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院长说】国美院长许江:历史嬗变长河中的大学望境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校训石前

刻有“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的中国美术学院校训石

  2016年4月8日上午8时,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发布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这八字规箴被墨绿色的笔迹镌刻于象山校区一块重达一吨的巨石上。“这八个字是我写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微笑着拿着刚印制完成的国美校训书签,语调自信而坚定:“为便于理解,我还写了160个字的诠释。”在他的理解中,这八字箴言既是学院育人的要求,也是学术谱系的精神标识。

  88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的使命与情怀在前行中逐渐落地,也逐渐找到大美育的方向。作为时任院长,许江是这所“国”字打头的美院在当下的内核和走向未来的灵魂人物,自2001年任院长之职以来已有15个年头。

  “如果有机会让您回到15年前,对刚上任的‘许江’院长您会说什么?”

  “真的很怀念那个时候,稀里糊涂地把很多事情就做了,现在回头看真的很难,但我无怨无悔。”

  “他(许江)思想解放、西方的东西懂得多,有世界的视角,又能根植于民族的土地上,作风求新、勇于探索,年富力强正当年,他任我的母校院长我觉得很合适。在中国当代美术界,他给我的印象是相当突出的。”吴冠中曾如此嘉评许江。

  许江一直在画“葵”,这已经成为他的某种图像标识。“我画葵、表现葵,其实是表现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曾经是向阳花开的一代人,我们跟时代同步。今天我们渐渐老去,历尽沧桑却仍然怀抱理想,这是我的一个主题。”

  这种废墟和重生之间的张力,带来一种特殊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是这代人心头的纠结和独特感情,是属于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性、集体主义归属感。他以“向阳花开”凝聚“群”力,肩负一国艺术复兴的使命,从战略性和实战层面均铺垫出路、搭建起桥,形而上和形而下双管齐下,很好地与学校教育和建设融会贯通,彼此成就。

许江《共生会否可能》 雕塑 2013 德国科布伦茨 德意志角

  望境与哲匠:在校园看见山水

  中国美术学院有什么不同?

  “我们学校始终有一种孜孜以求的大学望境。”

  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有48位获选者,其中只有许江来自美术学院,颁奖典礼现场,获选的校长要一个个上台演讲,“我讲什么呢?想半天,后来还是想讲‘大学的望境’,大学的人的山水画。”结果他的讲话获得所有获选者的赞同,“所以这种望境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要的思想精神内涵。”

  2001年,刚回到杭州的中国美院教授吴海燕想在西湖上进行一场时装秀演出,需要把西湖的一部分封两天。这个想法的成本太大,不光是钱的损失,还要进行人员安抚和后勤管理。内心踌躇的吴海燕硬着头皮求助刚任职院长的许江。“我还是去市里争取来了。彩排一天,演出一天。”许江聆听了她的构想后,给予大力支持。

  10月26日下午演出正式开始,一女子立于横舟之上从西泠桥下飘然穿过,消失远方,尔后姑娘们踏着荷叶袅袅而来,因为踩着玻璃桥,所以似从水面踏浪而至,西泠桥上模特们展示了吴海燕设计的120套丝绸创意时装,演出效果极佳。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政府合作的时装秀—《东方丝国》第一回,也是在西湖举行的第一次实景演出,早于“印象•西湖”。

  艺术的故事由此在这里延伸。

  2002 年,许江认为象山建造的核心就是大学望境,象山的门窗、走廊、高台,所有这些都是独特界面,同学们朝朝幕幕从这里走过,通过这些界面远望青山,他们了解春夏秋冬四季变迁,领会宇宙生命轮回的意义,进而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样一种望境的心灵驯养是象山校园最独特的内涵,生活在这种山水望境中的所有孩子能培养出一种美的创造,我们把它叫做人的山水化。”

  在许江看来,工匠是纯粹为技艺和工作本身感到满足,国美则更注重技术的后面的道、义、思想、反省、哲思和理想,是一种东方艺术的智性方式。“劳作上手、读书养心,我们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而每年的9月,新生们都会在开学典礼上收到一份特殊的入学礼:两支毛笔、一叠元纸书和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份特殊的入学礼将转化成为人生的资粮,塑造出一双双贯通技艺与文思的艺者之手,涵养着一颗颗牵系中国传统思想与情致的心灵。

  2005年,许江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发表讲演《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提出“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其最重要的建筑实践“中国美院象山建筑群落”(业界人称“象山建造”),赢得了全球建筑界与教育界的瞩目。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虽然象山校区刚建好的时候,曾经被人评为很难看的建筑,“有一次,一个老师到象山参加一个会议,有人说‘你是不是到那个很难看的建筑里去开会啊?’谁知道过几年杭州选时尚人物,王澍被选上了,再过几年,居然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许江对于这些过往并不在意,“你去和苏东坡说要手机,苏东坡肯定告诉你不需要。但是,手机到了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器官,我们已经离不开它。”

