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
乐山堂珍藏
拍品编号1279 傅抱石 《杜甫像》 设色纸本 立轴
136.9 x 57.2 cm. 1964年作
估价:港元 25,000,000 - 30,000,000
将于5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中国近现代画拍卖中呈献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为杜甫在公元764年由阆州还成都途中所作的组诗。当年杜甫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四株小松,喜爱有佳,恨不得迅速长成千尺高树;而相反,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爱憎分明之情不言自明。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松树因长青不老、高耸入云而被赋予特定的精神意义,象征品行高洁的高士,在历代绘画中均有所表现。
而唐代中叶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避走巴蜀的经历,恰与20世纪中国艺坛借古开今的大家傅抱石于抗战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相似,故少陵诗意对其产生浓厚的共鸣,名作《丽人行》、《即从巴峡穿巫峡》均源生于此。而影响其至深的好友郭沫若亦曾明确期望画家以杜甫为精神追求,认为杜甫关注民间疾苦,感情丰沛而分明,是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傅抱石对杜甫形象的刻画亦与他对历代诗人的推崇合承一脉,如1963年创作的《李太白象》或根据白居易诗意创作的名作《琵琶行》,古代文人雅士的形象在傅抱石肆意徜徉的笔墨下表现的淋漓尽致。
傅抱石《李太白象》,1963年,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琵琶行》,1945年作。于2017年在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以204,850,000港元成交,编号8801
诗仙李白诗多轻逸脱俗,而诗圣杜甫诗多情感厚重,白居易诗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浪漫情怀,盖与三人之历练遭遇不同相关,傅抱石在不同的作品中均抓住人物和诗作的核心情感,创作出入木三分的人物佳作。
与古为徒 其命唯新
傅抱石的作品完美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平衡。傅氏立足于坚实的中国艺术史学术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在传统材料上革新绘画技法,寻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径,将历史题材与中国近代语境联系起来,使得历代流传的经典主题在时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
正如历代表现杜甫的画作,多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本次佳士得所呈献之傅抱石《杜甫像》则将杜甫形象置身于万竿松林之中,实属画家创新之举。
拍品编号1279,傅抱石《杜甫像》局部
此画中,杜甫形象位于画面下方,诗人微微抬头,其服饰衣带以流畅细腻的线条表现出来。诗人面部以柔和的色彩着色,而发须则用浓墨湿笔皴染,其神态在浓淡墨色对比之间变得清晰。杜甫两手藏于袖中,姿态优雅,面容祥和,但眉宇之间透露出的,却是诗人安史之乱避难蜀地,经过万千困苦磨练后的成熟豁达。
诗人置身松林之中,松树幼小,枝干细嫩,但是却透出穿云之势,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画家在营造出垂直动感的同时,并未失掉丰富的细节,松叶以淡石青色打底,松针则以快速而刚劲的线条刷出。在半空中以空白表现云雾之气,凸显环境幽深,前景和背景的松树错落排列,亦呈现出相当景深。画家题识尤其有心,所用书体纤细爽利,与周围新松的幼细松针融为一体,毫不突兀。
细鉴此作,傅抱石题以杜甫诗句“新松不恨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而松林中微微抬头仰望松林的高士形象,无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此与现藏南京博物院之《杜甫象》之构图相近,相信是出于同一题材。
傅抱石《杜甫象》,1959年作,南京博物院藏
本次佳士得香港中国近现代画拍卖中所呈现之乐山堂珍藏傅抱石杰作《杜甫像》成画于1964年端午,正是画家离世前一年。画家在六十年代的技法已经如火纯青,少了四十年代阴郁之气,多了盛年成熟期的秀逸洒脱。此作作为傅抱石人物画的经典题材,在画家的艺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