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钢铁与现代雕塑的变迁

不灭·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评委会主席盛葳

 / 盛葳

Attachment.png
什么是钢铁?钢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它同时还承载着很多其他属性:钢铁的崛起离不开工业革命,在工业后面加上了革命二字,钢铁则附带了很强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什么是钢铁便不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需要看到它所辐射的意义,而艺术品之所以有意义,并不是因为材料,而在于材料所附带的东西,换言之就是精神价值。

什么是雕塑?雕塑的起源另有他物,只不过我们用现代艺术的观念改造了它。真正意义上雕塑的出现,是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动物、人物或信仰人物的创造。也许我们知道我们做的是雕塑,但并不意味着雕塑就是我们所做的那个东西,反过来说也不一定成立。雕塑完全不是我们简单的用眼睛所看到的样子。当我们作为雕塑家去看待它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作为一种审美去看待它,但是这完全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从雕塑的起源来看的话,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在跟其他的东西联合起来产生意义,而不是单独的具有某种意义。

Attachment.png

盛葳老师与策展人李克非在第一届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现场


比如19世纪出现的雕塑台,使雕塑所具有的审美性超越了其原始用途。雕塑台在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都极少见,除非是作为公共雕塑在需要高度的时候,雕塑台能起到支撑雕塑、让雕塑具有高度的一个效果。其用处就是供人们参观、欣赏,但是不再具有原始用途,雕塑台上的雕塑都是被改造过的,这种改造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也是思想观念上的,其意义在于削弱雕塑的功能性,雕塑台上的雕塑从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个审美对象,促成了现代艺术的产生。这种现代艺术的产生,不是艺术风格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变了。借用康德的一句话:美的定义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去讨论城市雕塑的时候,我们是否觉得我们真的了解雕塑?雕塑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雕塑的未来是不是永远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所说的雕塑的整套语言和观念,它对现代有效,并不代表它在未来依然是这样。罗丹为什么不用钢铁作为雕塑的材料?罗丹时代没有钢铁吗?有,但是对于罗丹所处时代的人而言,钢铁不是一种主要的材料,建筑工程以大理石和青铜为主,钢铁材料与艺术没有关系。钢铁作为材料运用于雕塑,与工业革命是息息相关的。

Attachment.png

罗丹《塌鼻的男人》

Attachment.png

罗丹《思想者》

Attachment.png

罗丹《大教堂》


批评家罗伯特·修斯曾说:大理石是无机之物,沉默不动,硬脆的白,而汽车则是金属制造,快速喧嚣,弹性发热。修斯道出了钢铁和大理石的区别。大理石是古代的,而象征钢铁的汽车,则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俨然是钢铁时代精神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看,钢铁和大理石的区别绝不仅仅意味着几种物质材料的区别,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差异。钢铁雕塑代表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艺术理想。如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塔特林设计的是一个纪念碑,也是一个大型建筑,这个建筑它不是静止的,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社会主义是一个进步的,有发展方向的,而发展的方向与这种抽象钢铁的艺术内容是一致的。  


Attachment.png

毕加索《牛头》


我们今天用钢铁、用机器零件做艺术,我们能做出来什么样的艺术?其实它充满了不同的可能性。如毕加索《牛头》与杜尚的《自行车轮》,都采用了自行车零件创作,最大的区别在于用了同样的材料,但做出来不同的作品。毕加索的《牛头》为雕塑作品,杜尚的《自行车轮》为装置作品,杜尚造型的目的是要通过装置的方式去表达一种观念,而毕加索倾向于用材料做造型,所以毕加索是一个现代主义雕塑家,杜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雕塑家。所以,我们在看待创作的时候,需要用比较开阔的思路去看待。

关于现代雕塑,我认为现代雕塑有两大转向,第一次转向是材料的转向,材料的转变促成了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不同材料的介入,使得现代雕塑变得各式各样。艺术家所运用的材料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传统雕塑的材质大多采用青铜、大理石等,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钢铁成为创作材料的一部分,物质材料的差异表现更多的是时代精神的差异,艺术家对于材料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是其内心的精神向往,而新的艺术表达也需要新颖的材料塑造,不同的材料介入,使得现代雕塑变得各式各样。

Attachment.png

布朗库西《无尽之柱》高29.35cm 1936


第二次转向,是由体量到空间的转变,即空间结构的转变。那么为什么雕塑能够转向空间结构呢?主要原因在于新材料的介入,正如布朗·库西的作品《无尽之柱》,又名《天堂之柱》。这件作品也被称为当代雕塑最具诗意与哲理的标竿,作品以六边形为基本单位,不断重复延伸,体现了布朗·库西对雕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关注,线型的结构把人们的视线和哀思引向无尽的苍穹,将生命的能量推向天空,作品的重量可达一两百吨,但是更多凸显的却是空间结构,材质的转变带来了体量和结构的转变,使得我们对雕塑的理解,从体量变成了空间。

雕塑具有立体空间结构、平面空间结构、线型空间结构雕塑的特征,他们都具有方向性,后者最为强烈,当人们在注视环境雕塑时,人的视线会随着雕塑的动势、形态而移动,人们的心理会因为环境雕塑传递的表情而产生联想。如隋建国老师在开始考虑材料问题时,将一些石膏与木头穿插在一起,探索不同的材料之间如何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产生什么意义?当一种材料介入到另外一种材料时候,它会如何改变自己?改变对方?当我们在一个橡胶板上钉一颗钉子的时候,没什么变化。当钉的快满的时候,着原本柔软的东西变得更坚硬;对钉子来说,原本尖锐的东西变得迟钝。所以两种材料彼此之间介入,改造自己,也改造了对方,这一转变过程,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参与进来——时间。从一开始的纯粹材料角度思考,一直到对材料产生哲学的思考,时间因素介入到创作中,开始慢慢转变成一种极为当代的方式。


文字整理自2019年第一届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
盛葳老师学术讲座《钢铁与现代雕塑的变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