  2013年的毕业典礼,中国美院毕业生全部穿上了美院自己设计的学位服,这在美院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去年我受邀参加罗德岛美院的毕业典礼。他们给了我他们的毕业服。”许江穿好衣服后,他们还让他背上一个背篓,其实是一个装饰品,但把它套在脖子上后,身体必须前倾,因为它是有分量的。“我马上悟到了,这是责任。”回来后许江下了决心要有自己的正装。衣冠正,方能正人品;身形正,方能正心神。

  “我们要有自己的内涵。”

  一座校和一座城的水土相连

  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开学讲演中说,把艺术院建在西湖畔,“就是要用美的心来唤醒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几年后,国美首任校长林风眠在《美术的杭州》一文中,明确提出“艺术名家应从事于美丽的杭州之设计”。

1928 年,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率林风眠、潘天寿众位师生,莅杭州西湖孤山罗苑,远眺湖山,襟抱天下,独树美育代宗教以改造中国之宏愿,拉开中华现代艺术教育之帷幕

  2015 年,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了院系结构调整,形成“五学科十+ 学院”的新格局,确立了“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建构的核心目标。这次院系调整突破了传统美术院校拘泥形而上的困境,很好地链接了形而下的丰富基础,从而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而在许江任院长的10多年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体量和结构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如设计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民艺博物馆等,此外,许江又是正在筹建的创意学院最重要的推动者。

  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已经与30个地市进行了战略合作,这种合作更多是人文层面的交接,实施的是从人为本的大艺术概念,许江深化了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精神,强调“大美育”理念:在社会进程中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由此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比如面对即将到来的G20,许江觉得最根本的不是改造环境而是改造人心,如果大家因为G20不再吐痰、遵守交通,这就是最重要的改善。现在美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城市变美,更是让人心变美。

民艺博物馆

  2015年4月,“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我们调集了学校最强的老师们一起来画,用长卷的方式,一共创作了六幅。英模的后代们站在先辈的造像面前异常激动。” 许江说。

  上海世博会期间,除了同济大学之外,中国美术学院是参加设计项目最多的一所大学,城市主题馆、城市生命馆,中华艺术宫的部分项目,还有浙江馆、宁波馆、杭州馆,还包括未来馆的一部分、世博会场馆雕塑作品、中华艺术宫顶楼的艺术作品等,“看起来只是一个设计任务,实际上起的作用很大,它引领着我们今天的教学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同时我们利用这样一种参与培养了一批队伍,这批队伍在今天各种社会服务、文创发展当中都担任主要角色。”中国美术学院还积极参与宁波、温州等地的老城保护、新城开发项目。“在这种城乡建设中我们体现了方法优势:非常强调地方的人文历史考察和当代生活的采风,所以我们不会把城市变得千篇一律,也不会把乡村简单地改造成城市,我们能够把城市变成独有的城市、乡村变成原发的乡村,这些项目都引起社会的关注,也都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

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现场

  2015年,在浙江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美院主办了“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努力构造一个艺术、科技与商业融通的跨界全球竞赛,并以此为契机,强力推动浙江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016年4月9日,《大学望境: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十周年》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二楼圆厅,有个版块叫“水印千年”,展现的是中国的水印木刻,“中国是世界印刷古国,杭州是印刷古城,中国最早的版画就诞生在杭州。杭州的众安桥是全国印刷中心,这门技艺到今天已经千年,如何能够发展?如何为今天所用?”

“迷因城市`骇进现实”跨媒体艺术节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Q&A

  雅昌艺术网:“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刚被确定为中国美术学院校训,这8个字为何能成为国美的校训?

  许江:我们学校是一个很有文化精神的校园,事实上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的梳理,比如有过“三个精神”:使命精神、哲匠精神、诗性精神。但这“三个精神”是一种学风,变成规箴好像也不合适。曾经有一度我讲过“才情、学养、人品、志向”,这是四个方面的要求,但是没有明确程度,什么样的才情才是好才情?什么样的学养才是好学养?同时我们还有“四通”: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

  确定校训,当时做了意见征集,归结到三种方案:一个是“为艺术战”,林风眠先生1938年要离开学校时悲愤至极,写了这四个字;二是“劳作上手、读书养心”;三就是这八个字。后来大家觉得“劳作上手、读书养心”有些浅,“为艺术战”像一个口号,作为校训可能还是“行健居敬会通履远”最合适。其实这个提法已经有十年了,最早是在学校8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针对同学的品行和志向提出来的,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完整。我觉得这个校训后面有我们学校独特的内涵,所以我还写了160个字以作解释。

中国美术学院校训发布仪式参与人员现场合影

  雅昌艺术网:为何会在中国美术学院88周年庆的特殊时刻举办《大学望境: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十周年》展览?它的触发点在哪里?

