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保利香港2016秋拍中国书画双封面作品:傅抱石《溪山听泉》与李可染《峨眉秋色》

2016-09-28 08:15

  保利香港2016年秋季拍賣中國書畫專場,經過部門專家全球徵集,廣徵博納,嚴格遴選,最終將推出約五百餘件書畫精品,為各界藏家集中展示古今名家的藝術成就。其中,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隆重呈現國畫大師傅抱石李可染盛年力作,精心製作雙封面版圖錄。

  傅抱石

  傅抱石在創作中

  “我創作山水畫,每當提筆落墨時,心中便無時不在考慮空間關係。畫樹必出四枝,畫石必分三面,叢樹、疊石必分前後,以顯前後空間關係。畫山必顯山勢、陰陽向背以求山巒的磅礴厚重。後山托前山,近山襯遠山,以求山巒之間的空間關係。用墨必分濃淡,以顯前後層次。一幅畫的空間關係,在立意時已全局在握,胸有成竹,點畫之間,自成天地。 ——傅抱石

  中國山水畫對空間的認識,不局限於客觀空間,同時還存在「胸中丘壑」的主觀空間的問題。中國畫的遠近關係非常強調感覺、強調虛實以取得空間效果。傅抱石先生善於抒發胸中真意,畫面上常運用把遠景拉近或者把近景推遠等各種表現空間的手法,加強景深的變化,強化虛實對比變化,達到空間的塑造。

  傅抱石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40年代,他從1938至1946年在重慶金剛坡居住了八年,當地「煙籠霧鎖,蒼茫雄奇」的景致給予其很大啟發,他稱之為「這是造化給我的恩惠」,這段遠避戰亂,偏居一隅的金剛坡時期孕育出了傅抱石典型的藝術語言,磅礴多姿的「抱石皴」。這種畫風一直保持到50年代初,但到了50年代後,他的畫風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份渾厚與穩重,減去了一些激憤的情緒,變得更加平和靜穆。這種變化與時代變遷和個人際遇有着緊密的聯繫。

  此畫作於1953年,時值傅抱石回到南京師範學院執教,平淡寧靜的新生活、百廢待興的新氣息激發了他不一樣的創作激情。再加之人至中年,不再像青年時那樣銳利而富有鋒芒,作品風格轉爲含蓄內斂,傾向於反思與追憶,沉穆平靜的畫面常予人以精神的慰藉。此幅作品爲深圳特區經濟發展總公司(深圳特發集團前身)董事長孫凱風先生舊藏。孫先生是江蘇鹽城人,建國後先後在江蘇、廣東省政府部門任職,改革開放後即參與深圳特區建設,平素亦與江蘇籍畫家交往甚篤。

  Lot 934 傅抱石(1904-1965) 《溪山聽瀑》 立軸 設色紙本 1953年作 約5.2平尺

  款識:一九五三年,白下寫抱石。

  鈐印:「抱石私印」、「抱石之印」、「往往醉後」

  估價: HK$ 4,000,000 - 6,000,000  US$ 515,599 - 773,399

  此幅《溪山聽瀑》畫面構圖開闊大氣,布局巧妙,構思精到,通過強烈的虛實對比,營造出縱深的空間,達到咫尺千里的效果。近景巨石矗立,松林茂盛,一座房舍臨淵而建,房舍形制簡陋,仿若高士幽居之所在,但是圍欄處卻空無一人,令人不由聯想,誰在此處聆聽飛瀑流泉、天籟之聲?中景懸崖高聳,壁立千仞,飛瀑分成幾折飛流直下,落入深潭幽谷;遠景不見重巒疊嶂,只見冷峻的山體。

  這種空間設置之法為傅抱石所獨有,他一方面繼承了北宋山水的宏偉章法,一方面又打破了山水層次的局限性,從此圖中可觀之,畫家將中景與遠景之間的層次虛化,不寫全貌而僅表現局部,使中、遠景既各有風姿,又混溶一體,既清晰可見,又虛無飄渺,形成一種近乎混沌的整體印象,使觀者的視線集中在近景,又不經意地飄向遠景,視點不斷游移,在有限的空間內產生無盡的意趣。

  李可染

  Lot 1000 李可染(1907-1989)《峨眉秋色》 1956年作 鏡心 設色紙本 約2.2平尺

  款識:可染。

  鈐印:「李」

  出版:

