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5-23 14:30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展览现场
侯德华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的作品以“城市文字”为题,作品中所有的文字都来自于艺术家的家乡沈阳,包括政府标语、商店广告和市民涂鸦等。每一段文字旁边的二维码记录了所拍摄的地点,它储存着某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让人勾勒出对于一个城市的想象,又可以和任何时间和地点发生关联。艺术家将他拍摄的文字打乱重新组合成不同的故事,并且张贴在他目前居住的城市——北京的大街小巷,正如之前“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在朋友圈引起了热议,艺术家的创作中不仅在文字碰撞之间生发出新的语义关系,它们裹挟的信息也让不同的地点产生交汇并碰撞出关于城市的思考。
艺术汇:毕业展的作品以“城市文字”为题,作品文字拍摄于家乡沈阳的政府标语、商店广告和市民涂鸦,文字在展览现场重新组合并演绎出不同的三段故事,作品的创作契机是否与你的个人生活经历相关?
侯德华:艺术家的创作都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只是切入角度和参与的体量不同。我在城市长大又喜欢瞎写东西,很自然就有了这个方案,它的雏形出现在三年前,我将带有文字的网络图片裁成横条制作快速闪动的gif,当时的微信只要按住屏幕gif就会暂停,于是三个这样的gif就可以因为观众的动作而随机产生一首三行诗,我很喜欢这种达达式的表达趣味。
在我看来,相对于有意生造出一些具有“价值”的东西,我更关心别人在做什么,那些事物包含他们不自知的美感。比如有两张展览里没用到的城市文字,一张里多了本不必要的主语“我”,一张里搞不清原因的突兀地出现了“正直”二字。像这些都是生活中存在的本身就很有趣的东西,你能感受到它们甚至偷偷表达着态度。
《城市文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01:沈阳故事》
艺术汇:具体谈谈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呈现的三段故事,它们出现的契机是什么?
侯德华:在街上拍照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能写出什么来。当积累到一定量(大约几千张)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可以开始写了。最初可以写出很有趣的诗,词语本来具有的意象由于上下文之间的作用会变得很奇怪,有点意识流,这是由于拼贴式写作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能做出更连贯的语言,通过文字表达一定的主题和认识,加工出的文章就更能说明问题。于是展览上的三篇文章尽量从不同的角度与城市文字原本的面貌(标语属性)做出区别。
《城市文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03:报班儿吗?》是一个自称老王头的人在售卖艺术课程,文章通篇是口语化的调侃;《城市文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02:天黑以后》则突出写作三要素的“时间”和“地点”。描写理想在黑夜中消失。标题来自村上春树的一篇小说;《城市文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01:沈阳故事》突出写作三要素中的“人物”,是一个名字叫做“沈阳”的人的自述。描写城市中逐渐膨胀的欲望。
我不敢说我写的是诗或者微型小说,它就是三段文字。我觉得文字比其它形式作品赤裸多了,即使是用现成的文字进行组合拼贴,你是谁、是什么样的水平,都体现在文字上,我甚至觉得赤裸得令人害羞。
扫描二维码可以显示文字拍摄的具体地点
艺术汇:你把从家乡沈阳拍摄的文字在北京重新组合排列并张贴在毕业展展览现场、798艺术区、草场地等艺术聚集地,大桥底下、居民楼广告栏等居住区,以及在毕业展开幕式拿着不同的文字移动,文字介入不同的场景之后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侯德华:因为这三篇文字本身就来源于城市,我觉得用做成海报张贴回城市的方式进行“发表”,是比较准确的。对于张贴海报地点的选择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城市中你能看到的文字,都是付过钱的。无论是店铺招牌、商业广告,还是车库门前手写的“禁止停车”,归根结底都是付了费用才能合理存在。暂时没人付钱的预留位置,要么空着,要么就被政府标语临时填充。市民的涂鸦,都是不合理的,亟待清理的。所以我的海报能够贴在哪里,本身就是一件可以被讨论的事情。这也是接下来我会继续做的工作。已经贴出去的位置,是一些我认为“相对合理”的位置。我期待市民与它不期而遇,皱皱眉头,看看这奇怪的海报写了什么。
在展览开始当天我进行了《人肉弹幕》。我模仿弹幕飘过屏幕的形式,手拿着城市文字在镜头前经过,背后是正在进行的研究生毕业展开幕式。与张贴回城市的海报不同,巨大的弹幕霸占了屏幕,处在显而易见的位置。网络中的弹幕是非常自由的,只要不包含敏感词,甚至一些脏话都可以出现。城市文字变成弹幕,在不切题的场合说着不切实际的话,既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它的内容既是我的选择,也不是我的选择。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开幕式现场人肉弹幕
艺术汇:进一步谈谈作品所涉及到的对于不同城市的思考?
侯德华:作为80后,我经历了沈阳从工业城市逐渐变成了商业都市,从给人灰蒙蒙的感觉到变得和其它大城市一样充满色彩。我自己更怀念那个高级灰的沈阳。现在我生活在北京,把家乡的城市文字带过来,有一点对归属感提问的意思,既是关于城市文字的归属感也是关于我的归属感。
现在流行讨论“逃离北上广”,作为一个毕业生,我也有一些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自己的家庭在沈阳,理想和工作在北京,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大问题。但问题会演变成“矛盾”还是“契机”,我相信是可以人为改变的。这也是我在展览开始后又做了两次《不切实际的野餐》的原因,它是从城市文字这一母题中脱胎出来的其它的思考。
《不切实际的野餐》
艺术汇:简单介绍一下《不切实际的野餐》,具体有哪些活动?
侯德华:在开展当天,我邀请艺术家同学在城市文字打印的广告布上野餐,喝啤酒吃垃圾食品玩音乐,聊聊毕业后的未来。广告布上印着“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我的导师宋冬有一句经典议题:“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这是他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当我在拍摄城市文字的时候,有一天突然看到了“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句标语,心里十分惊讶,感受到这是现实无比的城市对追寻艺术的我说的一句话。再说得直接一点、滥情一点,我理解的这句话带有失望中的希望,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执着(当然这与它的本意已经完全不同了)。我想它和“不做白不做...”是一样的。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洗洗睡吧,明天继续。
我邀请前来观看毕业展的父母与妻儿来到美院的草地上野餐。他们当天就要返回沈阳了。野餐结束时儿子对我说:“我们要把你一个人留在北京啦!”
散落在地上的文字吸引了众多参与者
艺术汇:在你看来,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是否存在很大的隔阂,对此你是如何思考的?
侯德华:即便艺术家的工作方法不同,有的兴奋点在于新的科技,有的关注社会民生,有的偏爱人文文艺,但生活始终给我们充沛的能量。艺术可以与生活共存,甚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2014年到2018年,政府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这是最切实的工作,对社会和市民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地名普查也要拍照采集城市信息,《城市文字》与之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它对社会生活进行极少量参与。无论是去街上拍照,还是做成海报再贴回城市。比起其它一些生猛的直接的作品,我更喜欢这种参与方式。
艺术汇:在你的创作中,观者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将文字任意排列组合赋予其新的意义,对于你来说与不同人群的互动生成了怎样的意义?
侯德华:周末那两天美术馆来了许多“业余”观众,他们几乎不看展签,不关心我在表达什么,更不进行评价。他们热衷于拿着牌子拍照,热情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我觉得这样非常好。城市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句表达自我的slogan ,小孩子拿着牌子跟家长学认字、朋友们拿着牌子互相调侃,作品在展出的同时也是我在向观众学习。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