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本周日浙博喊你看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 先来一睹为快

2018-01-23 20:43

  千盼万盼,终于要等到《国家宝藏》的浙博篇了!作为杭州人的你,是否了解这个家门口的博物馆?对于马上要登上舞台的三件国宝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

  本周日,浙江省博物馆就将携“彩凤鸣岐七弦琴”“宁波万工轿”“良渚文化玉琮王”亮相《国家宝藏》。为此,时报记者提前拜访了浙江省博物馆,为大家探了探宝。

  这次,我们还专访了两位“浙博守宝人”,同时也是在《国家宝藏》里引导明星守护人的专家——工艺部主任、研究员范珮玲,历史文物部副研究馆员顾幼静,一起揭开这三件国宝的神秘面纱。

  “行有恒堂”斋第一琴

  “彩凤鸣岐”七弦琴

  “彩凤鸣岐”七弦琴的名字很美,“鸣岐”一词出自《国语》第一卷,说的是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它是一张唐琴,唐琴有多珍贵呢?“在我们发现这张琴之前,在世界范围内大家公认的唐琴,不超过20张。”范珮玲告诉记者,这张琴是由著名制琴师雷威所制,是有名的“雷公琴”,同时还是民国琴学泰斗杨宗稷最喜欢的三张琴之一,后者曾在《琴学丛书》中给予它极高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此琴最早是‘行有恒堂’斋中的第一琴,这个‘行有恒堂’斋的主人,本是定敏亲王载铨。”范珮玲解释,载铨这个亲王可不一般,是乾隆皇帝的玄孙嫡系亲王那一支的。“所以‘彩凤鸣岐’可以说是一张王室的琴,而且是当时载铨家中收藏的一百多张琴里,最好的一张。”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一张名贵的古琴却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抢走了。

  “过了20多年,载铨的世袭郡王爱新觉罗·毓朗在参加一次古琴雅集时,偶闻一曲熟悉的《平沙落雁》,触景生情,循着琴音便见到了正在鼓琴的杨宗稷。”范珮玲说,“毓朗上前叙旧,同杨宗稷谈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巧的是,杨宗稷也收藏了这张失散多年的名琴‘彩凤鸣岐’。毓朗感慨万端,叮嘱杨宗稷好好保存。而杨宗稷有感于时运造化之难料,便在‘彩凤鸣岐’的琴背上刻下了这一段故事。”

  1932年,杨宗稷去世。在学生的介绍之下,他的一部分藏琴,包括杨宗稷最珍爱的“彩凤鸣岐”琴等,被一个叫徐桴的浙江镇海人收购。后来,徐桴的后人又把藏琴捐献到了当地的镇海文化馆。1953年又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博物馆邀请海内名家录制古琴唱片,再一次奏响了这张历经一千三百年岁月的古琴。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以琴名命名的、凝聚无数心血的唐琴CD《凤凰和鸣》也终于问世。

  世上最豪华的花轿

  宁波万工轿

  光是圆雕、透雕的人物就有250多个,最小的人物才1.8厘米,再加上浮雕和镜片上的人物,一起算上就有400个左右,还要加上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和124处石榴百子,另外还有“麒麟送子”“天官赐福”“魁星点斗”等各色主题……要是你跟范珮玲一样去细数“宁波万工轿”上的雕工,你怕是也会被这样精湛的工艺所折服。这顶号称“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是由十几个人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因此名为“万工轿”,而又因其上有这众多题材的雕工,又被叫做“百子轿”。

  “这顶花轿最大的亮点就是其工艺,它上面有几百个人物,每一组人物都能组成戏曲故事。而它所运用的朱金木雕工艺、轿衣上的金银彩绣工艺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珮玲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花轿本身的经历也相当传奇。“这顶豪华的花轿,是当时上海一家贳器店用于出租的花轿,轿子上有‘聚成号’的轿行名称。据说,坐上这顶轿子的第一位新娘,是当时被称为“活财神”的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的女儿,其联姻对象为盛宣怀的孙子。”

  1985年,范珮玲21岁,当她前往宁波考察这顶花轿的相关情况时,一些轿夫、伙计都还活着,只不过他们当中年纪轻的也已经80多岁高龄,如今,这些人已经都不在了。“那时候不像现在可以有很多影像记录,留下来的就只有文字资料。如果不是他们告诉我,当时迎亲队伍是怎样地豪华、嫁女儿是怎样的风俗,这些事,再也不会有别人知道了。”念及此,范珮玲也略为激动,因为即使到了现在,浙江婚俗文化的研究开展得仍然十分艰难。“很多东西都是原创的,要自己去考证,去找。”

  有趣的是,这顶花轿是没有“轿门”的。整顶轿子都是榫卯结构,由花板装配而成,没有一粒钉子。新娘要是想进轿子,得由专门配备的两个拆轿师傅把花板一片片拆下来,新娘才能坐进去。因此,2009年,当浙博想给它“洗个澡”时,一大批人将它一片片拆开,洗了一个多月才好不容易完成。范珮玲笑言,“因为花纹太精致,我们就用镊子夹着药棉一点点塞进去擦,用的都是技术部专门调制的溶液,很柔和,带酒精,因为要让水分尽快地蒸发。”

  五千多岁的国宝

  良渚文化玉琮

  浙博的三件国宝,要说起来,“宁波万工轿”是最年轻的,“良渚文化玉琮”则是“资历最深”的,它也被称为“玉琮王”。1986年,考古学家在良渚反山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11座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其中,反山遗址是所有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一处。“良渚文化玉琮”便是在“惊世王陵”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

  “被称为玉琮王,不仅是因为它体量大、刻纹精美,还因为是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中等级最高的墓葬中发掘出的。”顾幼静解释,早期带有一些玉琮形态的器物,是手镯形的,可能有一些装饰身体的作用,有些玉琮它出土的时候就是戴在手骨上的。“但即使是作为装饰品的时候,它可能也带有一些独特的含义。因为上面有非常独特的纹样,这种纹样在玉琮上是比较多的,基本上每一件玉琮都是神人兽面这样一个组合。”

  顾幼静说的便是良渚文化玉琮的另一大特色——“神人兽面纹”,巨大的椭圆形眼睛、蒜头鼻,以及嘴的大体结构,乍一看还有些“傲娇”的图案,同时也被广泛运用在现代。京杭大运河杭州武林码头停靠的游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大门都有玉琮及神徽的元素。顾幼静表示,“这尊‘玉琮王’代表着良渚文化顶点的工艺,是良渚文化发展到顶点的产物。这种纹案可能跟祭祀、鬼神崇拜、沟通天地有关,对此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实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玉琮王上雕刻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出现以前,已经有很多良渚玉器出土,但多为刻于玉琮角部的简化纹样,因此大家都不知道这种纹饰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直到琮王上完整的神人兽面纹横空出世,才揭示出以前玉琮角部的这些横杠圆圈其实表现的是神人兽面。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亚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