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一个展览,最终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

2018-01-24 23:25

国内的展览看多了,也会对美术馆产生一丝警惕心理:展览的质量参差不齐,总会令展览现场“险象环生”。尤其远离了开幕式,虎头蛇尾的情况经常可以遇上。然而几乎在所有不论大小、不论公私的美术馆的官方介绍里,我们都可以读到如出一辙的文字:“先进的”、“高端专业”、“当代一流的”、“国际化标准”……我不止一次地疑惑:我们应该如何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理解文本中喋喋不休的“专业”呢?

“专业”不是说了就能有的,要靠做。

2017年12月份,就在丁乙“十示”西安个展闭幕的前几天,我专程赶到西安美术馆去参观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同时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那天是周六,有小朋友们在展厅画画的活动,现场有些嘈杂。尽管如此,我还是沉浸在了“十示”带给我的巨大震撼中,艺术家的作品脉络十分翔实,每件作品的视觉语言都强而有力。可是我反反复复在展厅里徘徊,看来看去,总觉得现场缺乏些什么,令人体验不悦,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得不说,是西安美术馆对待艺术的态度令人有些懊恼。

在我进入展厅之后,发觉整个展览都处于一种无人看管的状态,以至于跟我一同进入展厅的两位“艺术好奇人士”一边走马观花地看,一边用手深情地逐一触摸原作:三十年前的作品,二十年前的作品,十年前的作品,去年的作品……眼看着他们就要把丁乙的艺术人生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我实在忍不住了上前告诫:请不要触摸作品。

遂心生忧怨,也难以想象:难道西安美术馆是依仗着热心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来看护展览现场的?我想艺术家一定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出门在外的一个月里任人抚摸,如果是从藏家处借展的作品,美术馆的不作为就更显失职了。这是多么冷漠和无情的失职啊!美术馆作为公共机构,举办展览即是负有承上启下的责任,上承艺术家和艺术史的作品展示,下启民智。即便无法向每一位进入展厅的人解释每一件艺术作品的背景及价值,至少也应该构建严肃谨慎的公共秩序,这是对艺术最基本的保护以及对艺术家最起码的尊重。

不论官方的美术馆介绍上给出的“德国进口品牌ERCO的专业展览灯光设备以及调光系统”有多么的专业,在一面粉绿色的展墙上,一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灯管不停闪跳,不断发出“吱吱”的响声,摧毁了整个观展空间的宁静氛围,竟然也无人处理。我悲哀地站在作品前面,试图理解这个别有用心又令人匪夷所思的“线路故障”,这是灯管的起辉不畅,是不会自行恢复的。馆方就这样令其自由崩溃,灯光干扰着展览也不做任何巡查处理,把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眼前:按照国际高端美术馆标准,我们就是这样对待艺术的。

我被那要死要活的灯光晃出了偏厅。很明显,作品被悬挂在粉绿色的墙上是失真的。不知道为何美术馆里会留有这样一个没有粉刷过的空间,墙面的底色严重影响着丁乙作品的画面观感。即便是在主展厅中,大面积高空间泛白的洗墙光也大大地削弱了抽象作品中具象空间的层次感,缺乏光点,那感觉如同给作品戴上了一副口罩,微妙地遮挡住了通往深邃的入口,无法言说。也正是因为展厅不分层次的敞亮,令地面上的脏也毫无遮拦地直入眼帘——黑色拉痕特别显脏,可能是大型作品进场留下的痕迹。总之,在这个“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展场里暴殄天物,让艺术家作品中所有清晰与准确的视觉表达都显得十分尴尬。

更加令人绝望的是,就在我抬头望向天花板的一瞬间,我惊呆了:生死攸关的“紧急出口”指示牌,都被悬挂在了天花板上!有的一边链条已经断裂,牌子摇摇欲坠,很是吓人。试想若真有火警,浓烟弥漫,让弯腰或者匐地而行的人们(这样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如何仰望那个远在天边的“紧急出口”?一天一地,危在旦夕矣!

而这,就是国际一流标准的“新常态”乎?

如今,当代艺术的脚步紧跟着经济建设的风向标四处开花:凡有资金注入的地方,必要建设美术馆,凡有美术馆的地方,必要戴上一顶“当代艺术”的帽子。这是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的城市标配,配好了美术馆,再配以单/双/三年展招商引资。加之各类新兴起的艺术空间,几乎每天,每个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展览开幕,“讲话、握手、合影、饭局”的流水线让艺术家们疲于奔命。“当代艺术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已经成为了无情的现实。在丁乙“十示”西安美术馆的展览现场,我回望着艺术家铺满展墙的半生心血,竟也是兴尽悲来:到底艺术是一种工具,还是美术馆是一种工具?绘画,既是精神实体,也是物质实体,不应当被虚拟地对待。看着美术馆门外的展览海报,艺术家、策展人和学术主持的人名组合看上去是那么的“专业”,是行业内的典型代表,然而一个展览最终是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的,从视觉到精神,它的专业性不能单单只体现在一张海报上。

必须要看到的是,大时代中对于个体的责任与关照正日渐淡漠,我们越来越热衷于谈论一个集体名词,当代艺术也有这样的一种倾向性,似乎这样更利于捆绑销售。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个集体名词如何参与进入世界艺术的舞台时,我们必须明白,没有个体在时代中的有效性,谈论一个假定性的概念犹如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如果现在真的是美术馆林立的春天,那么我们就应该拿出专业的精神投入到每一个具体的,为艺术服务的工作中去。专业的美术馆,首先应该是人性的,因为艺术是关乎人性的。艺术家创作的精神产物,其中的精神力度如何被世人良好地感知与接收,是美术馆的使命与责任之所在。否则,再优秀的艺术家,其作品伫立在一个尴尬的环境里,公众民智不开,美术馆空余一行字“国际标准,世界一流”便没有了下文,这样的“美术馆”,不存在任何艺术史的意义。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乔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