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吴冠中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吗

  原来的墨彩画为何今天叫丝网版画?

  近日由“吴冠中走进‘798’”、吴冠中创作奥运鸟巢,以及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举办的吴冠中丝网版画展而引起的新吴冠中热,展现了吴冠中先生涉足版画创作领域的艺术动向。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多产的画家,长期以来以油画、墨彩画称雄画界,涉足版画创作领域有何新的创举呢?打开北京百雅轩出版的《吴冠中丝网版画•2007》仔细拜读之后令人十分遗憾,我们看到的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墨彩画集(含两幅油画),而非版画。这些作品大部分均为吴冠中先生在2007年之前(甚至是九十年代或更远),其本人明确以墨彩画的画种界定展出和发表过的作品,只是现在又以丝网印刷的方式作了一次复制或称“复印”、“克隆”(吴冠中语),并非2007年的丝网版画新作。

  将“北京东方出版社”与香港联合出版的《吴冠中自选画集》(1992年版)进行对照 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事实:在吴冠中自选画集中有一幅名为《苗圃》的墨彩画(见该画册2/51页),创作时间为1991年,而在《丝网版画集》中有一幅名为《新苗》的版画作品与之完全一样,丝毫不差,只不过换了画题,创作时间改为2007年 。同样的情形还有自选画集第2/57页,名为《昼梦》的墨彩画也同样以上述方式出现在丝网版画集中 ,时间也改为2007年。更多情况在两本画册中还有出现,我们甚至可以肯定《丝网版画集》中的版画都可以对应上墨彩画或油画的原型。吴冠中是一位墨彩画家、油画家,把他的油画、墨彩画用丝网印刷一下就称为原创丝网版画是有问题的。作为墨彩画的丝网印刷品。和荣宝斋用水印木刻复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一样,只是一个复制品,而不是原创丝网版画,正如我们不能将“荣宝斋”木版印刷的齐白石水墨画复制品称为齐白石的原创版画一样。

  1991年创作的墨彩画为何堂而皇之、摇身不变地成为2007年的丝网版画新作呢?读画册中的文字,有署名李大均所写“略记吴冠中丝网版画”一文中写到:这些版画是由“吴冠中先生亲力指导,由百雅轩版画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完成的艺术精品,创造了吴冠中先生新的版画艺术语言”。这样的描述显然界定这些作品是新的创造,是原创丝网版画。但对照该画集所援引的原创版画的国际规定,我们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书中发表了署名代坤、赵婧所写“关于现代版画艺术”一文,开头首先录入1960年维也纳国际美术造型会议对国际间界定原创版画的标准,照抄如下:

  1,为了创作版画,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板材参与制版,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画面。

  2,艺术家自己,或在其本人监督指导下,在原版直接印刷所得的作品。

  3,艺术家需附有在前述画作上签署的责任,并要标明试作或套版编号。

  (以上标准笔者认为缺一不可,并相互作用)

  国际间通用的创作版画的标准第一条明确规定:“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材质参予制版,”而吴冠中的丝网版画却是他人所为,李大均文中承认:这些版画是“ 由百雅轩版画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完成的艺术精品。”那么,“利用丝网板材制版”的不是吴冠中本人,而是“百雅轩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是他人!吴冠中所谓的“指导”作用在第一条中是不被认可的。

  国际规定中还强调:“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吴冠中的丝网版画作品并非艺术家心中的意象,而是画家1991年完成的墨彩画作品(即笔下完成的意象)。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论中谈到 “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并非手中之竹。”其意为画家眼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和画家心中的意象并不一样,而心中的意象转化为笔底的意象就更不一样了。版画国际规定中所规定的是“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而吴冠中的墨彩画是笔底印象,(即郑板桥谈的手中之竹)将笔底完成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画面,和版画规定是不符的。

  百雅轩版画集发表的理论和作品自相矛盾,百雅轩说:“这项决议(指维也纳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决议)可以视为版画的总纲,在决议中首先规定了版画的范畴。严格的说,凡归属未定或被否定的版画,都不应视为正式版画”。笔者要问,以上这些违反了国际规定的版画是如何创造了吴冠中新的版画艺术语言!

  吴冠中并没有创造新的版画艺术语言

  原创版画在画中再现的是印痕而不是笔痕。版画的艺术语言与其它画种艺术语言的区分,在于它是一种印痕的诉说,而不是笔痕。所以鲁迅先生说:版画要“捏刀向木,以刀代笔”,所谓以刀代笔,就是不使用画笔,刀即为笔!国画和油画是使用画笔和纸张、画布的接触,产生一种痕迹去组织画面,版画则是以版和纸的接触产生画面,研究的是版和平面的关系,所以,维也纳国际美术造型会议对原创版画的标准规定,“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板材参与制版”,而不是利用画笔!制版程序中有多少艺术创造空间,印的过程中有多少创造空间,是版画艺术家追寻的,从版画的艺术标准来要求,它是一种刀痕,一种印痕和肌理再现。版画的艺术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版痕、刀痕、印痕、肌理,而不是吴冠中这种水墨淋漓,通过使用画笔宣纸造就的墨彩画效果。

  其实,作为创作版画和印刷复制品都是利用了印刷工艺,采用了制版和印这一程序。你是利用这一技术去创造一种艺术,还是利用这一技术去复制一种艺术,是原创版画和复制印刷品的分野。

