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探寻图形 背后的文化

  内容提要: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图形所带来的冲击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社会,在通过学习和探讨图形背后的文化信息之后,对于图形所产生的视觉文化的经验采集和研究,将是成为理解图形带给社会功效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图形  文化  传承

  

  图形意指通过相关造型向人们叙述事件,传达某种思想和观念。图形是人类在发展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在远古时代当原始人发现肢体语言已不能满足心境的表达时,于是图形符号便成为人类早期的记录方式,这是人类最早源于生活的“创造”。正如彩陶上刻划精美鱼、蛙、人面等图形纹样一样,反映出早期人类认识自然表达内在精神的奥秘,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历史的图形遗存研究文化的发展,使后人破析了先民的思想和感情,对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历程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今我们所传授图形中的形式美——和谐、对比、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原则,都是先人与自然长期接触和生活体验得出的经验结果,是视觉对图形文化研究以及其传播的理论依据,这也将成为现代社会——传播学、现代艺术学、现代心理学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要求。我们要将图形作为一种视觉现象来分析,并且要在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来进行思考。

  对于文化的解释,符号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它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认为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符号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说明文化通过符号来反映,而符号恰恰又是构成图形的元素,那么图形背后的文化就是图形的精神和灵魂。

  

  

  图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文化的发展,人类不断创造出大量的相关图形,配合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图形在创造的年代,有其实用的社会价值,在更新以后的时代,有其历史传承的积极作用,其图形中的信息含量将是后续文化发展的坚实地基。在建筑领域里常被提到的“文脉主义”,就是强调建筑和所在地的人文文化发生的关系,而每一时代的建筑都是历史时期的反照。新的时代来临,建筑不但要面貌一新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肩负起程前启后的文化发展责任,人类的每一个创造物都不会是凭空想象的,都是根据人类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需要积极创造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攀藤植物旋转缠绕运动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体现,有两种不同的攀藤植物,它们分别生长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从而能够更好的生长发育,它们藤的顶端始终追随着太阳。用植物来联想图形背后的文化发展顿感两者的相象。社会文化是图形的“太阳”,图形将顺延着“太阳”的光芒攀缘上升。

  每一幅图形的产生都将围绕一个太阳——中心、主题、思想,图形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图形赖以存在的生命意义。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深圳设计师们通过各种震撼心灵的图形海报设计来反映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心情。图形中采用的元素有再现真实地震场景的摄影图片、有采用烛光为素材的人心关爱、有用孩子书包做基本元素表现的心灵震撼、有用地图的形状表示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的疼痛铭记、有国家总理坚强的身影象征国家强大后盾…… 一切图形都围绕着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点燃心灯,天佑中华的主题,构成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互爱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代人民真善和真美的可赞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反映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变化,人心的所向。图形——蕴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无穷力量,支撑着民族精神的阳光发展。在图形中强调人文精神,使得“文化”意识深入形式内容。

  图形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外在规则和内在素质的思考,是社会文化脉络与人类历史发展相辅相成的联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深深地受到社会文明、时代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图形的敏感和创造的智慧一直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基于人类对信息的渴望,从而向图形所传达出的情绪和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三

  图形的产生来源于文化,但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图形的发展。善用夸张表情和强调肢体语言的西方人,基于文化背景的特性,图形的表现多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幽默且不失风格的醒目图形常常给人以深刻印象;而含蓄且善于使用内功的东方人则常表现出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图形样式。比如2008奥运会的会徽,典型的中国风格。会徽的图形採用的是传统中国元素,上部份的图形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金石)作为元素,金石是中国在四千年前就被使用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人一种责任和承诺,金石的选择意味深长。图形中的人物造型与京字形象的融合,可以看出设计者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的人。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似乎有点不足之感,从人物线条的粗细不变到线条因曲线过多而显得软弱无力,探讨图形背后的文化,折射出中庸之道的“人性要做到至善、至美、至仁、至真的天性”,表现不夸张不张扬的温和性格,并在培养“理想”人格的同时达到上不怨天下不怨地的思想境界。但笔者认为这种境界已不能完全适应和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会微中人物线条过于软弱而给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一种力度的缺乏反映出人性柔弱的一面。可喜的是在会徽的中间部位采用的是带有中国书法身影来表现的北京拼音字母和2008年代数字,这些字体的表现加强了整个会微图形中具有古老东方文化的视觉效果冲击,相对弱化了人物线条的不足,从这取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来分析图形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含量,可谓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式文化现象,表现出文化传承的威力。

  在人类的创造意识里,随时随地都体现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中历史的“铬印”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永存。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亦将使人类图形在视觉文化的发展中得到更新与光大。图形的内涵不仅仅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作为一种充显个性的文化行为,在世界大语境的背景下表现其民族图形的内涵精神。

  参考文献:

  (1)设计史(上) 朱铭 荆雷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   孙振华编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文化的解释  格尔茨 译林出版社 1999-11-1

  李晴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2008-06-24

  发表于<美术观察>2009年第6期

作者:李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