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由疑问展开 ——谈叶浅予个案研究展的策划

2018-03-05 11:36

  戏曲人物(速写) 叶浅予

  李伟

  叶浅予先生的艺术实践主要分漫画、速写、中国画三大类,而唯有速写贯穿其一生。在评价叶先生速写时,普遍认知他的速写重要,既是其漫画和中国画创作的来源和基石,也是独立的艺术。他用速写构建起不同于他人的创作体系和央美国画教学体系,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境界。

  多年前我与前辈清点藏品时数到了6000多幅叶浅予的作品,一页页、一盒盒、一本本、一捆捆……当以速写数量为最。眼底所见,笔底尽现。那时看见在泛黄的纸上,叶先生画的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会被一种暖融融的温馨宁静包围;倏忽翻到一张张人物速写,率简之极,即兴写来,即便有的表情、动作醒目夸张却丝丝入扣配合默契,长短粗细不一的几条韵味十足的线,完整的态势已跃然纸上,一条线从左肩直着甩到右手指,甚或没有五官,手脚亦无完整,都不重要了。简单的几根抽象线条变幻无穷、包罗万象,却又把技巧化于无痕,扑面而来的是内心的感动。

  在整理和欣赏叶先生作品时,我不禁自问:非科班出身、无名家师承关系亦非留洋学生的艺术家,速写何以如此海量又独特?又是如何用意写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的?这些速写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密码?于是,展览以疑问开始。

  面对近6000幅速写作品,如何立意,如何选择作品?如果展览实施,这批藏品应该是第一次展出,而我除了深刻地记得最初清点时它们深深打动吸引我之外,其他的记忆已不那么清晰。随着对作品的熟悉、了解和展览的推进,方案改了几遍,干脆把自己曾经想呈现在展厅里的问题墙作为结构展开,并最终选取了约150幅作品参展。而展题开始想套用叶老的文章名字“我爱速写”,也曾想用“叶浅予研究展”“叶浅予速写的抽象/现代性”,“意写精神——叶浅予速写研究展”等,后来想,既然以疑问开始,干脆展题就用问号,让观众和我一样,带着好奇和疑问之心开始,不要有太明确指向而限制观众,不同的观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展览的主题贯穿在展览的整个大结构里,以叶浅予意写精神这个点为线展开,以时间为参照并间以他者比较,分为“速写初成”“社会观照”“情有独钟”“书写空间”“得鱼忘筌”5个板块。从最初的漫画到速写漫画,再到向国画转换,其间叶浅予的速写是怎样的风貌?随着社会环境及思潮的变化,人生际遇的人或事对叶浅予的艺术思想有无本质的影响?作品里如何觅其痕迹?舞蹈是叶浅予钟爱的题材,他是如何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舞蹈人物,开创中国画新境界的?从1947年受聘于徐悲鸿入北平艺专,到后来极其重视素描的中央美院,叶浅予是引西入中吗?NO,那么用中国画笔法画速写,又如何造就其独特?早年上海十里洋场经历对叶浅予影响颇大,他思想开放,喜欢新事物,艺术经历丰富,但却为何自称梁楷是其祖师爷?展览从社会环境、个人际遇、艺术本体即内观和外观这样不同的层面结合思考进行的。尽管展示了社会环境和个人际遇,但展览想要呈现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艺术家处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是如何创作、表达的。

  展览5个板块通过对央美藏叶浅予不同时期速写作品的展示,并配以其生活时代大事记及人生际遇中影响其艺术发展的人或事,相关的档案文献、理论著述,梳理其速写艺术风格演变的内外因,以多维度呈现出叶浅予面对不同的艺术观念和社会环境,如何在艺术实践中用其“目识、心记、意测”规律不断探索、突破,坚持本民族艺术意写的精神内涵,开创独特风格,奠定其速写大师的地位。

  关于展览的呈现,由最开始馆里面积300多平方米、层高最低的小展厅到后来换成1100平方米、层高达11米的大厅,我们把展墙的尺寸和画框做了不同的处理,但始终都把整个展厅作为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打开的速写本的形式,类似于中国画的长卷。叶先生在不同时间与空间描绘了无数形象,现在他们穿越时空汇聚在一起,讲述着立体的故事。同时,我注意到叶老在整理自己的速写时,从速写本上裁下来的都在下面加了托纸,并把印盖在了托纸右下角,国画的韵味跃然纸上,所以,我将每张速写及底下的托纸作为一幅独立的作品,把作品贴在卡纸上面,而非在速写周边掏洞压卡纸再装画框的方式,感觉疏朗开阔。关于叶老生活时代的大事记和其艺术年表,曾设想与作品平行展出,但视觉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鉴于展厅全是天光,利用电子设备播放影像的方式费用达几十万,于是选择独立喷绘呈现,同样精致并实用。

  围绕这个展览还有另外一段经历,就是“物·悟——叶浅予个案研究展系列二”,这个展览先于系列一于2017年底在石家庄美术馆开幕。展览挑选了约200幅作品,分为“悟”和“物”两个篇章。“悟”篇展示的是叶浅予的创作,主要是山水、人物、漫画作品,包括其早期的《苗区山水》《成都风光》和舞蹈人物黄金时期的系列作品《印度献花舞》《夏河装》《巴安弦子》等,以及晚年创作的漫画《富春人物画谱》。而“物”篇展示的则主要是叶浅予不同时段的画稿、速写等,是其素材、素养的累积。既有不同时段不同母题又有同一母题不同时段的画稿和速写,其中尤以其著名的舞蹈人物画为主。

  展览以个案研究系列展的方式,对叶浅予的艺术依次进行解读。系列展览用社会学、图像学和多重比较、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大家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艺术家的修养和创作脉络。艺术家何以能突破传统,创作出如此生动、鲜活的形象?除了对艺术自身的探索,也来自于艺术家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精彩瞬间的敏锐之心,并以丰厚的艺术累积巧妙构思,即艺术家常提的“迁想妙得”。

  恰逢叶浅予诞辰110周年,系列展览并非仅仅为了纪念,希望藉由叶老对艺术的探索突破精神,思考艺术更多的问题和可能,对当下有所启示。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