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长笛手(一) 1987 陈逸飞
11月29日晚上,陈逸鸣先生邀我们参加在上海交响乐团的一场纪念陈逸飞先生的音乐会,入场才知道陈逸飞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十五年了。
演奏以前,余秋雨先生出场致词,他说了很多话,我记得的是,上海这座城市是崇尚美的,是有素质的。今天用音乐来纪念陈逸飞,有这么多朋友来参与,这也是上海城市的格调。他也对逸飞先生做了客观的评价。他是逸飞先生的同龄人,他的感言使我联想万千。
九十年代是令人难忘的。而有陈逸飞的上海文艺界,无疑增添了很多的亮色。那时,我们处在开放的初期,陈先生带回来很多新的理念,他拿出了他的十八般武艺,让我们耳目一新。
红旗 1973 陈逸飞
他的油画,一批一批地推出、更新,与众不同。红色的题材、西方的洋妞、民国的女性、周庄水乡,还有西藏组画。其中《山地风》当时拍出248万元的价位,让人十分惊愕。那时从香港到内地的拍卖目录,封面不是吴冠中的,就是陈逸飞的。我在90年代做过两场油画,封面也都是陈先生的画。他没有美协主席一类的头衔,他是从市场走出来的无冕之王。
吹笛的姑娘 1989 陈逸飞
《朵云轩9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西画雕塑专场》拍卖目录封面
山地风 1994 陈逸飞
最令人惊奇的是,他提出了视觉艺术的理念,还亲自实践。比如办了时装表演队,比如拍电影,我就看过最早的《人约黄昏》,十分唯美,色调好像油画。他还办过最早的时尚刊物《青年视觉》,让我们这些出版人为之汗颜,这本刊物又现代又多元,内容丰富极了。记得在新天地还有一间逸飞商店,有他的品牌产品,这大概就是现时的文创产业了,但他至少早了二十多年。
他东奔西突,像一位勇士奔赴疆场,后来终于精疲力竭,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有的人认为不值得,但我认为人各有志,人的价值尺度是不同的。担任时代的先驱,未必能看到最终的结果,但他对后人的启示、鼓励,无疑已显示了价值。
双桥(瓷板画) 1985 陈逸飞
今天,上海有了视觉艺术大学,我不知道这与他的倡导是不是有关,但我对视觉艺术的认识,无疑源自逸飞先生。
他走了以后,我听人说,最后几年,逸飞先生也在材料、工具和资料上做了准备,听说他也想画水墨画。水墨,是中国人的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他们从国外回来,最终都拿起了毛笔。我好想知道,逸飞先生的水墨画是什么样子的?
祝君波
2020年12月2日
浔阳遗韵 1991 陈逸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