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们陶瓷作品展Ⅰ

  “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陶瓷作品展”,由意大利国际展览机构We Exhibit Srl与奎里尼基金会共同发起,九漆堂(北京)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赞助,将于9月23日-11月22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奎里尼基金会美术馆(Museo Querini Stampalia)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展出。

  由奎里尼基金会的Elisabetta Dal Carlo教授策展,本次展出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白明教授和他所指导过的12位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学生陶艺作品。这些学生分别是:金贞华、许润辉、朱国东、王国栋、孙月、崔久霄、韩向东、高惠林、魏韫浓、刘佩洋、孙嘉羚和余梦彤。

白明教授与奎里尼基金会主席Marino Cortese

开幕式现场

  作为2018威尼斯中国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本次展览从中国现当代陶艺的角度切入,就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在今天大学的教育问题,关注并选择特定的艺术家个案和群体艺术家案例进行探讨,以独特的展览样式为威尼斯当代艺术界了解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提供了独特视角和关注度。这也是中国现当代陶艺作品第一次登陆威尼斯,获得了威尼斯政府、威尼斯博物馆联盟、威尼斯大学、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等政府机构及专业学院的支持及合作。

观众观赏学生作品

白明教授与策展人、评论家交流

  9月22日举办的开幕式十分成功,相当多的观众被白明教授及12位艺术家风格迥异的作品吸引,并在开幕式现场和之后的酒会上和艺术家们交流。许多学生的作品也被博物馆和当地收藏家关注。

  除此之外,主办方还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列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支持单位,威尼斯孔子学院邀请白明教授为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建校1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做一场讲座——《中国现、当代陶艺的现状》。讲座在古老的Auditorium Santa Margherita圣玛格丽特礼堂举行,礼堂里座无虚席,有如此多的听众和不断的提问,在以往的讲座中很少见。

《中国现、当代陶艺的现状》讲座现场

  目前本展览已被雅昌网、国家美术等各大艺术媒体争相报导,并登上雅昌9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接下来我们将分五期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

Venice and the charm of Bai Ming

威尼斯与白明的魔力

文 | Elisabetta Dal Carlo

  我们今天去看东方,去看中国,国际化的艺术家又一次通过陶瓷艺术这样一个存在于不同大陆和不同时代的艺术形式,这样一个一直以来伴随着人类的记忆中和在不断创新中呈现出欣喜的艺术门类,在传统元素中更多的融入当代性和创造性,成为连接遥远中国和威尼斯的纽带。此次,我们在威尼斯这样一个与东方文明有着深厚渊源的古城真真切切地看的作品,可以说是来自东方的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最具声誉和表现力的瓷器。

奎里尼基金会美术馆常设展厅、图书馆

  早在欧洲制造瓷器以前的一千年,中国就已经掌握了瓷这种洁白的、坚硬的、透光的材质。具考证,瓷器是最早由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于十三世纪带回到欧洲,也多亏了马可波罗,在今天的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堂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来自中国的瓷器。此次,奎里尼基金会为大家呈现白明的陶瓷作品绝不是一个偶然,是因为中国在对待陶瓷艺术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已经像我们欧洲人在对待绘画、雕塑时同样予以重视,视为极重要和具有高度的精神认知的艺术品。这也是奎里尼基金会长期关注的一类艺术,并早已收藏了大量的十八世纪的陶器和瓷器。

白明展厅

  白明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也因极具当代性的并且与东方传统审美相契合的青花、陶瓷雕塑和装置类作品在法国和美国享有盛誉,陶瓷是中国最古老、最有渊源的艺术形式,但白明又以他多年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呈现出了一脉相承却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材料、工艺、形式的近日面貌,同时又不失与古典审美气质的息息相关。白明是真正的大师。

  这位出生自江西余干的艺术家的作品也给了我们在意大利研究如此独特的艺术现象的机会,使得我们得以了解他的艺术观以及关于悠久的传统技术、形式的推进。展览有一小部分陈列了由奎里尼基金会收藏的中国十八世纪瓷器,使之与“白明现象”产生不一样的“对话”。

  白明的陶瓷作品每一件都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背后,我们也可以洞察到关于社会、人文、经济、时代的痕迹,进而解读、推测出艺术家的艺术态度。

  白明的艺术作品带给了我们如水墨线条和晕染一样有魔力的优雅和舒适感,同时又如丝绸般精美、高贵,他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与自然、与情感、与古老色彩的强烈连结和诗意的浪漫。

学生展厅

  从白明学生的作品中也看得到这种独特的气质。这次展览实际上是在白明十二位学生作品的丰富下,在作品之间的“对话”和争论中变的更为饱满。这些学生都来自于白明任教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在感受不同艺术家的观念、追求的个性魅力的同时,尝试着去寻找与白明之间的微妙联系,而同时,这些令人激动、欣喜的年轻面孔正是中国艺术的未来。

  观众也因着这次特殊的时机有机会感受每件作品背后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对话”,更有机会通过这次展览了解中国这个一直以来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手工艺领域极富有创造力,同时又在今天涌现出大量当代艺术作品的国度。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A Dialogue Between Entering and Walking Out

进与出的对话

文 | 白明

  此展以这样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在一个美丽的城市——威尼斯,其实是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划与反复、沟通与改变,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

  原本我是希望推荐中国年轻的陶艺家在这个重要的场地让大家看见,但展览方希望我不仅仅是作为提名者,而是作为参展者进入到这个“话题”中来,如此,展览的方式就改变了。最终,策展人和主办方将展览确定为“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陶瓷作品展”,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方式与我其它的国际展览形成不同,通过一个特定的艺术门类,呈现一个艺术家、一个教师和一个相关的群体在这种艺术方式中的思考、创作、研究的案例和侧面。