  1.<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五九年。

  2.<李可染畫集>,飛龍圖書公司出版,一九八三年,頁43。

  著錄:<李可染中國畫集>,臺灣錦璛國際文化企業,一九九〇年,序言。 

  估價: HK$ 7,500,000 - 8,500,000 US$ 961,500 - 1,089,700

  此幅《峨眉秋色》是李可染1956年寫生的代表作之一,出版於1959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集》中,圖版編號2。此書為李可染生前為數不多的權威出版物之一, 幾乎記錄了李可染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創作作品,彌足珍貴。

  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官網更是將此幅《峨眉秋色》收錄在吳冠中著文「『魂與膽』—李可染繪畫的獨創性(上)」中,吳冠中如此評價道:「為了充分發揮每幅作品的感染力,李可染最大極限地調動畫面的所有面積……李可染構圖的「滿」和「擠」是為了內涵的豐富與寬敞。他將觀眾的視線往畫里引,往畫境的深處引,不讓人們視野遊離於畫外或彷徨於畫的邊緣。《峨嵋秋色》的構圖頂天立地,為的是包圍觀眾的感覺與感受,不讓出此山。」

  此幅《峨眉秋色》收錄於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官方網站

  50年代中期是李可染藝術變革的重要轉折期,時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一方面敬佩古人傳統技法的偉大,另一方面也認識到晚清以來山水畫因襲模仿之風帶來的局限性。他雖主張新時代的藝術必須基於傳統,但深感現代中國畫只有源於現實、面向生活,恢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才能發展前途。

  出於這種認識,李可染從1954到1959年之間進行了四次集中寫生:1954年,他攜畫家張仃、羅銘等,下至江南地區寫生,歷時三月有餘;1956年,李可染再次長途寫生,沿長江逆流而上行至川、陝等地,歷時八個月,行程數萬里;1957年李可染與關良一同至東德寫生,歷時四個月;1959年至桂林、陽朔寫生。中國山水畫家如此長時間地面對大自然直接寫生,李可染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他追求對景落墨,在山水小品中寄託情思,把西方的素描技巧融入傳統筆墨,創造了層次豐富、光影交織的動人畫面。

  經過這些行程數萬里的寫生,李可染曾在1959年的《美術》雜誌第5期發表《漫談山水畫》一文,「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而「意境就是情與景的結合」。而這一時期之後李可染,逐漸轉向了畫室創作,對寫生作品提煉加工,閉門錘鍊。李可染的此幅《峨眉秋色》,正是李可染「采一煉十」中最重要的素材,也是他創作轉折點的代表,從而將隔斷了數百年的山水畫與真山水之源,再次連通,將傳統延續至今朝。

  李可染在作畫

  寫生的重要意義在於,即便是同一景觀,也會因特定的氣候、季節、光線的不同而變化,《峨眉秋色》便將李可染這種全新的寫生手法體現的淋漓盡致。畫面上,濃重的墨色及點映的硃砂,連同大片的中間色調,將畫面幾乎全部填滿;遠景中山巒間的雲氣,近景裡樹木的間隙、山間小道上的路人,留出了狹小的空白。恰恰是因為周圍濃墨重彩的映襯,這些微小的細節才愈發明亮、生動。同時,近處的樹木以近似素描的擦墨手法表現出各異的形態,整體以朦朧的光感統一畫面,使畫面富有深邃的層次感。這種對光暗的處理,使得畫面頓時有了靈性,被留白點亮的高山,在積墨、積色和中間調所營造出的氣勢與意境之上,更多了一層靜穆而崇高的精神空間。

  更難得的是,此幅《峨眉秋色》雖為寫生作品,卻貴為李可染晚期重要的「紅色經典」題材的奠基之作。所謂「紅色經典」,是指李可染於1949年至1979年之間創作的反映中國革命歷史及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的作品,其中七張《萬山紅遍》堪稱新中國美術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李可染個人創作中的重要代表作。

  歷來畫家多以水墨描繪山水,紅色僅作為點綴而謹慎使用。為了表達「萬山紅遍」的意境,李可染大膽嘗試以紅色為主色調,在積墨山水上大面積蘸硃砂點染,用赤如用墨,塑造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雄渾之勢。此作品在紅色的使用上,已不僅限於點綴紅葉,近景中的樹木枝幹淺施硃砂,暖調浮於墨色之上;遠處的懸崖峭壁,以積墨勾勒襯托,再層層積染赤色,筆墨技法完全相同,使得色墨相融,渾然天成。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