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齐白石在湘潭 | 故里山花此时开——齐白石作品回乡展

文/王亚楠、吴佼姣

地铁广告

齐白石的下一站在哪里

今年,齐白石的艺术足迹可谓行至欧亚,遍布全国。老人在日本东京的艺术盛宴,余音仍在耳畔。他的归乡之行,业已启程。2018年11月26日, 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担任学术顾问,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部主任王亚楠策划的“故里山花此时开——齐白石作品回乡展”在湘潭市博物馆揭开帷幕。展览汇集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湘潭市博物馆六大机构的精品收藏,共展出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88件套经典作品,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了一代大师齐白石的艺术之路。通过“太平湘上最难忘·乡居”、“十载关门始变更·变法”、“幽燕乌鸟动乡愁·怀乡”、“已卜余年享太平·辉煌” 四个版块,讲述了齐白石早年乡居生活的恬逸,衰年勇于革新的魄力,客居京华心系故土的乡愁,大器晚成垂暮之年的辉煌。讲述了这位“人民艺术家”,从木匠到画匠终成艺坛巨匠的传奇人生。

故里山花此时开也 齐白石

3.6×3.6×5.3cm 无年款 白文 北京画院藏

白石老人将自己浓浓的乡情,

谱写为画,歌咏为诗,篆字为印。

一方“故里山花此时开也”,

寄托了老人无尽的思念。

出身寻常巷陌,自成天然之趣

1864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湖湘大地,滋养了这里的人们。紫云山下,星斗塘前,山水有致,花木芳茂。齐白石所居住的老宅,屋后竹影摇曳,屋前莲韵生姿,一切是那样郁郁葱葱,一切是那样生机盎然,让所有普通都变成了不寻常。自幼砍柴牧牛,闲来捕蟹钓虾,齐白石领略了乡村自然的美好,杏子坞前的鲜菇蔬笋、莲花峰下的草虫嗡鸣,梅公祠边的荷田小路、借山馆外的老树梅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深深地扎根在他脑海,成为日后反复创作,挥毫描写的题材。

艺术之所以能够直指人心,贵在其真、在其情。齐白石画白菜、小鸡、飞蛾、鱼虾,无不鲜活可人,那份至真至纯的情感,满溢纸上。一幅《雏鸡出笼》,构图洗练,笔法苍润简劲,寥寥数笔便将五只小鸡憨态可掬、绒毛蓬松的趣味勾勒出来。白石老人善于捕捉世间的天然之趣,他把文人画家不屑看、不屑画的“凡庸”之物都纳入自己所画的范畴,并通过诗文题识,赋予其深刻、强烈、鲜活的情感,大大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空间,成为一代大师。此次展览呈现了诸多此类佳作,观众可近距离感受白石老人的天趣自成。

雏鸡出笼图 齐白石

67×32.5cm 无年款 故宫博物院藏

题跋:三百石印富翁白石老人喜画开笼。

钤印:齐大(朱文)。

上学图 齐白石

34.5×2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题跋:上学图。白石山翁。

钤印:老白(白文)。


透过一扇花窗,隐约可见白石老人的“借山馆”,与远处的《借山图》



展览复原了齐白石在湖南湘潭梅公祠的借山馆

桌上陈列皆为白石老人生前所用之物



与白石画案遥相呼应的,

是以《万竹山居》为背景的互动区,

观众可在此

翻阅白石老人的日记、诗稿、印谱与信札

四十载客居京华,诉不尽一壶乡愁

1919年,齐白石在饱经匪患之苦后正式定居北京。又听陈师曾之劝,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进行“衰年变法”,历经十年,将青藤的潇洒、石涛的凝炼、老缶的热烈融为自家法,创“红花墨叶”一派,无人能出其右。然而,随着客居生涯的蔓延,齐白石的思乡情结就更浓郁,少时感怀也就更强烈。于是,他用一管老笔,绘雏鸡游鱼,画枫叶梨花,念百里荷塘,写竹林芦虾……将早年所见家乡风物化作情感,行于笔端,以解乡思。