  百雅轩李大均的文中,引用了吴冠中对这些并非本人直接完成的版画作品的认定。吴冠中说:“北京百雅轩近几年复印我的作品,个别已几可乱真。”“复印绘画作品,缘于众望所归,艺术品应鼓励克隆。”吴冠中反复强调“复印”、“克隆”的说法,证明他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版画只是一种对他以往墨彩作品的复制而非创造。“个别的几可乱真”,很显然,乱了什么“真”?应当是针对他的墨彩画的原作之“真”而言。那么,从逻辑上来看,“复印”“克隆”出的显然并非原作了! 而“ 克隆”“复印”和“乱真”又怎么能够和“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并列呢。所以“创造了吴冠中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就成了一句与事实不符的空话。这样的丝网版画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原作,只能作为吴冠中墨彩画的有限印数,说穿了就是墨彩画的印刷复制品。

深圳晚报刊登“我是原创”行为艺术的报导文章 2008年

吴冠中对版画缺少研究,需要学习吴冠中先生一向以在艺术中不断创新著称,也是一位敢于向艺术界不良现象和行为质疑和提出批评的艺术家,但此次以印刷品充版画原作销售的做法颇令人扼腕,从他的言谈看来,他更多肯定的是艺术品的复制意义而非原创意义,对于商家将此作为原创版画作品宣传,吴冠中却采取了默认和合作,作为艺术家本人对此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也许吴冠中在版画方面比较外行,他不懂什么叫原创版画,更没有读懂维也纳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上规定的国际间通用版画的定义。

  画家本人亲自利用版材进行版画创作,其他门类的艺术家也可以这样做的,百雅轩也例举了诸如毕加索、蒙克等画家的版画创作以佐证,希望证明吴冠中和他们一样也创造了版画艺术。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来看,蒙克曾将已完成的油画作品进行再创作,但蒙克并非作简单的“复印”和“克隆”,比如,蒙克在1920年创作的木版画《栈桥上的少女》就是根据其油画作品而作,我们可以看到画作上刀痕毕露、流畅奔放,构图、造型、色彩均与油画完全不同,蒙克1895年的石版画作品《呐喊》,与其1893年的油画《呐喊》差别也比较大, 另外一幅 同是《病室里的死亡》,一幅是1896年创作的石版画,一幅是1893年的布面油画。 和油画相比,石版画在构图上把这几个人合并成为一个整体,床推得更远,室内的空间增大,显得人死了之后整个房间很空旷,静寂。这些版画无论在色彩、构图、造型和意境上都不同于蒙克原来的油画,尽管来源于作者的油画,但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就是另一幅作品了。由于蒙克在版画上不凡的表现力,使他赢的了欧洲版画大师级地位!和吴冠中的“克隆”“复印”墨彩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百雅轩混淆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

  以印刷手段“克隆”艺术家的素描、水墨画、油画并不新鲜,国内外由来已久,比如北京荣宝斋用水印木版画技术印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早已被人熟知,这些作品也达到了几可乱真,也有其收藏价值。作为限量印刷品更有作者签名,自然具备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并不具备版画原作的价值。 吴冠中曾说过,“手创的艺术品都是独生子,健美的独生子珍贵。复印绘画名作,缘于众望所归……”。显然,他是同意复印的。换个角度看,他也认同这不是原作。 百雅轩的做法却混淆了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的区别。 其实吴冠中自己提出的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复印、复制定位,百雅轩应当很清楚,为什么又要大张旗鼓、引经据典地宣传“吴冠中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呢”?因为是一个复制品,可能买不了那么多钱,说版画艺术就能卖大价钱,这样对于原创版画艺术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做法。混淆和漠视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原创性劳动,用这种出版方式的印刷来取代原创版画的创造性特点。违背了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中决定的国际间通用创作版画定义, 版画的原创性,版画艺术本体语言的独特性,完全被商品市场给弄混了。像吴冠中这些由墨彩画原作复印出的不具备原创版画意义的“丝网版画”标价几万一幅,即便限量99幅,也有几百万的价值,而自己还保留一张价值几十万或几百万的墨彩画原作。从这个角度看,面对将此作为原创版画或原作收藏的消费者是否有些不公平?

  作为操办此次复制的机构“百雅轩”并非不明白此中的关键,从他们出版的画集中我们读到大量的有关版画的专业知识,给消费者和藏家一种貌似非常专业的印象,但将其生产的作品和这些规定比较却又有如许的不对应以及矛盾之处。仅以画册中提到的画作“签名格式的规范化”来看吴冠中版画的不规范。文中规定“版画原作作品左下角标明印数与印张、印数编号,右下角是作者的签名和制作年代。”但吴冠中丝网版画的印数编号却是一会儿签在左下角,一会儿签在右下角,而签名几乎都签在左下角而不是规定的右下角,并且几乎没有按规定签署制作年代。

  无论是百雅轩通过市场操作也好,还是吴冠中自己对学术不够严谨。但是造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和版画市场的混淆是存在的。希望对方能够给笔者和所有藏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2008年9月7日于西安美术学院。原题:《吴冠中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吗?——看吴冠中2007‘丝网版画新作’》)

作者:应天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