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年味”十足的民间艺术 陪我们一起过大年

2016-02-08 08:58

  编者按: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这一天。 在除旧布新的春节期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祝祈年的活动,许多以驱邪降福为主题的民间艺术也随之发展,如年画、春联、剪纸、面塑等民间艺术。春节期间通过这些民间艺术,表达了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与美好祝福,同时这些民间艺术也留住了春节的“年味”。春节期间,不妨一起欣赏这些带有浓浓年味的民间艺术。

  民间年画:从自然崇拜、神灵信仰到祈福辟邪、装饰环境为主题

  春节贴年画是我国民间重要的民间艺术活动。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年画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逐渐发展为祈福辟邪和装饰环境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这种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绘画题材 ,不仅是研究传统民间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史料。

莲生贵子等年画

  我国传统的年画在形式上多为木刻水印,具有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烈、形式变化多样等艺术特色。 在类容题材方面主要有四种:“祈福迎祥”是年画的基本题材,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驱凶避邪”为主题的年画是由古人的祈年活动演变出的最早门神画;以“风俗节庆” 为主题的民间年画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愿望;以“戏文人物”为主题的这一部分年画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故事等,其中戏曲题材比重最大。

清末民初 彩色“百子图”木刻年

清末民初 彩色“百子图”木刻年画

  民间剪纸:在有纸张之前有了其它薄片材料剪刻镂花的“剪纸”艺术

  剪纸又称刻纸,作为汉族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极广,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到处都能看到各种图案的剪纸。据史料研究,在有纸张之前,就有了用其它薄片材料剪刻镂花的“剪纸”艺术。目前最早发现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的五幅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宋代造纸业的发展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剪纸的种类趋向多元,运用范围更加扩展,极富装饰意味的“窗花”、“礼花”、“灯花”在宋时出现。这一时期已出现了专业的民间剪纸艺人。剪纸艺术还用到了宋代吉州窑的瓷器、民间蓝印花布上,明代还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成为“走马灯”。

“新年好”

  民间剪纸的功能由原先的祭祀礼仪逐渐转变为节令风俗,它在产生、流传的同时又在民间得以丰富,在类容上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且饱含人们美好愿望的图案。剪纸的种类有很多,其中窗花、门笺、灯花这几类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时贴挂的。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在北方的农村,过大年时,窗格新糊了窗纸,便剪些红红绿绿的窗花贴上,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再剪些灯花贴在灯笼上,有了这些带有喜庆色彩的窗花、门笺、灯花的装饰,就会把年味造得很浓。

库淑兰《剪花娘子坐像》

  春联:从桃木到红纸上的对联表达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最初的春联是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如今春联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如今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盛行于宋代。春节前夕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人们透过春联表达了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联

  春联集民俗文化、吉祥寓意、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于一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家户户贴春联时往往家都要在屋门、墙壁位置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也是中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联

  灯笼: 象征团圆的灯彩集多种艺术于一身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开始有了纸灯笼,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每年的春节与元宵节期间,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在灯彩中,苏州灯彩制作历史悠久, 工艺在宋代就已闻名,当时宫中元夕张灯,以苏州灯彩“苏灯”为最。明清时期,每逢岁尾年头,苏州阊门内吴趋坊、皋桥一带,灯彩遍张,不见天日,灯铺多达100余家,花色品种精奇百出。

灯笼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苏灯集绘画、剪纸、纸扎、编织及刺绣于一体,具有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色泽鲜艳、装饰华丽、画面工致、花样出奇的艺术特。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艺术和明代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熏陶了苏灯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亭台楼阁为造型主体,灯内配以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彩色画面,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民间风味。其中走马灯最能表现出苏灯的特点:点灯后,灯的内壁可自动旋转,所绘画的故事戏文循环展现,栩栩如生,特别受人喜爱。每逢春节前夕,灯市兴旺。

传统手艺人正在苏灯上绘制图案

  中国结:从缝衣打结到盛传于民间的装饰工艺

  春节期间,炫目的中国红配上创意独特的图案和长长的流苏,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国结是一种汉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汉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了盛传于民间的艺术。

  

中国结

  中国结结艺是用绾、结、穿、绕、缠、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变化出来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绳完成的,而且成品的造型是上下左右对称的。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狮与龙:舞龙舞狮中的装饰工艺

龙头

  汉族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会举行舞龙的活动,所舞的龙 可分为“火龙”、“青龙”、“白龙”、“黄龙” , 其形象按颜色不同 。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此项工艺称“装艺”。

  

舞狮图

  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其中狮头的工艺最为复杂,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南狮造型较为威猛,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颜色,装饰都有不同。

  民间面塑:因需分而食之 使其最易普及和传承

  面塑,也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等等,是源于西北等地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时期,人们会捏制面塑以示庆祝。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春节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面花(左)面人(右)

  面塑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其中最常分类为面花和面人。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如山西面塑造型饱含秦汉遗风的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汉族传统文化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面塑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要分而食之的食品。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山西的面塑艺术

  在中国,除了这些较为普遍的春节民间艺术活动之外,还有很多地方独有的“年味”艺术品,比如北方的泥塑、北京的吹糖人、西北的虎头鞋等这些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饱含了许多人对于春节的记忆。

  

泥塑关中十大怪之帕帕头上戴

 

吹糖人雕塑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吴建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