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1-04 13:41
雕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 也叫剔红,其技艺始于汉,唐。它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雕工细腻,在古代一般都是皇宫里面的陈设物。
雕漆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尤其是在永乐时期,雕漆技艺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明成祖朱棣酷爱雕漆,当年他从民间专门召集大批量的工匠,在皇宫里面设立专门的漆器作坊-果园场。制作出来的成品工艺精湛,产品精美绝伦。
如图:永乐年间的 牡丹纹的剔红盒子以1287万元人民币成交,怒放的牡丹层层叠叠,连花瓣的脉络都那么清楚,即使过了千年依然容颜未老。我想当年这盒子肯定是永乐皇帝为了自己的心爱的人倾心打造。
永乐年间 牡丹纹的剔红盒子
但是到了清代,雕漆工艺得以蓬勃发展,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雕漆工艺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的水平。如下图:
清 乾隆 剔红雕海龙龙纹宝盒
清乾隆 剔红仙寿宝盒
据悉,目前故宫博物院现存大约1.7万件漆器,其中出土的漆器数量极少,传世的主要集中于元明清三代。从拍卖纪录也可以看出,元明清漆器大都做工精美,保存较好,成为漆器收藏与拍卖的主力军。
例如: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件清代“乾隆剔红御制诗笔筒”,拍出606.3万元港币;
2007年,香港佳士得以497.3万元港币,拍出一件明朝宣德“剔红双螭荷叶式盘”。
2008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的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上拍。最后竟以3314万元港币成交,创下了迄今为止漆器拍卖的最高拍卖纪录。
对于漆器的这项古老收藏,拍卖场上频频出现上百万的天价,业内普遍认为,漆器是古董收藏中的最后一只“潜力股”。王世襄先生在世时,经常从老乡手里低价淘来漆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漆器的收藏价值几乎上涨了100多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漆器市场的升温,自2002年以来,在原本就存在着辨识难度的漆器市场,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仿中国漆器和现代新作赝品,鱼目混珠,因此,漆器收藏更要注重辨别真伪。
那么漆器如何辨伪?
首先用手触摸,可以鉴别漆器的时间长短。新的漆器用力摸是软的,而时间长的会有一定的硬度。
其次,漆器有一定的味道,而去掉味道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是新作的漆器,用鼻子一闻,就能闻出来。
最后,看纹路。漆器上的断纹主要有“牛毛断”和“蛇腹断”两种。牛毛断”多见于年代久远的漆器,其纹如发,细密而碎,人工很难仿制。“蛇腹断”是在明代漆器上常可见到的,多见于漆层较薄的器里器底等处,颇似蛇腹下纹。而新作的漆器有的也可以做出假的断纹,但假的断纹是有规律的,而自然形成的断纹不具有规律性。
来源:华夏收藏网-市场行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