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笔尖上的中国老街”走进大湾区 200米长卷《百城搜珍图》创作历程过半

  4月29日至5月5日,韩晓晖“笔尖上的中国老街——走进大湾区”画展在南沙水岸广场举行,现场展出110多张写生稿和20余张彩色创作稿,更首次展出以南沙现已消失的沙仔岛疍家风情为原型创作的不锈钢蚀刻雕塑作品。韩晓晖表示,这是“笔尖上的中国老街”系列第六届作品展,随着写生的积累,每一次巡展是对中华民族家园的一次珍珠项链般的串联,已不仅是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这么简单,而是唤起千百万个家园里面的亲人来保护传承属于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保存历史,保存记忆,就是保存我们的文明,保存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泉,保存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llTK803oEzqKTNQcUBuaJ3EnfxiCoEQO331MQC1D.png

(韩晓晖在画展开幕式上讲解画作)

水滴雕塑摆件打磨“南沙原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韩晓晖此次展出的“南沙原点”不锈钢雕塑摆件陈列在台上,不同的光线映照下放射出不同颜色。整个摆件呈水滴状,在台沿水滴被打磨成几乎滴落的状态,韩晓晖通过蚀刻的手法将他在沙仔岛写生的作品刻在水滴上。远处是新近通车的南沙大桥,近处的疍家人家寻常的渔船和树皮屋。“我去的时候这些人家还在那,现在已经全都拆掉在建新码头,所以这是一个无法再现的作品,可以说是历史的遗孤。”韩晓晖谈起为什么做成水滴的形状时表示,南沙是一座水城,这是海洋之水、母体之水,源源不断,不能停歇,表达了我们想成为南沙文化之源的一滴水,也想将这滴水作为原点再出发。

lCWRsFDOGN7x33LGh2DdCT3jw1Hwfh22FaA6tbK4.png

(观众了解“南沙原点”蚀刻摆件)

  拾级而上,便可看到韩晓晖此次展出的创作作品,有只剩下空城的老街道,有人情味尚浓的新生老街,有披满尘土的老建筑,有被保护得很好的百年古镇。“这次展出的序列都是随机的,因为我已经走过大半个中国,不想再按照去过的城市来排序,而是想把带给我最多思考和感觉的作品展现出来。过去的记忆已经很重,是时候整理这些记忆,轻装上阵。”韩晓晖告诉记者,他将在画展结束后随即出发,踏上最后的西北和西南写生之旅,预计用三年的时间走完剩下的10个省市。

26GNdp0zI141O9Ey9G3STH0spnVRezqwGkiU7y3g.png

(画展现场)

搜尽奇峰打草稿

  2014年开始,韩晓晖和他的团队启动了《百城搜珍图》计划,原计划15年的创作中,花8年的时间走遍整个国中国的老街道,进行写生采风,用画笔丈量祖国河山。

  “百城搜珍取自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之意,将‘搜’的妙理和‘打草稿’的苦功相结合,凝练出化境。”韩晓晖解释道。

  韩晓晖谈起创作的初心时说,每个城市总有她诞生和发源的地方,这就是城市的原点所在,是五千年古老文明代代相传的象征。然而,在现代化高速进程中,很多城市的老城区、老街道、老建筑被推到重建,取而代之的是耀眼的高楼大厦,当一切儿时的记忆逐渐被贴上商业标签,当祖辈的门牌号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取代,当温情的小吃店被庞然大物般的商场逼退,当售报亭邮筒电话亭被变形金刚似的连锁店淘汰,如何保存这城市记忆呢?韩晓晖想要创作的方式把很多濒临消失的城市记忆保存下来,做一个城市变迁的记录者:“我们常讲文化自信,就是要发现身边的历史和文化,悉心保护,才有可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她,知道中国的文化是怎么来的。”韩晓晖如此表示。

YKNdceukdta58VGF3EtvfL1BiGRuoYZkrmRF2Nn1.png

65yHz7jGNTqy6W2CvJMhrOrygSqkVZ5QshJJXxra.png

(展出的两件创作品)

  人工智能否取代人类艺术创作?

