的宝山众文空间和庙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位于庙行的宝山众文空间是从一个公厕改造而成集阅览、休闲、工作坊为一体的市民文化休闲空间。宝山众文空间周围是一个绿地公共广场,广场另一头就是庙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也是本次展览之所以命名为“艺术地带”的缘由,希望通过同时在宝山众文空间和庙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展览,把庙行镇的周围绿地和整个文化板块都联动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区域的文化艺术活动地带。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公共艺术,让市民体会艺术带来的愉悦感,让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而社区美术馆计划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juU4QHNBXfuFvOHkQRuiqB0qKItDwYFiNY8JbVYQ.jpg

“边跑边艺术”展览现场:于翔《白鹭》

SdSGDuRIZ9sZICbvenE2zpwlIusEQ4GEsMEMcegc.jpg

“边跑边艺术”展览现场:小朋友与梁海声《江南桥》互动

需要说明的是,“艺术进入社区”在上海几个不同地区的实践是各有特色,虽然都是“艺术进入社区”,但是每一个项目都结合了当地社区的不同文化、历史与非遗来进行策划。“社区美术馆”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在目前公共文化创新的背景下,社区美术馆创办与发展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想打造的社区美术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社区美术馆,让艺术成为最接地气也最活跃的新声地,能对社区居民对艺术的欣赏有切实的影响和提升。当艺术进入社区多了,反过来也会促进社区居民到博物馆、美术馆去参观展览,参与各种艺术活动。期待着这样的“社区美术馆”能在上海越来越多的社区呈现,从而使社区美术馆成为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这些艺术进入社区的实践为未来社区美术馆在国内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

Aj5cGQ9PctzkupMNiObRCSf5cU9YZKFw14aQkBlJ.jpg

“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展览现场:小朋友在程雪松《庙门》作品前读书

1XjKzGSZJR5YUx8BMzqWpFkm8Cs5IOTHvGAuyZVE.jpg

“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展览现场:陈春妃&顾奔驰《光谱庙行》

结语

对于策展人来说,策展实践是行动的部分,而在策展过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策展理念,这个策展理念在展览史的发展中能够起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这是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策展人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对于策展人,犹如艺术理论对于艺术史家,批评观点对于批评家一样,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研究一个策展人很重要且不可忽略的一点。我最近几年指导的研究生一个重要的选题就是让他们针对展览史的具体展览或策展人,研究他们的策展理念,因为策展人拼到最后比的也就是学术高度。对于自己来说,形成策展理念是我对自己的期许,甚至有点奢望,我深知达到这一点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在策展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ex2mcWA7SG4WCylG4QMfHGG4NaJv5tcGgZ7PXDx.jpg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马琳

马琳  博士,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策展人,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美育导师。致力于展览史和艺术博物馆学研究,以及“艺术展览与策划”的理论教学与实践。

(本文经授权转载。)

作者:马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手机用户1405560

      为马老师点赞
      01年前 0
    • 李家粒

      喜欢马老师的文字,深入浅出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