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造了一个彩色月亮!颠覆“常识”就是王郁洋爱干的事

2018-09-10 21:55

“The Moon”王郁洋个展

“The Moon”王郁洋个展

8

Massimo De Carlo画廊

已结束 2.5万+

  一直以来,关于月亮的神话、诗词几乎回荡在每个人的童年里,“嫦娥奔月”、“月宫桂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科技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飞跃,探索月球甚至成为各个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1969年美国实施的“阿波罗登月”成为了人类进步史上的标志性事件。通过高清照片,神话中的“月亮”不再只是挂在天上、遥不可及的白光,它表面的凹凸、细节都直观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那黑白的图片成为了人们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对月球的定格印象。

1969年阿波罗登月,照片中的月球表面一片黑白

1969年阿波罗登月,照片中的月球表面一片黑白(图片来源网络)

  9月6日,青年艺术家王郁洋的首次香港个展“月球”在中环毕打行的Massimo De Carlo画廊隆重呈现。“月球”展出艺术家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系列大型绘画,展览中每幅画的形态均来自对月球整个表面的技术性复现,整体渲染了一层迷幻抽象的色彩,体现了一种连接着科技与神秘的观念独创性。

王郁洋个展“月球”现场

王郁洋个展“月球”现场

  “我做作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试图改变人们对于以往东西的认知。一个彩色的、超出人类认知的月亮也许才是月亮的本色。黑白照片发明以后,人们长期以来看到的都是无色的月亮。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在彩色照片发明之后依然没变。人们对自我的有意识认知与同一个自我所勾画的衍生形象之间互不知晓。彩色月亮正变得无法辩驳。”艺术家通过高清摄像头观察月球,以动态影像捕捉月球。作品中月球的色彩是从一个色谱提取的,而艺术家在整个过程中观察到的月亮是黑白的。

王郁洋作品“月球”

王郁洋笔下的彩色“月球”

  在作画过程中,王郁洋全程都戴着数字眼镜,眼镜上有摄像头,可以让他看到真实空间里的状态,“戴着眼镜,我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黑白色的,我开始画这个月亮,但只能按照黑白灰的关系去选择颜色。”所以,画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彩色月亮?王郁洋也是在摘下眼镜那一刻才成为“知情者”。

艺术家王郁洋

艺术家王郁洋

  尝试,是王郁洋从未放弃过的努力,“对于绘画,我希望能创造出或者尝试新的方式去产生新的认识。此次展览中的月亮亦如此,当你戴着眼镜画画的时候,很难一下就碰到画面,我需要不断地调适,这个过程是在反复体验你对空间、对色彩、对距离的认识。画的时候,我也会猜可能此时画的是黄色、红色,当摘下眼镜的时候,视觉完全不一样,这种体验很奇妙。也许,很多艺术家是不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好像一直是在猜那个东西是什么,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王郁洋个展“月球”现场

王郁洋个展“月球”现场

  跟很多艺术家按部就班从美院毕业、开始创作的单纯经历相比,王郁洋的艺术之路显得犹为丰富。一直在央美附中念书的王郁洋,在高中毕业之后,出乎意料地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我从4岁开始学画画,一直到中央美术学院读附中,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把所有的纯艺术学科都接触了一遍,包括油画、雕塑、国画。但只能说,我需要更多的东西改变我,也需要更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放弃了绘画,选择了戏剧。”

The Moon 201709

The Moon 201709

  央美附中教王郁洋雕塑的老师是庄海燕,她的爱人李威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正好李威那年做了布拉格舞美展,王郁洋和几个同学去老师家时看到了李威带回来的照片。从那时起他开始渐渐了解到舞美,所以最终,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舞美专业。

  起初,王郁洋对“舞美”没什么概念,几番学习历练下来,渐渐地,他开始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主观想法的实现才是艺术家该做的。而真正接触当代艺术还要从王郁洋在中戏的班主任老师张慧说起,大一时他开始帮班主任做一些表演或布展的工作,大部分活动空间都在李振华租的费家村小院里,邱志杰、石青、王卫、乌尔善、李振华也都是那时候认识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郁洋同他们一起吃饭、喝酒、听他们聊天,耳濡目染的环境影响到了王郁洋对于艺术的理解。

The Moon 201711

The Moon 201711

  毕业之后,恰逢那年人艺招人,会画画会雕塑又学过舞美的王郁洋被挑中了。“我当时也想去那个地方,因为我看到一两个小时的戏剧表演里,大家能得到很多东西,我希望参与到那个过程中。”

  但是几场戏之后,王郁洋觉得有点失望,因为那毕竟是“二度创作”,涉及到和剧作家、导演、演员的各种关系,当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王郁洋发现自己能控制的有限。那个时候,可以说是王郁洋最痛苦迷茫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总是待在一个地方爬不上来,离我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了。”

The Moon 201803

The Moon 201803

  王郁洋希望改变,可是周围的人觉得,人艺是再好不过的去处,折腾什么呢?差不多一年的徘徊,王郁洋过得都是阴郁昏沉的。直到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王郁洋一咬牙,果断地决定离开了!