  韩晓晖告诉记者,按照计划结束写生阶段后,他将开始200米长画卷《百城搜珍图》的正式创作。画卷将采用岩彩的创作手法为主,并发挥韩晓晖多年的设计功底,中西画结合的多种现代表现手法。“这是我想传达的,中式线条,西式色彩,其实都不拘泥,绘画发展到今天,连人工智能都可以用熟练的技巧去描绘对象的时候,我们穷其一辈子去追求绘画的技法还那么重要吗?我认为每个画者,应该去思考怎样用有限的生命去完成生命的意义,应是去追求创造本身的过程。

SdRwKSUmxuOt6uTGOl9l8QT9nxVw1h8Ev3ceTxkg.png

(韩晓晖在介绍创作理念)

  韩晓晖认为,博尔特跑得再快,也比不过汽车的速度,但不能因为人类比不过人类创造的汽车,而去取消百米赛跑;人工智能再优秀,作为造物主的人类必将发展下去,必将不断挑战人类的极限。因此,未来的创作不要刻意的强调写实性,而是用这几年的写生积累去表现主观的感悟及技法的探索,把写实的,装饰性的,甚至设计构成的色彩与传统岩彩相结合,画面以黑白线型为主,依旧体现中国的审美趣味,但此时的线,更多来自于实践,更加具有自我表现性。

  “也许原来作为设计师的我转来搞艺术创作是有优势的,这让自己开放包容,主动拥抱,不会陷入某个画风画派画种的束缚。”韩晓晖表示,其实绘画到了今天已非常成熟了,形势多样,手段不限,但恒古不变的是极致的真,更应该凭着本能去写生,凭感觉去捕捉,当创作之时就会获得自由的翅膀,更趋完美和善良。

Xf3Mbtic81wQ52sZ6WEYL6gzXL0J66ewxCIRGjCt.png

(画展首日捧场观众络绎不绝)

创作者的“南沙情节”

  韩晓晖的老街写生是有“血”的。走进他新近完成的天津老街画作就能发现,钟楼上有一条正在流淌鲜血的大动脉,古老的榕树下有一束束的血管 ,经过街道的老式巴士上也有血液流动的迹象。“我在这些物件上都能看到生命。”

  韩晓晖解释,走了这么多年,他其实越来越相信“命”。每一条老街都是有生命的,每个古老建筑都是她的器官,如果有人在街上生活,有植物仍在蓬勃发展,那这条街上就还有血液,还有生命力,“就像暮年的老人,老旧而安详。”如果街上的建筑老到没有人住,渐渐荒废,就像一个老人的生命逐渐走向终点。

6WjsV8UvfMiegTrMKb3hpIvu9RjCgFcvJKuroFpl.png

(画展上播放韩晓晖行走中国纪录片)

  韩晓晖说,还有一种“宿命”意味在其中,他在多年的行走创作中,越发相信这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在大兴安岭差点坠崖,在内蒙古开车被甩出去居然被草垛接住。过程中遇到好几次危险,最后都化险为夷。”

  韩晓晖眼中,有一部分的南沙也正在消失,渔民洗脚上楼,疍家文化逐渐尘封。为此,韩晓晖跑到十四涌记录下最后几家仍靠渔船捕鱼生活的渔民。“我希望南沙新城也为这些人保留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还能将恬静舒适的生活延续下去,让老文化焕发新生命。”

  韩晓晖回忆起去年三伏天在南沙的沙仔岛上写生,一边是新兴产业南方最大规模的汽车滚装码头港区,一边是即将消失的南沙原生态的水上人家一一疍家。“南沙疍家也是广东沿海与外埠文化融合的缩影,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自贸区的发展,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即将消失了。所以抓紧时间,采风写生整理一批素材,再进行创作。”

RuJx5BOqqLtd3066oxqKtfxvbLrH9BURlAKhiLOw.png

​(画展首日不少观众入场)

创作者简历

  韩晓晖,男,汉族,一九六八年生,中国城市变迁记录者。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公共艺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重彩(岩彩)研修班结业,中国重彩(岩彩)长卷式组画《百城搜珍图》领衔主创。

  代表作品: 广州市城市原点标志物、广州珠江帝景神马群雕、神华集团标志雕塑、重彩画《丰收》作品系列、重彩《物骨》作品系列,出版学术专著《韩晓晖手绘景观作品集》,并曾获市、省、国家级奖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