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生长”的美术馆——访青城山方力钧美术馆设计者张雷

  设计都是在为明天而思考,不管这个明天会是多久。建筑也是生命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它是会说话的。我认为我的每个作品都是在面对未知的未来认真的思考

  2008年,无论是对于当代艺术,还是对于当代建筑,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当代艺术与当代建筑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对接。四川青城山下,当代中国最知名的建筑师为同样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们建造自己的美术馆,这是中国第一个“美术馆群”——“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

  因玩世现实主义作品出名的“最贵的8位艺术家”之一方力钧,也将在此设立自己的“方力钧美术馆”。为其美术馆做设计的,是当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张雷。这次,他们又将给世人留下怎样的佳作?带着疑问,《楼市》记者两度采访张雷。

  树里乾坤

  张雷麾下的方力钧美术馆,是倒挂于溪流边的树枝,在毫不掩饰地向人们展示树枝的“功力”,诠释“生长”的痕迹。

  “秋天初次到访青城山和冬天青城山满山遍野遗留的枝丫,让我们理解了在青城山,‘生长’不仅仅是视觉的形象,更是存在的方式。翠绿色的山,极具生命力的树镲”于是,张雷开始思考,如何表达这种存在的方式。

  他说,他设计的美术馆就是在诠释“生长”的痕迹。但在这样一个幽静却充满生命力的山谷里,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媒介才能不破坏这种生命的力量?

  “通过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的分型理论,我们可以领会‘生长’的操作方法——空间的形态起始于简单的‘Y’,经过同样程度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 完成局部形态和整体形态的相似性操作,并最终显现反映‘生长’痕迹的影像。”张雷开始了对“生长”的理解。他想起生长在青城山的树,它们的树根紧紧地抓住养育它的土地,树枝或交织在一起往上生长,或分离组成一幅大自然的生命图,像极了不规则和复杂后的“Y”。

  生长的线索、分形的线索组成了方力钧美术馆的设计框架。——美术馆内部主要的展示空间是完整的主干管径,高而宽敞;继而拆分出管径分支,低而狭长,是生活和休憩的场所。游览的人群类似于树叶脉络中的水分,在室内空间中被慢慢有序地疏导。主干管径空间封闭、完整而简洁,主干管径空间有通向屋顶开放面的狭长楼梯疏导垂直方向的人流;枝干管径空间的尺度和标高则发生了变化,以显示功能和活动方式的差异,其中一条枝干作为方力钧个人的工作室,相对独立;其它枝干仍然相互连通,自然延伸至不远处的室外溪水边。基地背面规划的入口面向前方流动的溪水和伸展的远山。

  美术馆被封闭的丰富纹理表皮包裹,纹理的丰富性同样表达了对“生长”痕迹的诠释。其纹理来自于艺术家方力钧版画的笔触,枝干管径端头面向河流与远山采用了玻璃介质,光与风景通过枝干柔和地渗透到主干,这些管径不仅仅是展品和人的容器,同时也是光与风景的画框,最终“生长”的主体已不仅仅是方力钧美术馆,建筑必将导向神秘与未知的将来。

  草皮表面

  谈张雷,就不能不说他的“基本建筑”。在他一篇名为“基本建筑”的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房屋的建造应使用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结构;房屋的建造应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和谐”。在“基本建筑”的定义中,空间、建造、环境成为核心问题。

  “材料很有意思”,他这样向记者描述,“材料可以说是建筑重要的肌肤。实际上选择何种材料与建筑的内在空间有很大程度的关联,就像骨胳和肌肤的关联一样,建筑师选择的材料必须适合内在的结构关系。材料本身也可以带来很多丰富的联想,能够呈现出设计的性格。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恰当运用材料能使她的状态更加生动。”这是张雷的一贯做法。如他的早期作品之一南京大学的陶园研究生公寓,百叶窗的材质采用木百叶。他说,南京是个湿度很大的城市,这样的设计既能达到通风效果,又能阻断宿舍楼之间直接的视线,给学生保留一份私密天空。“这在国内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木质百叶窗作为主要的立面构成要素,新型材料的运用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张雷对该建筑仍记忆犹新。

  方力钧美术馆用绿色草皮覆盖包裹的外表面是其材料使用上的用心良苦。“外表面将采用草皮覆盖、包裹,草皮在当地选取,并被制作成表象丰富的纹理,极其环保和生态。”当然技术处理困难重重,方案出来后,张雷至今仍一直和材料厂商、绿色护坡专家、植物专家进行着沟通:如何保证植物的养分,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皮如何选择,灌溉系统如何设置,有的植物表面朝阳,有的背阴,如何做保养,纹理如何表现镲“如果顺利建成将会是中国第一例。”张雷对美术馆充满希望。

  记者笑谈,如果不成功怎么办。“不排除采取其他变通方案,但现在还没想好。不管采取何种方案,都一定有它的想法,建筑也是生命体,房子是会说话的。”

  这时,我们可以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在烟雾缭绕的青城山里,潺潺的溪流旁,一个布满绿色纹理的树枝形状的绿色不明生物,倒挂在溪流边,不明生物内,人群就是生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不断给生物输送养分,玻璃介质的枝干管径,将光、风景与人揉在一起,奔向未知的未来。……

  简约不简单

  很多人认为,给艺术家设计房子,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与之有多次沟通,至少是认识。张雷出乎意料地告诉记者,到方力钧方案设计完,两人都未曾谋面,更谈不上沟通。第一次见面已是在北京就美术馆开设计研讨会,主办方告知谁是方力钧后,两人方见面,在会上就设计的方案沟通,方力钧当时就很喜欢这一方案。