  离开人艺,王郁洋回到了央美读研,那时候实验艺术系成立第二年,他成为了吕胜中老师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当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一名老师。“跟随吕老师读研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他的教学就是不断地质疑,不断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那段经历给我的思维、逻辑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四分之一,2015,装置,800X220X300CM

四分之一,2015,装置,800X220X300CM

  有了经历、有了基础、有了时间、也有了自由,万事俱备,似乎是时候“大刀阔斧”地创作了。曾经在央戏、人艺的舞美经历,让王郁洋时常接触到各种机械、电、材料,对科技的兴趣与日俱增,似乎时刻在于他心中的艺术产生蠢蠢欲动的碰撞。

  第一次同科技领域合作,是从《电》这件作品开始。最初构思的作品是一个电池,人在思考的时候脑中产生了电,把脑部出现的电存到电池里,电池拥有了人的想法,变成了能量,电池成为了储存人思维的能量。如何让构思的方案落地实现,王郁洋觉得过程还欠缺了不少其他领域的知识,他联络了北大医学部的教授张珏,了解了必要的人体、医学知识,随后又通过清华大学自动化研究生毕业的一位朋友焊接电路板,终于顺利完成了作品。

人造月,2007,装置,钢架、节能灯、电缆、控制箱,直径400cm的球体

人造月,2007,装置,钢架、节能灯、电缆、控制箱,直径400cm的球体

  “在美院待久了,会感觉没有什么能再拓展的东西,所以我跟清华大学搞科技的一些人建立了联系,那个领域是我完全不知道的,而我,挺喜欢不可控的领域对我产生一些新的刺激。我逐渐发现,那些纯理论研究的科学家跟艺术家某种程度上很接近,他们也是在讨论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我对纯理论虽然不那么感冒,但他们的实验我还是很愿意关注的。”

  王郁洋认为自己是偏理科的思维,但跟理科生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又觉得王郁洋的想法相当奇怪。王郁洋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自己也是全程参与。不同领域的人磨合起来难度不小,但他觉得乐趣也恰恰在此处。“沟通的过程中,可能当时是错误的东西却变成了你今天的想法,别人理解错了却误打误撞产生出某种碰撞。”

再造登月4

再造登月4

  2015年8月8日,大型展览“王郁洋:今夜我为何物”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拉开帷幕。在龙美术馆三层超过3500平米展厅展出王郁洋的雕塑、装置、绘画及行为作品30多件。此次展览是龙美术馆“馆长邀请展系列”的第三场,也是王郁洋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作品最齐全的个展。

  是次展览中,“王郁洋#”系列集合绘画、装置和行为等形态,是整个展览的核心,它是一套复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被构想成是与艺术家等同的个体,完全去除掉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自我痕迹;“光”是王郁洋创作的另一大主题,展出与光相关的作品包括《日出》、《光环》、《人造月》等。除此之外,展览还囊括了王郁洋创作的“字典系列”、“呼吸系列”、“再造登月”……

今夜我为何物,2009,装置,钢架、木板、监视器,500X500X220CM

今夜我为何物,2009,装置,钢架、木板、监视器,500X500X220CM

  如此丰富多样的作品系列,反映了王郁洋总是跃跃欲试的个性,他好像永远停不下来探索、尝试,也永远不甘于按部就班,“也许很多艺术家在接触了某种材料或者某种方式之后,喜欢一直沿着那条路走下去;我不太一样,当我熟悉了某种材料,我就会想着换个新的试试。当然,这样做有一些劣势,比如不太方便别人识别你的风格,但这不是困扰我的因素。”

  王郁洋不会刻意地每天用哪段时间是用来创作的,因为他时时刻刻都想着创作这件事,身边发生的任何一件可能与常规认识不符的事情,都会引起他的关注、思考。对王郁洋而言,只有新的想法、创造出新的东西才会让他觉得快乐;而重复,只会让他感觉厌倦。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梁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