  许江:去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后来开始做“十三五规划”,需要对之前的工作做梳理,梳理的过程中感觉到学校这十年有很大的发展,而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就来源于“建设一流的大学”的目标。从此,“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正式写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美院进入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学校在历任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当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使命:一是加快建设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第二个是为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做出贡献。在这样两个使命的鞭策下,我们一直在努力,现在回首已经十年,大家觉得应该很好地梳理总结,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十周年特展”。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雅昌艺术网:如何更好地理解这特殊的十年?

  许江:“孜孜以求的大学望境、心心相守的哲匠精神、拳拳奋斗的人民之心、熠熠夺目的服务意识(美美与共)”这是我们在教学、发展中非常重要的4个线索,它们对应着15个具体的案例,展览中都有呈现。

  另外,我觉得有三个内涵十分重要:第一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统一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做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同时也要担当起物质文明建设的责任,如何把二者协调而非疏远?今天作为一所高校,不能说只搞精神建设,不为浙江经济建设服务,但只一心开拓市场没有更深入的精神文化研究也不行,这两个的统一,我觉得很重要。

  第二是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但这些悠长怎么活在今天?怎么实现创造性的转换?这很重要。我们讲“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包括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都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是一个学校和一座城、一方水土的关系。杭州的发展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建设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与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这个理想是我们的天,要我们为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做新贡献,这是我们的地。顶天立地,顶起中国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辽阔天宇,立定浙江文化大省快速建设的广袤大地。

许江与“葵”

  雅昌艺术网:您曾说自己是“向阳花开的一代”,这种废墟和重生之间的张力如何通过您的艺术人生浸入到国美的变革之中?

  许江:我们这代人从学从艺的要求都很低,所以天生有种韧劲。就像葵,它必须放在滚开的开水里才能保持昂扬的姿态。

  前几天,我到北京参加罗工柳先生的百年诞辰纪念展,我们这代人年岁上与罗工柳先生相距一个世代,学术上辈分更远,学习与工作的地域也不同,但罗先生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在荒原中生长,他的作品就是我们最早的甘露。那时候我借到一张《紫裙姑娘》的画片,不到A4纸大,借来的时候只有一天,我们抽签决定谁临摹,我抽到的是下半夜。

  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我们为学的经历造就了我们做事情很有韧性,经得起跌爬滚打,比如象山(校区),就是一股劲一把火就做起来了。这样一代人以激情燃烧的方式一群一批地抱团扑上去。

  雅昌艺术网:2001年,您出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到今天已经15年了,如果有时光穿梭机,让您回到15年前,对于刚刚当上院长的“许江”,您最想对他说什么?回望流逝的15年,您有过困惑吗?

  许江:说实在的,我真的很怀念那个时候,那时候是稀里糊涂地把很多事情就做完了,现在是很难做,但我无怨无悔。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真的是有一团火在心里燃烧,一代人走到一起,志同道合,一晃十几年。

  赵无极先生曾经对我说:“许江,不要做这个院长了,去画画吧。”我不这样看,办学做众人之事,给我的锻炼不一样,回到画面的气势也绝对不一样。一把刮刀哐哐,别人一个月的颜料我一个下午就用完了。

  “人间本来不需要第五交响曲,一直到它内创造出来的那一天为止。”你去和苏东坡说要手机,苏东坡肯定告诉你不需要。但是,手机到了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器官,我们已经离不开它。象山校区刚建好的时候,被人评为很难看的建筑,有一次,一个老师到象山参加一个会议,有人说“你是不是到那个很难看的建筑里去开会啊?”谁知道过几年杭州选时尚人物,王澍被选上了,再过几年,居然获得了普利兹克奖。所以我们说的前瞻性、引领性是真实通过事例体现的。

  作为高校,很多项目启动阶段我们都在,但一旦产业化,就不是我们的优势,这里头如何寻找到合适的模式就是很大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艺创小镇,如何形成学、研、产新模式,进行新推进?但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太大的问题,战略眼光指导下我们会搭建平台,协助多方找到新的模式。如果智造大奖的Top100的设计团队能够全部留在浙江,那会有多少队伍和产品留在这里?这就是我们学校的能量。

(文中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开通会员 免费阅读该文章

取消去开通
开通会员 免费阅读该文章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