  “有人读方力钧的作品,评价方力钧是玩世现实主义代表,我不是很赞同。我有很多艺术家朋友,有时间也会尽量去参加画展,特别是在国外旅行,最经常做的就是去美术馆,所以虽未曾谋面,但还是有了解。我认为,每个人表达自己思考的方式都不同,方力钧的作品很直接,有力量感,也有很强的冲击力,他用看起来玩世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致知。正如方力钧所言,很多人以为艺术家有很大的自由度,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其实不然,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也就那么一点点,如果没有限制,也就找不到合适的表达的自由。这和我作为建筑师的感受很相通。”安静不代表没有力量,简约却不简单。这是张雷对被世人评价为玩世现实主义代表的方力钧作品的深刻理解。“因为我也是如此,创作很直接,希望一针见血,不喜欢故弄玄虚。”张雷补充道。

  如方力钧早期版画里所使用的笔触——纹理,一些安静简约的线条看似很简单,张雷从中读出了“生长”的痕迹:它的触觉不断伸向各个领域,就像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长出更多枝杈,而每一支都是果断简洁的。

  于是张雷带着艺术家“安静、简约”的作品,理解出“力量与不简单”之后,融入进美术馆的设计当中,让这种力量与不简单在外表面丰富的纹理中延展。如果说之前他所说的生长的、分形的线索使他寻找到方力钧美术馆的躯体,那么,艺术家的线索,就是美术馆设计的灵魂所在。

  张雷最早的作品之一“南京大学的陶园研究生公寓”,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作品,褒贬不一。事隔多年,对于这个作品的评价,他自己仍觉得无法简单的下结论。对方力钧美术馆,世人又将会有怎样的评价,张雷自己也无法预测,他只告诉记者:“设计都是在为明天而思考,不管这个明天会是多久。建筑也是生命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它是会说话的。我认为我的每个作品都是在面对未知的未来认真的思考。”

  《楼市》对话张雷

  张雷个人简介: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获首届WA中国建筑奖、上海国际建筑设计展青年建筑师作品佳作奖等。

  主要作品:

  建邺体育大厦、芊岱国际大厦、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玉鸟流苏”商业街、南京大学陶园研究生公寓等。

  记者:为中国当代美术馆做设计,首先一定要自己对艺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您是如何理解艺术、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

  张雷:建筑和艺术一样是对周围的世界,是对生命与人生的感悟。只不过表达的媒介和方式不一样,个人的感受和经验比所谓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重要得多。我有很多艺术家朋友,有时间也会尽量去看去参加画展,特别是在国外旅行,最经常做的就是去美术馆。而作为建筑师,更会非常关注展示空间和艺术作品的展览方式。优秀的建筑师一定是艺术家,如果我们不把艺术看得那么狭隘的话,中国当代艺术和建筑正在也必须走向国际。

  记者:虽然建筑要回归平实与自然,因为它最初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居所。但是建筑又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必然要在其中体现人类的文化艺术,您如何看待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张雷:建筑就是造房子那么简单,复杂的是人和房子的关系,建筑就是建筑,它一定和艺术有关系,因为它和什么都有些关系,建筑和艺术的关系就是人和房子的关系。

  记者:作为新生代建筑师,您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您的观点就是“基本建筑是对建筑本质的回归,一种理性和简约的回归。”这也是您在实际设计中所坚持的理念原则,对简约和理性的坚持,是否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回归,也就是在无限繁复与修饰之后的回归?

  张雷:采用最直接和最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以普通的材料和通用的方法回应复杂的适用要求,从普通的素材中发掘具有感染力的组织关系一直以来是我认同并坚持的工作态度。在这个正在变得日益喧躁的世界,我们需要清晰简明的答案,而不是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记者:设计美术馆和设计公共建筑物有什么区别?

  张雷:美术馆这种建筑物本身代表了未来文化的倾向,不像公共建筑物只需要具备实用特性,美术馆还具有实用性以外的需求。

  记者:除了为方力钧美术馆做设计之外,工作室最近还有哪些新的动向?

  张雷:去年底到今年有不少项目建成,也将陆续在国际和国内杂志上发表。我的新书也会在今年中出版,此外有一些有意思的项目正在开始,如苏州的别墅、杭州艺术结合村、南京的项目等。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吕澎点评:

  理性与敏感的奇妙融合

  张雷将方力钧的版画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面貌与自己对建筑的自然性结合起来,希望通过最基本的自然出发点来体现他的建筑概念。

  方力钧因玩世现实主义作品出名,但这种风格——以及坚持了很多年的版画形式——并不是他的全部,他的触觉不断伸向各个领域,就像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长出更多枝杈,而每一支都是果断简洁的,无论是他的装置作品“茶马古道”还是半乡野的生活。张雷很好地理解了方力钧从最初的作品根源走到今天所有生长的痕迹及版画作品中的黑白交错,加上自己在设计建筑时惯用的排列方式,为方力钧的私人美术馆创造出简单但富有层次感和延展性的空间。这个空间内外都仿佛覆满植被,在湖滨的环境中生长得青葱茂密且缓慢潮湿,显示出理性与敏感的奇妙融合——这也是方力钧在一些偶然的瞬间给人留下的印象。

  出处:《楼市》,2008年4月号,第52页。

作者:曾慧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