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AAC专稿】关小:我不在乎“拍摄”的权力

2017-05-21 23:49

  【编者按】2017年5月8日,由郑胜天担任轮值主席,以及汪悦进 (Eugene Y.Wang)、杜柏贞(Jane DeBevoise)、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华睿思(Keith Wallace)、大卫•乔斯利特(L David Joselit III)、朱青生、鲁明军、王璜生等9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团,通过线上投票评选出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奖。

  其中,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由关小、郝敬班、林科、马秋莎、赵赵(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五位艺术家获得,将于5月23日在故宫进行提名奖颁奖。三项大奖将在北京终评会进行现场讨论投票评出,最终“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三项大奖也将在5月23日故宫巅峰之夜揭晓。

  艺术家关小

  作为提名“年度青年艺术家”之一的关小,在2016年异常忙碌。3月,她受邀在法国波尔多CAPC当代美术馆展展示新作《天气预报》,这件作品于6月后巡展至巴黎网球场画廊;4月,关小首次英国个展“扁平金属”在伦敦ICA展出,这是K11艺术基金会和ICA合作推出张鼎个展后举办的第二个中国艺术家个展。11月,她的个展“弹性睡眠”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开幕,展示了《天气预报》《如何消失》《小鼓》《公共椅子》等,上述作品首次在中国观众面前展示。

  关小生于1983年,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主要的创作作品包括影像、装置和雕塑。2013年,关小于魔金石空间举办首个个展“幸存者的狩猎”,展览以作品陈述关小的观点——万物都在狩猎,一切都是猎物,能把精神世界存活下来,就是幸存者。此次个展后,关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步升温:2014年,她在柏林举办两次个展;2015年,她入围了“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并在当年于上海天线空间举办个展“关小:基本逻辑”。不难看出,三十而立后的关小,近几年保持非常稳定的活跃度。

  毕业于导演系的关小对影像有着职业的敏锐度,但她并不自主拍摄,而是从网络上大量下载素材,并加以剪辑。她说:“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下载素材,我只是遇到了它们——或更确切地说,是它们遇到了我。有人用现成品制作雕塑和装置,我用现成品来剪辑成片。”

  大量的素材库并不使关小迷失创作方向,她称“自己清楚地知道该选择哪些”。以2016年新作《天气预报》为例,为契合当时展览的主题——探讨海洋居民身份变化,关小使用大量电子的、真实的影像,并将其在三个屏幕里并置。同一时刻,三组不同的但有内部关联的影像在观众面前播放,给予大家逻辑思考的空间。对于并置不同素材的理由,关小解释道:“同时播放的内容肯定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能是一种可视的、由A至B的(直接可见的)旅途过程,也可能是隐现的、流转于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在重组素材的过程中,关小建立了“转换”的思维,而它成为作品的核心方式,延续在其它作品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小的影像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文本。它们看似不与作品对应,却真实记录了关小的思考轨迹。关小说,她的作品往往从撰写一段文字开始,这些文字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次短暂的对话,或是长达半本书的文本创作。不过,当她开始制作图像时,那些最初的想法可能已“不记得了”——即便如此,她认为这是一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不记得”,因为作品的核心已深刻扎根于她的思维里。

  除视频以外,关小还创作过不少雕塑和装置,内容涉及博物馆级的远古文物、球鞋、音箱、和其它运动器材设备等。这些装置或许和她的生活经历相关——她爱街头、爱音乐、爱电影、舞蹈、手工艺,但她并不想把这些日常物“符号化”,她认为,它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

  这几年,关小在用作品种一棵树。现在,根在了,枝干不断地冒了出来。

  对话关小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如何消失》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小鼓》(左)《从集合3到集合7》(中)《大理石地板》(右)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一个和剩下的全部》

  雅昌艺术网:您的个展“弹性睡眠”的部分作品曾经在ICA展出过,在展出内容和布局上还有哪些不同?

  关小:“弹性睡眠”既展出了部分在ICA展出的装置(如《小鼓》),也展出《如何消失》、一件三屏影像《天气预报》、《调色板》系列,以及当年为里昂双年展做的作品《一个及剩下的全部》等,这些作品在之前都没有向中国展出过,对中国、乃至亚洲的观众来说,都是新的作品。而且除了里昂双年展的那件之外,其它作品都是新做的。

  在布展上面,几个装置的摆放和顺序和ICA不一样,《如何消失》和在巴黎展出时的效果也不同。当时受到场地大小的限制,不能像这次这样展示,我很满意这次的呈现方式。另外,《天气预报》的录像之前用电视的方式展示,这次展得比较大,对我来说也是新的方式。

  雅昌艺术网:《天气预报》的三屏内容之间有什么逻辑上的关联?

