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
这是一个策展人身份越来越混杂,门槛一再被降低,是“人人皆可策展”的时代;是当代艺术的策展边界一再被打开,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时代。
以问题意识和策展观念为核心的当代艺术策展方式,可以是艺术家个案的研究,也可以是调动全球的艺术资源,形成上百位艺术家跨文化的全球性文化议题。由机构或独立策展人的角色推动的展览常常敏锐的把握和介入文化现象的生产、呈现和批评,具有引领当代艺术潮流的社会功能。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柳淳风对雅昌艺术网谈到:“近年策展人制度在整体范围内都有逐渐被消解的面貌。原因并不在于机构或展览体制不需要策展人,而是在于生态对策展人的选择门槛大幅降低。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美术史基础不再是一个刚出道的策展人必备的能力。因此策展人数量尽管有极大的增长,但展览策划的专业性水平并无明显提高。相应地,展览策划方式除了由线下转线上之外并无突出突破。策展方式更多的还是应围绕艺术本体的发展而开展,而不仅是为方法而方法。”
相关阅读:
图表一,“预测当代策展现状趋势”问卷覆盖区域
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在开年的第一个季度推出“预测策展现状的趋势”报告,从策展方式的变化、选择策展方式的需求,策展方向,是否去国际化,关注艺术家的代际;特殊身份或领域的艺术创作等等六个维度去观察影响策展的因素,继而影响到当代艺术生态的一个侧面。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全球范围近40多家美术馆机构和策展人参与了问卷调查。地区涵盖: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长沙、重庆、武汉、南昌、成都、郑州、济南、苏州、福州、台湾、德国等。
图表二,“预测当代策展现状趋势”问卷覆盖区域占比
趋势1.
机构内部团队+外部策展人合作模式
雅昌艺术网发出的调查问卷反馈显示:“不设策展人,以机构团队自身策展为主”占比62.5%;由艺术家参与策展占比56.25%;与外部策展人合作为主占比37.5%;其他策展方式占比25%。
图表三,“预测当代策展现状趋势”策展人合作方式问卷占比
寒山美术馆馆长胡仁仁在谈及馆内不设策展人的原因时讲:“本质上是为了创造一种有别于现行展览机制的生产方式。因此我们一直都强调不设策展人的岗位。”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在问卷中表示,合美术馆在策展方式上,是以机构自身团队策展和邀请外部策展人合作为主的联合方式。
在调查问卷中,有留言对越来越多非美术领域的人,参与到展览策划的工作中的现象分析:这不仅说明艺术机构的思路在发生变化,更多的原因也许是来自于对复杂现实的理解和回应。
策展人的工作内容也会发生变化,策展人段少锋说:“近几年来策展人活跃的领域逐渐从专业的展览机构转入到了更为广阔的替代性空间领域,比如社会空间的展览,甚至于互联网公共空间,策展正在变得泛化。这是一个好事,意味着大家可选择的余地更多了,也可能不是一个好事,边界的模煳意味着专业性面对挑战和重新被定义,其实策展的方式一直在变,今天发达的通信和媒体技术为策展提供了特别多的便捷,人们关注艺术的热情和渠道都在变多,积极的来看无论如何是个好事,更年轻一代艺术家,比如00后的艺术家在自己组织实践的过程中更娴熟的知道如何策展了,这也是一个好事。”
趋势2.
建立开放的策展平台
那么,大多数美术馆机构出于怎样的考虑,而不设策展人,以机构团队自身策展为主的策展方式呢?
图表四,“预测当代策展现状趋势”机构的策展诉求问卷占比
在调查问卷的反馈中显示:建立开放的策展平台占比61.76%;拓展策展资源占比50%;节约成本占比44.12%;其他考虑占比11.76%。显然,占比70.59%的避免单一的策展思路,是最重要的原因。
趋势3.
被高度关注的中生代艺术家群体
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看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作品气质和工作方法,以及知识结构差异之下,产生对生活和艺术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也就自然形成了代际的现象。
调查问卷中机构与策展人关注度显示:成熟艺术家(50-70年代)关注度占比23.53%;中生代艺术家(70-85年代)占比41.18%;年轻艺术家(85-95后)关注度占比17.65%;其他代际艺术家关注度占比17.65%。
图表五,“预测当代策展现状趋势”策展关注艺术家代际问卷占比
从关注青年艺术家来看,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对雅昌艺术网讲:“70、80后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是广东美术馆长期关注、梳理、研究的领域,我们拥有‘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的品牌项目,我们还举办过‘青年力量’等群展,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进行深度的梳理,此次展览同样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对青年艺术家研究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能够呈现并梳理某些新的现象和表达。”
从关注成熟艺术家来看,湖北美术馆馆长、批评家冀少峰策展的“方力钧版画”今年一月刚刚开幕不久。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梳理方力钧1982年首次创作的版画至2020年的新作。
从关注年轻艺术家来看,原·美术馆馆长薛薇表示,原·美术馆已经连续三年举办iArt青年艺术计划的原因,即使在困难重重的2020年,他们更关注的是年轻一代艺术家。
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iArt青年艺术计划是原·美术馆自身打造的三大展览项目子品牌之一。关心并相信中国青年艺术的发展前景,iArt青年艺术计划也将持续地举办下去,原·美术馆更希望能够借此契机,为中国青年艺术家提供可持续生长的高质量平台,为青年艺术项目的发展提供良性运转的更多可能性和创造价值。希望这样的价值创造能够真正的帮助到青年艺术家,使他们保持不断创作的活力。
趋势4.
