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1878年2月11日—1935 年 5月15日),出生于俄国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糖厂贫困工人家庭,俄国著名画家、至上主义倡导者、几何抽象派代表人物。作品带有明显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特色,亲自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1935 年 5月15日卒于列宁格勒 (今圣彼得堡 )。
青年时期就读于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就学期间马列维奇受过严格西方美学教育的造型基础训练,他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一起被追认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发起人,擅长以朴实无华的方块形体,以及黑白亮丽的色彩搭配进行创作并著称于世。代表作品有:《手足病医生在浴室》(1912年)、《玩纸牌的人》(1912年)、《黑十字》(1914年)、《白底上的黑色方块》(1915)、《白色上的白色》(1918年)等等。
马列维奇的绘画形成路径:“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几何抽象主义—至上主义”,这个形成过程经历了沙俄专制主义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苏维埃政权统治时期。
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处于整个社会的动荡期,艺术风格上的稳定基本上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而最终确定下来的。
抽象绘画的出现说到底是人类对内心世界的重新认识以及对世界本质的揭示,根源就在于理性认知(这和当时的工业现代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具体而言,抽象艺术是建立在现代数学、物理学和色彩心理学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这些科学理论作依据,恐怕人类非但不能创造出抽象艺术,更不会理解和接受抽化概念这一事实。
对一流的抽象艺术家而言,他们不仅仅是开宗立派的倡导者,而且还是启蒙式思想者,他们考虑的不仅是给抽象绘画注入新意,更是借此思考整个人类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马列维奇就属于这样的艺术家,他的至上主义绘画在造型上基本都源自于各种各样的方形组合。用他自己的话说;“长方形是正方形的延伸,圆形是方形的自转,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于水平交叉等等。”如作品《黑十字》及《黑色圆形》就是《黑色正方形》在至上概念中的延续。
他认为至上主义绘画的宗旨就应该将造型根植于绘画的本质而非自然界。事实上这一学理依据源自于存在主义的学术观——“现代工业文明必须要意识到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生存的意义。”
马列维奇的绘画理念始终都在追寻以人为本的原则,拥有自由的同时还要找到至上主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是他的《白色上的白色》(1918年)这件作品,基本上将至上主义理论推向了极致。
同时也预示着他在绘画中的情感投入与理性审美的结合也到达了巅峰状态,在浅层次的白色上进行搭配另外一种浅层次的白色(这一做法让他无意间触碰到了设计理念的最前沿),后来这一理念在设计领域广为流传。尤其被广泛用运到视觉传达设计以及流行时尚设计领域。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几何抽象绘画对整个工业文明做出了最好的回应。
纵观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演变:“黑色至上—红色至上—白色至上”,这三个时期的作品均是以平面几何方块形状构成为基本形,再以单一的方形变化来演绎气质性情感在理性规约下的充分流露,他的这一创作形式为抽象艺术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1919年马列维奇在艺术上的成就深深地感化了不可一世的马克·夏加尔(1887~1985 白俄罗斯裔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于是夏加尔通过盛情款待的形式将马列维奇邀请到维杰布斯克艺术学校进行任教,善于演讲和自由交际的能力是马列维奇的拿手好戏,他很快将至上主义绘画宗旨在他激烈言辞的灌输下散播到了校园中的大小角落,导致崇拜者络绎不绝地追随其后。
后来他和夏加尔(学校创始人)由于在现代艺术风格观点上的分歧迫使马克离开了学校(原因是学生们只认可马列维奇的学术观点)。这件风波可以看作是一场“理性抽象形式”对阵“抒情叙事画风”的拉锯战,最终擅长“抒情格调”的夏加尔被弃绝于布尔什维克政权笼罩下的血色江湖。
事后马列维奇抓紧时机将“至上主义”推向了红色政权簇拥下的艺术巅峰,在布尔什维克政府的鼎力相助下,他将“方块至上”的表达风格迅速拓展到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满大街的海报招贴、商铺门匾、书籍装帧图案以及时尚服饰、舞台布局设计等等多个领域。风靡中的马列维奇迅速被推上了现代艺术象牙塔的顶端,成为了苏维埃政府庇护下一座无法泯灭的灯塔。
作为世界现代美术史上少数极富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开宗立派倡导者,马列维奇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自然会水涨船高(属于稀缺资源),2014年7月16日在泰特美术馆隆重举办了“俄国艺术的革命”马列维奇大型回顾展,该展览由伦敦泰特美术馆主办、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以及柏林德国艺术展览馆协助举办,场面可为壮观,基本上展出了马列维奇一生中所有的代表性作品。
大部分作品都是源自于欧洲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私人巨贾之手,展览延续到2014年10月26日结束。佳士得纽约秋拍夜场于2018年05月15日当天将一副马列维奇1916年绘制的《至上主义构图》在纽约以8581万美刀(约合人民币5.37亿元)的天价顺利易主。
他作品屡次拍出天价刚好印证了他那自带传奇阅历的一生——身处20世纪上半叶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生于沙俄苟延残喘的末期,经历一战之后的经济大萧条,见证十月革命的血雨腥风。
马列维奇的抽象风格和同时期康定斯基以及蒙德里安的抽象风格可以说差异性很大,康定斯基属于典型的“热抽象”,比较注重点、线、面在画面中的活跃跳动,这种“热”意在提醒观者关于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而蒙德里安属于典型的“冷抽象”,热衷于刚愎的横来直去,这种“冷”处处都在强调“几何化的数学”模式。
而他的“至上主义”风格属于不热不冷的理性沉稳型,他曾经说过,“方的平面标志之至上主义的开始,它是一个新色彩的现实主义,一个无物象的创造……所谓至上主义,就是在绘画中的纯粹感情或感觉至高无上的意思。”
他通过解构绘画中的内容(主题、形象、色彩以及空间)让自己成功接近“空无”状态,这种结局和现代工业化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生命体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了相应的归宿感,因为工业化进程迫使西方人进入非宗教阶段。
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所谓的“至上主义”就应运而生了。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包容一切框架的丧失,人在精神上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当意识接近于零封状态时,抽象构成在绘画的白色沉默中找到了久违而又尚可的温存,最终在“无”的簇拥下达成了“至高无上”的理性意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