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我哥是张晓刚”

  张晓刚 (雅昌指数13) 单件作品拍卖过亿不过亿,近日成了艺术圈微博上的话题。而学术“马仔”吕澎哥哥在其微博里更是言之凿凿“张”过亿“应该是当代艺术的胜利”,现在不过亿,“迟早就这样”,对张哥哥的市场充满必胜的信心,这番言论可直冲“我爸是李刚”的变体——“我哥是张晓刚”的霸气和无视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吕哥哥似乎拿到了一票决定权的权力。话说得满满的直让人无比的蛋疼!我只想提醒的有两点,其一,在毫无价值准则和资本操控制重重的当代艺术,“我哥是张晓刚”并不能“以德服人”,只能说明你操作的能力和表达的情绪很高亢,但不等于这种信息大众就会买单。艺术史中的梵高和安迪·沃霍尔分属两个极端的两极,那么夹在中间状的张晓刚,又有什么值得卖弄花里胡哨。其二,围合起来的艺术世界,艺术主流价值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下艺术发生的巨大情境变化现实。我想放大张晓刚的意义是对个性化和多样化艺术形态和价值追求的最大讽刺,也是老一拨策展人暴露的“大一统”策展理念的落后。“张晓刚”恰恰是他们反省的垫脚石,而不是激励棒!即便是鼓吹《艺术创业论》的村上隆都坚定的认为,“很多被过去的日本美术史否定的人,才恰恰是一流的艺术家”。真不知道吕哥哥的信心来自何方?对张晓刚哥哥那么咬牙切齿的肯定和爱!不过,这些很潮很行的“前卫”艺术家,那么有心思的去搞传统,最新的定位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国画家,可能更准确,不知道吕哥哥和张哥哥意下如何?

  张晓刚在艺术界现在成了一个hold哥的典型代表。他必须挺住,所有人才能挺住。所以你很能想象他的寂寞,因为所有人都希望他热烈的开花热烈的生产。艺术的食物链向来都是大鱼吃小鱼的原则。张是公认的大鱼,当然需要更多的支撑面来支撑这只大鱼的自由度,问题是中国艺术的“支撑面”都是“豆腐渣”工程,大家抢利,不断整合艺术家出台,结果“大鱼”存活的生态出现危机了,野生鱼变成驯养鱼,活鱼总归要被搞成死鱼。自控力不足和自身的问题,导致了目前生态的恶劣。“张晓刚”们要警惕的是,让自己成为艺术官僚化一粒功能和目的性很强的棋子,一个流水作业的程序。但是现实的魔幻世界里,所有利益关联的人都会自吹,“我哥是张晓刚”,造成“近亲”关系,形成强势的心理暗示,于是“张晓刚”从个体化创作被推到了艺术工业流水线的前端。“张晓刚”成了品牌,其参加展览、被送拍以及在媒体上讲故事等等,都是让这个品牌生效的最佳途径。它需要虚拟和被放大的社会权利,于是被制造出来的“张晓刚”效应就在艺术界满天飞,而忽略了艺术自身发展的不同推动力。

  带头大哥有几点基本底线需要坚守的,也得对得起买家和粉丝。其一,保持创作的鲜活和可能性。其二,要有艺术探索的精神性。其三,不为一些定制型展览所左右。其四,绘画还需真诚。从本次展览的作品上看,这位老哥哥底线基本上都突破了,尤其是真诚,真的被解离得惨不忍睹。在足球场上两张黄牌就会被罚下,在考试上偷看肯定是违规的,在官场上贿赂是不被允许,当成导演也没让你去潜规则,而艺术家却轻易放弃了自由的选择,龟缩在策展人的主观意念里,我想这不是一个仍然占据市场高地的艺术家所承载的艺术反应。难道现在流行的语录——“放弃就是胜利”正暗合中国艺术界的现状?难道中国当代艺术主流层面已经进入一种“不主动、不拒绝、不要你负责”的”新境界“?!

