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心手相追——贯穿抽象绘画创作的无意识

  我一直把抽象绘画作为非常崇高的一种精神活动来认识。这种认识的来源一方面是来自我的兴趣,另一方面来自对哲学家黑格尔理论的理解,人类不只是满足物质上的需要,还要不断追求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包括艺术、宗教、哲学等,这是根源于一种只有人才具有的内在的原动力,即对自由的追求。艺术是人类知识、意志、学问和品行的综合体现,对艺术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要——追求精神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直接涉及人的实用需要,“它只应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在排除一切欲望”。艺术与人沟通的是较高级,较纯粹的一种心灵体验,“只有通过心灵而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黑格尔如是说。

  在绘画艺术的范畴里,来自艺术家的精神创造——由心灵产生出来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很多人把抽象绘画误认为是一种完全的、无意识的,并时时防备有意识的思想渗入它的本能的创作过程,并认为这种有意识的思想会污染和歪曲了它的创作,这是一种对抽象绘画理解缺乏全面性的反映。

  抽象绘画它的确包含有自然的因素,即我们常说的“本能”因素,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种本能体现在艺术家的身上就是一种特殊的、天生的一种性格。当然是否具备这种性格决定了他能否从事抽象绘画的重要条件。但仅仅只是具备以上条件也并非就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品。艺术家的激情与心灵的深度是无法一望而知的,只有通过某种方法使之再现,成为一件可观赏的作品,因此艺术家必须充分掌握某种技能以及熟知某种材料的性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段才能使艺术家更准确地传达出心情与灵魂,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例如,美国抽象画家卜洛克,他作画时习惯不使用画架和画框,把画布铺在地上或墙上作画。他说“我不用一般画家的工具……我喜欢用棍子、泥刀、画刀等,并且将沙子、玻璃碎片或其它东西掺杂在颜料中,成为浆糊状的液体,滴洒在画布上。”他又说“当我作画时,不意识到我在画什么,只有经过一个‘认识’的阶段之后,我才看到了我到底画了些什么”。在他最后完成的画面里,看到的是完美的和谐,色彩的统一,明与暗、动与静的对比。由厚薄不一,深浅不一颜料而形成的自然的空间。而他在作画的一开始,只是准备好几桶颜料和干净的画布,心里并非清楚将要构画的是怎样一个场面,就象他说的经过了一个‘认识’阶段,这里的‘认识’是心灵放松自由的一个经过,当他看到画面出现之后,艺术家的天赋也就随之体现,将画面进行协调并进一步的加强,完全凭借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为之创造出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风格。仅仅只有无意识的冲动,而完全不顾及外在的因素是无法进行创作的。卜洛克对颜料性能的充分了解,对泼洒颜料的力度和方向是心中有数。被泼出去的颜色在自然碰撞中产生出特别的形象,这便给艺术家的创作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和挑战。

  我在进行创作时,事先准备好几支挑选出来的颜料,然后在一块干净的画布上挤上一到两种颜色,用各种工具,如刷子、括刀、纸、布等等,将画布上的颜料不假思索地进行快速地涂抹,并尽量将它们充满画面或者某个局部,一边画一边凭着直觉挤上所需的其它颜色,直到画面出现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心里那一开始具有的冲动,在这样的一个半成品下再仔细地观察画面,根据我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去进行调整,直到画面出现完美的结果。

  现成的画笔,有限的且规范的毛刷阻碍了我的表现,我不太喜欢用它们,更多使用的是廉价的旧报纸、柔软的卫生纸和碎布,我可以根据需要把它们卷成不同大小的面积来使用,这样的结果是,手势的轻重直接反映在画面上,就象用整个身体在控制画面一样,分不清是我在画画还是画面带着我在走,两者混为一体。

  一幅画的完成一定是经过了几道弯,甚至是十几道弯,也有过好几次的面目全非的大手术,那都是因为满足不了我的感情和视觉的要求,经历了几多次的洗礼之后的画面,流露出来的苍劲和成熟的魅力,往往让我心情高涨,尤其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之后,它依然还会使人兴奋。

  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小点,都扮演着一个角色,并且都起到了一个使画面或是协调或是冲突或是发生张力的作用,而它们的每一点线面都是我手下“精心创作”的,很难说哪一幅画是已经完成的了,我总认为在所谓的完成的另一方面埋伏着的是更精彩更完美的机会,只要我有耐心和时间,也许一幅画是没有完成的时候的。

  来自心理的各种意识,并非轻易地就能将它们再现的,你有一种来自心灵的冲动,但你没有很好的办法将它们再现,或者说你没有能力将这些抽象的理念用具体的手段表现出来那也是没用的。“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相互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作为一名已具备各式各样人生经验的创作者,复杂的思想很容易破坏心灵里那固有的意识,要想轻易地把那心灵里的无意识顺利地带出来也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训练,并且要有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使得心灵里理念自然地流露,这是一种充分体现个性的思想强化训练,将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地表现,排除做作的程式化的东西,将心灵的自由和手上的画笔直接的沟通,自动自发地作画,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自经验的定型化的观念,才有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也唯有这样才可能免除别人作品的影响,直接画出的内心世界,出现的形象也许不符合现实世界的逻辑,却符合于心灵的逻辑。

  有一种训练方法是不对景临写,在画纸上快速地画出心中的形象,不要什么思考,不要有意识地去关注画笔的具体走向,因为画笔的走向又完全是受制于心灵所传达的信息。有一次,跟一位朋友煲电话时,我随手拿了一张纸和一支铅笔,一边打着电话,一边画构着图,因为大脑的思维完全集中在与对方的聊天中,根本不知手上在画什么,只是不停地快速在进行涂抹着,最后当一切都结束时,一张极其夸张的图像出现在画纸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一种训练,在这种时候出现的画面不一定是完美的,但却其中摒弃了许多程式化的,习惯性的东西。这种训练随时都可以进行,看电视、听音乐、聊天等都是训练下意识自然流露的好办法。再如,在安静的图书馆,在喧闹的游乐场,在某一个餐馆或咖啡厅里,在昏暗的光线下,等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捕捉急速涌现出的意念,不去计较每一张画的好坏,更不用考虑象与不象,只注重手与心灵的连接过程,在那种状态下,来不及考虑事物的自然规律,也不用考虑构图如何,通过上百次的训练之后,你会发现一种自然的,不加修饰的本能的流露,自由的思想就会像大海一样奔腾,极富有个性,自由的心灵因不受限制而再现出来,在这里艺术家在体会一种精神性快感的同时真正找到了自己。

  我在1996年的时候创作过一组《音乐之声》系列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是将听觉变成图象这样一个过程,作品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属纸上碳笔画,其中一幅,所选择的音乐是我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当我一边听着歌曲,一边拿着笔的时候,那种来自心灵的感动,促使那握着笔的手流利地构画起来,音乐通过耳朵进入到心里,又从心里涌现到笔尖,一切都是自然地发生着,纸上的图象越来越清晰,并趋于完整,最后将我心里感受一一再现。

  艺术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是认识自己,而实践证明,经验是可以用强化的手段来改变的。

  2004-3-9李晴

  发表于《美术观察》2004年第五期

作者:李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