布展

  这样的展览方式让我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让我倍感荣耀。在中国,我们能成为陶艺家中的一员是一种骄傲,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让我们在世界各地有如带着光环般被另眼相看,这种行为方式本身就证明着我们直到今天仍是辉煌传统的巨大受益者。如果说这个展览选择了我与我的学生们,不如说展览方借助于我和我的学生们的共同创作在关注一个话题——拥有丰富、璀璨传统的中国陶瓷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变革的时期是怎样通过今天的教育形成充满活力和时代特征的新的艺术面貌。

观众欣赏18世纪中国瓷

观众欣赏白明作品

  无论这些学生在这个时代创造出多么新颖和具有独特表现的作品,却仍然可以从中看出这是来自于中国的年轻陶艺家,他们拥有良好的技术训练和创作手法,这一点非常明显是受益于我们的传统;拥有良好的对材质、材料、工具和作品最终形态的令人值得耐心品味的那种独特表达,也是源于传统;拥有不同的泥料、不同的成型方式、不同的烧成,也大多是源自于传统。只是他们在这样的传统学养里各取所需,对个人的情感与思考敏感而真诚。他们对西方的艺术现象和重要艺术家也非常熟悉,并受其影响,而这恰恰是中国现代陶艺走到今天的客观的文化生态。我相信这些作品会让威尼斯这样一个拥有双年展的世界许多著名艺术事件的发生地和具有各种艺术图谱记忆的人群感到有所不同,并与以往许多在这里呈现的中国现代艺术的记忆形成互补和参照。这样,展览的主题“对话”就得以真实地发生与进行并改变着。

展览现场

  我深知在全世界的展览中并非一切展览都是在标榜成就与肯定,有许多的展览其实只是在关注话题、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我相信这个展览其实是属于后一种类型。我之所以将文章的核心定为“进与出”,是想用两个动词来表达我对这个特殊的、悠久的艺术门类的教学方式的理解和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对话的一种关系。对所有的艺术传承而言,“进”,是学习、追随,“出”,是发展、创新;“进”的是校园,“出”的是社会;“进”是师门、系统,“出”是表达、自由。“进与出”不仅是个动态概念,在传承上更是个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与文化概念,“进出”的不仅是限于此领域,也可以是彼领域,不仅是限于此地域,也可以是彼地域。比如,今天在威尼斯我们也是一种特殊的“进与出”。当然“进出”也可以是人生话题,“进”是为了在族性与文脉上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知道我们是谁,“出”是想知道或表达我们往哪里去。

开幕现场

  20年前,我撰写了中国第一本有关世界现代陶艺的书籍,在当时整个的中国现代陶艺教学和创作中,资讯本身就是“学术”,我深知当时我的书里的图片并不包含构成学术的基本要素,比如创作材料、创作过程、成型手发、烧成等等的备注,但那时只要是有关现代陶艺的图像谱系就会成为学生和陶艺人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素材。本世纪初,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和艺评家的关注,此时我撰写了第二本关于世界现代陶艺的书籍,用于弥补第一本书籍中所缺失和未被关注的部分。继而,我在2005年推出八卷本的《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将这种梳理与研究推向世界重要艺术家的系统研究和创作方式的展现,在这一点上,我们从简单的图像谱系,到实践梳理,已经进入到对该系统进行风格、阅历、手法、影响、呈现、工作环境、材料,甚至是与艺术家个性、教育背景、性格,以及对工具的喜好等方面上来。从这七八年我研究方向的递进中,旁证了中国现代陶艺进程的学术关照与系统。在此之前,我曾花7年时间将《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进行了田野考察般的拍摄记录与撰写,此书的出版,在世界陶瓷人和手工艺人及艺术家、文人、学者中产生了影响。而这些也是我对中国陶瓷教育与国际交流的一点思考,既关注传统,也思考现代。

  一个好艺术家的判断靠作品,一个好老师的判断靠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自成体系的一个世界,他们的不同常常给我带来惊喜,甚至给我自己的创作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不希望学生的作品与我的相像,我也不希望学生的作品与他同学们的相像,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对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严格和难于做到的,这需要在这个专业、系统、学校、社会、师门中不断“进与出”。中国有句古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与我的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让你们的作品像你们自己。”我看重的是作品所拥有的与你个人“基因”相像的样子,是这个东西让我觉得你们的身份虽然是学生,但你们的成就已经是拥有独立人格、独立判断和独立表达的艺术家。

  (从左至右)奎里尼基金会主席Marino Cortese、策展人Elisabetta Dal Carlo、白明教授、意大利策展机构We Exhibite srl亚洲总监徐栎栎、九漆堂(北京)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代表游艺。

  感谢威尼斯国际展览机构We Exhibit Srl和意大利威尼斯著名的文化艺术基金会Fondazine Querini Stampalia、美术馆为我们举办的这个展览,感谢策展人和主办方为这个展览付出的巨大精力和独特智慧的角度。这是一个特殊的小群展,让我和部分学生有机会与策展人、博物馆及这个到处都充满艺术氛围的世界名城所形成的一场特殊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一直是生动的进行时,且美妙无比。

2018.9.3

白明作品

瓷器 瓷塑 瓷画

《线释水》57*56cm 2016

《瑞雨祥云》 46*38cm 2016

《秦砖·灵石》 17.5*58*38cm 2018

《大成若缺》局部

《盘中屏风》 h10cm*d48cm 2015

《管锥篇》 65cm*4 pic 2011

《坤·白山》 90*90cm 2017

《玄光》78*75cm 2016

水墨·油画

《行吟秋山》36*200cm 2016

局部28*200cm 2016

《物语》156*105cm 1998

现场

编辑 | 魏韫浓

图片 | 常昌文、余梦彤、孙嘉羚

作者:魏韫浓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