  张晓刚短短十多个年头已经被操作成一个具有中国当代艺术典型特征的信息“碎片”,每个“碎片”对大家都很重要,拿到一块相关信息的“碎片”,就似乎等同于高附加价值的“古董”。本来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按照蔡康永在《艺术里的金钱游戏》的说法,艺术本来是一场金钱的游戏,有钱人只选市场的宠儿下手,才是可靠的,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张哥哥这次回归传统的“念想”,完全暴露了这拨艺术家的“底裤”,尤其是《青松与药瓶》、《车窗-红梅》,试图传化传统与现代挣扎的观念表现,将原有绘画方式“套装”过来的方式,反倒显得极为保守,生硬,凸显了艺术家在捕捉当下社会变化的滞后和迟钝,作品态度模棱两可,完全丧失了艺术的敏锐度,整体画面阅读起来索然无味,表达上毫无可能性,艺术作品能够打动他人的灵魂性更是难以提及。作品中我宁愿理解为带有忧郁的红色,正是代表了这拨艺术家迷失心路的内心反应,而无关联艺术家本人在艺术上的积极探索。西方前卫的艺术家一次次给人们带来观念上的冲击,不断“知耻而后勇”,而中国早期标榜前卫起家的艺术家一步步退守在女人的柔情里,退守在大望路的饭店里,退守在开798的画廊里,退守在做大学回顾展里,退守在一个以商业为中心的展览合成里,这就是今天艺术界万恶的现实。我不知道为什么商家还要联合一起唱这样跟红歌没什么区别的腔调?!即便是资本,也是教人投资的智慧和选择,而不是教人统一保守心智。

  红梅一画,张晓刚社会主义传统画家的属性顿现。英雄都为美女一笑,死了也划算,但是明晃晃不顾爱你的人情感成就一个商业哥哥做的展览,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我觉得就是很不厚道了。我要强调的是,不是每段的张晓刚都是好的,至少这次长沙的展览,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这拨艺术家的创作危机,一是精神,而是突破的途径太少。一个艺术家难以给人在艺术探索方面持续的新鲜,那么,评价他的只有市场成交率这一条了。所以吕哥哥的“过亿”说,实在是一种野蛮而非性感的说法。我不知道如此多艺术界的人士对他们麻木不仁的创作方式和观念,不进行提醒,反倒吹捧至天,这就是“我哥是张晓刚”的典型心理特征。评论是毒药,“张晓刚”这三个字都将带着辐射的“毒药”,因为艺术的属性已经被“我哥是张晓刚”的产业链市场需求所替代。“张晓刚”是金字招牌,中国艺术界的名牌产品,似乎一切都无须再生成关于艺术其他方面的意义了?!一个调动艺术界整体资源和媒体资源的展览,如果说是应景之作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张哥哥不变的是其作品图式的物理成分,而本次寓意传统的作品,更谈不上观念带来的化学反应。这种不良的探索屡屡被艺术界这些鼓手们移花接木的手段转移视线。我不知道艺术家生活变好了,创作上反而退步了,是不是中国特色国情,但是至少分辨这些“伪传统”精神的作品,应该不难吧!

  早期张晓刚之作的简单感人,到现在成名之后甘愿画有预谋的“红梅”现象的背后,实际上能够艺术界封闭的结构带来新的警示,也足已借机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进行新的追问,我觉得中国艺术界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什么呢?艺术批评界近年来所做的万恶的“广告行为”,已经足以毁灭中国艺术探索的方向。一个大型的展览,都是千篇一律的叫好,或者做沉默的帮凶,以及演绎成艺术界进步的展览现场,演变成一段传奇,这一切又是多么“传统”呢?

  张晓刚一再重复性的蜕变,标志着F4一代的衰变。本来善于布置作业的吕教授给了这些成功艺术家一次自我突围的机会,但是他们过于配合,过于熟练,将这次新转向的公共命题又投机得演变为私人超豪华的派对,企图再次瞒天过海。因此,我的结论是,这次“传统”感召下地创造,是这拨成功艺术家的一个典型的内部“装潢”,只不过这种装潢与艺术本质而言,实在没有积极和明确的意义。更不能以此标榜中国当代艺术应该转向或对接上“传统”精神了。这是难家的艺术逻辑与秩序呢?对了,当代艺术的传统不是“梅兰竹菊”在画作上作秀和转化吧?!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得对话传统?当代艺术观念蜕变至此,不如画风景和写实了!

  没有建立良性的、完整的艺术生态,想拱搞一个好蛋,我觉得很难,即便你是张晓刚,这个蛋可能早被催熟了。没有人一直愿意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一直傻瓜下去。现在,醒来也行不晚!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提问,张晓刚是齐白石吗?吕哥哥估计又要重点强调一个人佐证的“历史”脉络学说了!在这个一切都被和谐的现实社会,我不知道展出红梅作品的策展人要向艺术界和长沙本土输出什么样的艺术价值观,我想即便策展人试图“深刻的要有”,也注定是牵强附会的。

  因此,被边缘化的艺术家,以及没有被市场游戏化和规则化的年轻艺术家更值得尊重!

作者:陈晓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