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05 11:20
肖像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虽不占主要位置,但几千年来也不断传承并发展着。明代画家曾鲸,用其一生投入在肖像画创作中,他继承并发展前人笔法,自创“墨骨法”,成为波臣派的创始人。曾鲸的画作影响了中国绘画史近500年,被誉为“一代传神泰斗”。他的肖像画特别在何处呢?
古人怎么画肖像?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普遍来说画山水的队伍最为庞大,其次是花鸟和人物。虽然整体上看只有较少人专门绘画肖像类的作品,但实际上,肖像画在几千年来一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古人一般都怎么画肖像呢?
唐 阎立本《步辇图》
在明清以前,肖像画都偏向于一种平面化,古人对于人物有着自己的一套“翻译”方式。最为普遍的画法是用墨色勾画出容貌,也就是起好一个有浓淡深浅的单色线稿,然后再在上面层层渲染上颜色。
《步辇图》(局部)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自己为自己设计的高级填色游戏。比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经典画作《步辇图》,又比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这种描绘方式的典范。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我们从画中很难感受到人物的客观存在感,而更多是一种神态的呈现,以及线条与色彩的视觉享受。但这也是传统绘画中独有的艺术气质,无疑具备着极高的艺术品位与思考,让这些画作至今仍旧十分耐人寻味。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在此之后,肖像画的画法发生过一些改变,高品位的古人一度连颜色都舍弃了。第一位做出这一改变的是宋代画家李公麟,他把传统画法中的第一个步骤单独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也就是今天大家都非常熟知的白描。
北宋 李公麟白描作品北宋
李公麟《西岳降灵图卷》
在李公麟之后,不少画家纷纷开始用白描来画肖像。没有了色彩的肖像画从视觉上看更加纯粹,在艺术上提升的同时,也离客观世界的距离又远了一些。通过这些变幻莫测的线条,古人的容貌在泛黄的画卷上流传了千年。
元 王绎、倪瓒《杨竹西小像卷》
元代画家王绎的《杨竹西小像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幅作品由王绎画像,倪瓒绘景。古人在画种上着实有着某种“强迫症”,不少同时带有人物和风景的画作皆为两位画家共同完成。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王绎所著的《写像秘诀》也是古代肖像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本著作。
《杨竹西小像卷》(局部)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曾鲸可谓是独树一帜,他一生沉醉于描绘人物肖像,并且对此有着极其独到的观看方式和绘画方法。他的突破为古代肖像画发展史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峰,曾鲸的肖像画长什么样呢?
《明人十二肖像册》,南京博物院收藏
在说曾鲸以前,必须要先把古代肖像画中堪称最逼真的一组作品拿出来“显摆显摆”,因为这也正是曾鲸的波臣派之后,明清肖像画相比之前的风格所发生的大改变。
这组工笔人物肖像着实有点让观者震撼,通过它们,后人终于有机会“面对面”地仔细端详古人的模样了。可以说,做到了忠于客观,形神兼备。画作虽然出自民间画师之手,但看起来极为逼真,有点证件照的即视感,总之是过目难忘。
中国古代肖像画在当时的这一变化,从横向上来看也与当时西方所处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默契之处。这两条互不干扰的发展线索纷纷先后提升了对客观世界中的人的认知与关注,这套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人十二肖像册》正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除此之外,南京博物院还藏有另一套著名的明清肖像图册——《松江邦彦像册》。这两套画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最为出色的两支肖像画派的不同画法。所以说,这虽不是曾鲸亲笔所画,却是深受其影响后发展而来的两派明清肖像画。
清代画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记载:“写真有二派,一重墨骨……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这里所说的“墨骨法”就是曾鲸所创新并发展出来的波臣派肖像画法。
曾鲸与波臣派
虽说这些明清肖像画让人感受到了古代绘画中前所未有的逼真与震撼,但这些画师的名字并没有留存在历史之中。其中原因也是因为他们不具有开创性的突破,而曾鲸的画作却对后世影响深远,这还要回到曾鲸的肖像画中去一探究竟。
曾鲸的这种画法名叫“墨骨法”,从字面上足以看出,他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在画法上虽说相比前人有所改变,但曾鲸最具有开创意义的,是在人物动态、客观形象、画面构图等方面的全新思考。
明 曾鲸《葛一龙像》
曾鲸先用淡墨线勾出轮廓和五官位置,然后以淡墨和淡赭石的色泽按面部结构层层渲染出阴影凹凸。肖像画在不失高超的艺术品位基础上,离客观世界迈近了一大步。
明 曾鲸《张卿子像》
曾鲸把简单的单线造型转化为以尊重客观为基础的写实性肖像绘画,这一改变无疑是意义深远的。他的画作在当时和后代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影响和主导着明清肖像画坛,成为中国古代肖像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葛一龙像》(局部)
在他早年创作的《葛一龙像》图卷中,主人公倚书斜坐,两眼远视,一代才子的风采跃然纸上。在整体保持着清新飘逸的画风的同时,曾鲸在人物的容貌部分展开了自己的探索,用细线勾勒之后敷色层层晕染,开始有了一点“墨骨”的苗头。
明 曾鲸《王时敏小像》
在曾鲸的传世作品中,《王时敏小像》图轴也颇为有名,被世人称道。看到他的画作,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王时敏一般。但在《葛一龙像》和《王时敏小像》当中,曾鲸最具特点的凹凸画法还并不十分明显。到了59岁那年,曾鲸创作的一幅《张卿子像》图轴最能反映出他的巨大突破,以及之后“波臣派”的代表风格。
《张卿子像》(局部)
曾鲸的这种画法令人物比之前更加真实和立体了,人们能够看得出面容上微妙的结构起伏,鼻骨的走势、眉弓的高度等等。这位曾被董其昌、陈继儒称为“奇才”的人物,诗人兼名医张卿子,被曾鲸画得栩栩如生。
明 曾鲸、张风《顾梦游像》
曾鲸的挚友姜绍书谈到曾鲸创作时曾说:“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正因为曾鲸每画一各部位,都要烘染数十层,所以有不少人也认为他一定是吸收了某些西洋画法。
利玛窦在中国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明代来到中国,一并带来了许多西洋绘画。从时间上来看他们确实有交集的可能,兴许二人曾见面切磋过画艺呢?
明 曾鲸《苏文忠公笠屐图》,西安美术学院收藏
曾鲸自创的画法一亮相,便在当时颇为流行了起来,追随他的学生可谓甚多,影响也很大。由于曾鲸字“波臣”,所以后来这一派别也被称之为“波臣派”。
这一派别的人数十分可观,其中继承曾鲸的画法并且在画史中留下姓名的就有40多位,其中谢彬是最得曾鲸衣钵的,他的肖像画在波臣派中的艺术造诣也最高。此外,“波臣派”除了在国内声势浩大,甚至还影响了日本肖像画的发展。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作者:?,张婧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