国际化共识依然是大势所趋
在全球疫情影响下,各大博览会、博物馆展览都一再延期,但大多数国内艺术机构并没有“去国际化”,调查显示不考虑“去国际化”的机构占比53.13%,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占比34.38%。各美术馆机构、策展人对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活动依然乐观。
图表六,“预测当代策展现状趋势”策展去国际化问卷占比
对于策展方式的变化,策展人侯翰如认为这是一个恒常又变化的探讨:“每个计划都寻求它的特殊的内容与语境的最合适的结合方式。这不是三年的问题,而是每天的问题。去年以来因为疫情,不能进行国际旅行,有些计划无法到现场工作,只能远距离‘遥控’,确实是难题。也有更多在网上实现计划的需要。如此等等,激发了更多的反思和想像,未尝不可。但最终,展览还是实实在在的现场经验。”
同样是回到现场经验,原·美术馆馆长薛薇表示不会刻意地去国际化,我们首先还是会根据初衷,根据我们原有的展览计划,选择符合我们策展方向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合作。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艺术家的到达和作品到达等问题,可能会出现延迟等情况,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转换和调整,在我们能力范围以内将最好的展览和作品呈现出来。
趋势5.
创作回归本体,反思生存处境
此次调查问卷显示机构和策展人对女性艺术创作的关注度占比18.75%;宗教领域艺术创作占比3.13%;多媒体艺术占比15.65%;其他领域艺术创作占比62.5%。
图表七,“预测当代策展现状趋势”类型策展方向问卷占比
固然艺术家的创作方向绝不止于这区区的几个方向,也正像其他领域艺术创作占比63.64%所显示的。大多数机构并不会特别关注某一领域的方向,而重点在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状态。
的确女性艺术、水墨、拉美艺术家的创作近几年来都有杰出艺术家的个展,问卷留言中,也有最明确的态度:“艺术有时候需要标签:一个口号、一个概念或一次行动,但这些都是针对于非常现实和迫切的社会及文化议题的需要的。更多的我认为今天的艺术家更需要独立的思想,不要被太多的政治正确和流行的趋势绑架,创作更多和这个时代有紧密关系的作品。一句话,回到自身,重新反思生存环境。”
趋势6.
个展、群展、艺术计划一个都不能少
问卷显示,2021年龙美术馆将有一系列中外艺术家个展包括:尹朝阳、陈彧君、李姝睿、何多苓、玛丽•阔思、乔治•康多等等。原美术馆的群展包括:“重逢岛2.0”、“行动派”、“iArt青年艺术计划”等等。尤伦斯3月12日即将开幕的“曹斐个展”,
随着“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掀起的潮玩市场,另有机构在留言中也提及关注具有潮流气质的艺术家。
策展人段少锋最近在做一个与区块链结合的虚拟美术馆展览,同时在798艺术区也做一个展览的计划。在草场地做00后艺术家群体的展览,其他的还在沟通中。
原·美术馆馆长薛薇在梳理和总结美术馆成立以来的经验,目前美术馆已经拥有了确定较为稳定的策展规划。以全年为单位,三大展览项目子品牌——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Design+设计美学展、iArt青年艺术计划是会持续与观众见面的展览。同时今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会启动在Design+下的一个新的三年期项目,即「行动派ProAction」。
「行动派ProAction」是原·美术馆和来自德国的策展人高毅于2021年共同发起的一个艺术项目,是原·美术馆展览品牌项目“Design+”下的子项目之一。「行动派ProAction」主要针对“文化多样性,设计与城市生活以及视觉艺术如何应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呈现形式主要以展览、社会介入、公共教育为主。
参与「行动派ProAction」的艺术家将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她们除了为委托人创造价值,还关心人类未来的命运(消费文化、生态危机、城市化、网络经济)。
在今年的「行动派 ProAction」展览中,原·美术馆很期待和艺术家王偌晗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因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年轻、跨界、活跃等多样的艺术表达,这些特质与我们美术馆的个性是非常符合的,所以也十分好奇原·美术馆+王若晗,会玩出什么有意思的内容。
三三画廊负责人徐书瑞四月将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策划了一个九个艺术家的群展。不仅呈现他们的作品还包括工作方法和创作状态的呈现。这个展览主要是给即将毕业的学生看的,我希望他(她)们不仅看到作品,也部分的看到作品生长的环境,正面,侧面,背面。因为我有一个小空间,所以我特别希望策展人对空间而言是合伙人,对艺术家是助推器,对社会现实是最先感知的敏感者!
在徐书瑞看来,策展人过于强调自我,策展人的概念反而单薄了,而为了吸眼球而制造一下事件感的策略,也使策展人的身份变得可疑。简单来说策展不是“脑洞”,尽管我们常常陷于失语的状态,但是策展仅仅是挑起话头儿仍是不严肃的。其实,一个好的策展方案并不需要获得广泛的认同,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文化圈层的心领神会。制造话题引起注目是网红的手法。
【结语】
分享历史还是创造历史,这仍然是一个问题。2021年的机构和策展人面对的是一个即将从疫情中走出,逐渐好转的当代艺术环境,在大趋势的引导下,会有怎样的变化,拭目以待。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