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以书入画:回归与重塑中国画的笔墨本体意识

2017-10-24 13:07

  如果从1917年康有为提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之论算起,到明年,中国画主动接受西画“改良”的历史刚好是一百年。一百年,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算太长,但也不算太短。对于一个理性、成熟的民族而言,一百年即便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至少也足以形成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然而,近百年来的中国画演进,从“美术革命”到“中国画改良”,直至当下的“现代转型”,几乎无一不是以深受西画影响而偏离中国画本体为特征。毋庸讳言,由于中国画本体意识的退化,种种习非成是的“转基因中国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左右了中国画的发展!

  在古典传统中,中国画本体无疑是以笔墨为核心,可以说,一部中国画史几乎就是一部笔墨不断强化、不断凸显、不断嬗进的历史。而笔墨的核心要义,乃在于“以书入画”的观念建构。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即以“骨法用笔”的倡导初步建构起书法入画的艺术观念,并以“疏”、“密”二体的风格分野,孕育了“书画同体”的笔墨本体意识。唐代绘画,以其“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的艺术精神,将“意”的发抒与“以书入画”相沟通,其沾溉六朝遗韵者,乃诉诸“磊落逸势”的线条节律彰显狂草入画的骨象气势;肇创语言新格者,则借助“善行无辙迹”的水墨肌理演绎狂草入画的精神意态,两者皆昭示了中国画心性化、写意化持续嬗进的历史轨迹。宋时,文人画思潮进一步促进了笔墨写意的发展。文人画对于“写意”的追求,主要是通过“诗画一律”与“书画同法”的观念建构来实现和完成的,其以诗文的融入将绘画形象的塑造转化为主体胸臆的表达,以书法的植入将笔墨语言的规范纳入到主观情感的抒发。此后,元明清数代,文人写意画几乎一统天下,在“书画本同”、“书画同源”、“画法关通书法津”等观念的映照下,笔墨本体意识被不断强化推进,并最终在金石入画的艺术实践中,中国画笔墨由“杏花春雨江南”的阴柔之美转向“铁马秋风冀北”的阳刚气象。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部现当代中国画发展史,恰恰是一部“笔墨”与“写意”被不断遮泯、不断阉割、不断销蚀的历史。由于对传统的误读与偏离,中国画发展出现了堪称“吊诡”的一幕:当西方现代美术且惊且喜地从中国传统写意中发掘现代性因素之时,现代中国画却以“倒行逆施”的方式,接引西方古典美术的写实主义!近世“美术革命”即以对“写意”的发难与对“写实”的追崇而兴起,与“写意”联袂的“笔墨”,也因此成为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笔墨写意的本体意识砉然冰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画笔墨写意的基础——书法,早已在中国画“改良”的风潮中被釜底抽薪。斯风之烈,于今尤盛,以至于普天之下,几人能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前辈大师,书画合一,写气而不写形?

  客观而论,写实主义对于中国画写意并非毫无助益。只要辩证审视写实主义的最有力倡导者徐悲鸿的绘画实践,当信此言非虚。今人虽然多诟病徐氏的人物画,而对其所画骏马却赞赏有加。同在写实主义的逻辑前提下,何以形成如此“悖论”?这说明,写实主义对于中国画的确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同时,也往往可能给昧于玄机者带来致命之伤。其实,徐氏的成败,正是“以书入画”在其绘画实践中的不同运用所致:其画马,更多地以书法性笔墨化解了西画的写实性特征——换言之,即在吸收写实之长的同时回归了中国画“以书入画”的笔墨传统;其人物,则显然偏离了中国画笔墨本体,而依然拘囿于西画写实的追求。对于徐氏的功过,今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平心而论,即便惟取其所画之马,也足以奠立其在中国画史上的宗师地位。人们评论徐氏绘画的得失,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的书法因素。而其渊源于乃师的以魏碑为根基的书法造诣,正是徐氏画马成功的关键因素,若假以天年,其对于人物画的改良实践,未必“惨烈”若斯!而今人在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下,因其文化心理结构缺乏书法艺术的有力支撑,远离了“以书入画”的笔墨本体意识,加之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其笔下的“转基因中国画”遂大行其道,泛滥成灾。从这一意义说,回归并重塑中国画“以书入画”的笔墨本体意识,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

  对于中国画笔墨本体意识的回归与重塑,无疑应基于书法的美学维度。中国书法,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高度纯化与抽象的艺术,其表现方式(黑白、点线)之单纯,形式构成(线结构、虚实)之简易,运动特征(时间性、节奏)之明晰,几乎没有别的艺术可以与之相抗衡!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书法艺术在葆有图式高度纯化的超稳定状态中,以足够的时间和耐性来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技巧,并将民族文化精神、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尽情倾注其中,孙过庭《书谱》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可知,书法艺术已将形式语言、生命情感、诗性精神、哲学观念、宇宙意识弥纶一体!与西方艺术相比照,中国书法无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同时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中国书法从诞生之日起,就占据了人类艺术图式纯化与意蕴积淀的制高点!中国画写意以书法为参照,而西画显然缺乏这种参照,因而始终无法上升到堪与中国画相埒的艺术水准与文化高度!当代画家杨晓阳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东方艺术是全世界各种文化形态中最好的一种形态,它的成就最高,而且从开始就是最高的。”此言并非文化的“夜郎自大”,其所谓“东方艺术”,指向的正是以笔墨为极诣的“大写意”!从比较的角度言,尽管西方现代艺术也有图式纯化与抽象的冲动和追求——当其主观表现一脉经野兽派与表现主义而发展至抽象表现主义(热抽象),形式结构一脉经立体主义而发展至几何抽象(冷抽象)之时,西方现代艺术已经走向图式纯化的极致,但它始终未能发展出如中国书画那样的本体图式——“一画”,因而缺乏形而上的终极维度。相对于西方现代艺术,中国画并没有走向图式纯化与抽象的极致,这是因为中国人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这在《易经》时代即已得到确立。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一种效天法地、通天尽人的全息宇宙图式,其在理解之外始终重视感官与世界的直接接触,并希望在这种接触之中达到对世界的觉悟与把握。所以,尽管中国画以简为尚,——明代恽向有言:“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但物象之形色始终未曾彻底分离,图式的纯化与抽象主要表现在“离形得似”、“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化审美方式以及色彩的单纯化运用等方面。而这种审美追求的实现,正是诉诸“以书入画”的笔墨本体意识。因而,就此角度论,回归与重塑中国画“以书入画”的笔墨本体意识,就是回归与重塑中国画的文化品位与形上精神!

  在重彰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中国,还有什么比“以书入画”的笔墨本体意识更能彰显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重塑中国文化的高度自觉?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工作站)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先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