1922年,齐白石由京返湘探望父母妻儿,回到乡里见池塘清澈见底,想起幼时用粗麻线系棉花钓虾一事,忍俊不禁。于是绘《芦虾》一幅,题跋记之,“借山馆后之井石棱中多虾。余尝以粗麻线系棉花为饵。虾足钳之竿起,虾出水犹不解钳,只知贪食,却忘死活也,殊作一笑。”1945年,身在北京的齐白石感受到秋风袭来的阵阵凉意,细数时日,原已入秋。想起岳麓山上的枫叶,此时应是红了,浓浓乡思止不住,于是提笔写片片枫叶,留题“麓山枫叶将红,白石思乡甚切”。

芦虾图 齐白石

94.5×41.5cm 1922年 故宫博物院藏

题跋:借山馆后之井石棱中多虾。余尝以粗麻线系棉花为饵。虾足钳之竿起,虾出水犹不解钳,只知贪食,却忘死活也,殊作一笑。

壬戌三月,汉秋先生之属画并欲记之弟璜。

钤印:白石翁(白文)。


枫叶图 齐白石

105×33.5cm 1945年 故宫博物院藏

题跋:麓山枫叶将红,白石思乡甚切。白石。

钤印:白石(朱文)、年八十五矣(白文)、麓山红叶相思(白文)

和平使者,荣誉满载,名扬中外

齐白石一生好平和、伤离乱,他的理想生活是栖于故乡的田园间,晨起“清香到枕觉荷开”,黄昏“炉火和烟煮苦茶”。然近代中国起伏波折,一句“已卜余年享太平”,道出了老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期冀与向往。1945年,经过八年之久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国土的光复。耄耋之年的齐白石听闻此讯精神畅达,以牡丹象征富贵,以花瓶象征太平,以龙意指中国,以爆竹意指欢庆,绘《富贵太平图》贺我中华。1951年,年逾九旬的画家为表达对“保卫和平运动”的拥护而作《和平鸽》图。为了画好鸽子,老人仔细观察它们如何觅食、打斗、嬉戏、起落,最终塑造出与毕加索不同的和平鸽形象。



和平鸽图 齐白石

98.8×40cm 1951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题跋:愿世界人都如此鸟。

辛卯小年,赠东北博物馆。九十一白石老人。

钤印:白石(朱文)、寄萍堂(白文)。



富贵太平图 齐白石

117×50.5cm 1945年 故宫博物院藏

题跋:报道富贵太平。白石老人又篆。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八十五岁。

钤印:白石翁(朱文)、木人(朱文)、年八十五矣(白文)、人长寿(朱文)。

齐白石的艺术充盈着对家乡泥土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对万物生灵的爱。他把这份真挚的情感聚于腕下,抒写为画,歌咏为诗,篆字为印,情之真,意之切。因此,得到了祖国和世界人民的敬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际和平奖”、“世界文化名人”等殊荣,名扬海内外。展览展出了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奖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大会颁发给他的“国际和平奖”证书与奖章,见证了齐白石走向人民,走向世界的辉煌之路。



图写太平盛世



白石老人善以平常所见之物入画


有道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湘大地,人才辈出。齐白石便是一例,而在他身后,还有胡沁园、王闿运、黎培銮、陈师曾、杨度、汪颂年……他们或参鉴点拨、或引介提携,最终成就了齐白石。为此,展览专辟“齐白石与湖湘文士”版块,通过多媒体影像的方式,为观众梳理了齐白石的湘籍朋友圈,形象而立体地呈现了齐白石的成长与交游之路。



展览通过作品与视频呈现了齐白石与湖湘名士间的交往


为期三月的齐白石艺术盛典,就让你我一同回归白石故里,叩启大匠之门。




更多展厅现场:


齐白石早期作品


读白石字句,品白石墨笔


图文展板与作品相结合,将白石老人的艺术人生娓娓道来



白石篆字


(编辑:罗元欣)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作者:北京画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