  关小:这件作品最初受波尔多CAPC当代美术馆的邀请做的,当时策展人的策展方向是关于海洋居民身份变化的讨论。我的作品不会讨论身份问题,因为我认为,从生物学来说,人类就是一种身份,即人类本身;而人的社会身份有太多种,在我这里可以随时转换,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因此,在那个策展主题下,我跟根据自己的工作重点——“转换”——来做一组作品。我将“旅行”作为一个切入点——我说的旅行不是地理上的切入点,而是关于感官体验收集的过程,在录像中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一种“转换的方式”,对于某个概念的转换的过程。这是我对于“身份”的理解。

  关小作品《天气预报》,录像截帧,2016

  雅昌艺术网:这件作品中有不少近距离的运动过程,有些带有危险性,比如动画蛇的运动,您在选取素材时做了哪些考虑?

  关小:“危险性”或刺激感官的镜头不是我的工作重点,因为每个人看到同一组画面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看到蛇觉得很危险,有些人觉得它很有趣,这是观看者很私人的体验。在这件作品里面,三个屏幕里每一组段落都有各自的关联。比如有的是在旅途一样变换的轨迹,从A经过B的过程;有的是一个在发展的故事;有的是在概念上、逻辑上深入的方式,对我而言,这都是一种“转换”。当然,“转换”有很多种形式何可能性,这件作品只是其中几种。

  雅昌艺术网:您当年是学导演出身,这段经历对于您处理影像有哪些影响?

  关小:我的影像作品和我导演专业没很大的关系。我作品中所有的图像素材都是下载的,我自己并不拍摄,这就失掉了作为导演而言很大的工作,我不在乎拍摄的权力。就像一个艺术家用现成品制作雕塑和装置一样,我在用现成品做录像,仅此而已。

  

  

  

  

  关小作品《认知的形状》,2013年,视频,8分12秒

  雅昌艺术网:您在网络上找到素材后,如何根据不同作品进行甄选?

  关小:很多人会问我“你怎么做到的?”,他们会觉得我的资料很庞大,选择素材理应是很漫长的工作。但我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下载素材,我的工作更像是一种“遭遇性”,我遇到了素材——甚至是它们遇到了我。我对于“关联的方式”有很确切的感觉,很多东西看似完全不一样,但在某一刻,感受它们的方式是一样的,这是我关联素材的理由之一。举例来说,用手指在触屏上点击图像查找它的细节,和你用身体去攀岩、去穿越,这两种身体体验在某种层面上是有关系的。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开始自己的工作?

  关小:在做录像时,我大致会确认一个主题。做图像前,我会先做大量的文字工作,有些可能已经能出小半本书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整理出一些简单的句子。之后,我再开始做图像的工作。这时,我会完全忘记之前设定的主题和文字,但方向还在,这个方向清晰到你可以忘记它。所以我做得很享受,很即兴,但我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此,很多图像是关于“体会”的逻辑。我的文字对我的图像不是那么一对一地解释,文字和图像是共同完成“表达”的。

  关小作品《纪录片:地心穿刺》(装置局部),2012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影像作品都是从建立文字模型后才开始做的吗?

  关小:有些是,但也有从图像开始的。但无论如何,在做一件作品前,我会非常清楚这个片子是关于什么的,我要做什么。

  雅昌艺术网:如何看待文字对作品的解释功能?

  关小:我不喜欢在作品旁边放一组文字解释它,这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暴力的干涉。一个作品做完后,它对于观众而言是一个私人的体验,不应该是被明确引导或规定的。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亚马逊黄金》2016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小鼓》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调色板》

  雅昌艺术网:提到转换,您的影像和雕塑、装置作品之间是如何转换的?转换的逻辑是什么?

  关小:我以前在Frieze里面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我关注的方向。比如,我们看到讨论博物馆展览的访谈片,里面充斥大量的作品的镜头,我们知道这片子在说展览和作品,但画面中真正的主角似乎是介绍作品的这个人,这种“模糊性”对我而言是很有意思的。还有一种图片,你明明看清了一切的细节,有小孩、有蓝天,近处有个人的手,远处有个孩子在沙滩上画画,但你依然不知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什么。我一直很迷恋这种感觉。因为,在这种没有主观意图投射给你的环境里,你是自由的。没有人在试图影响你、干扰你。所以,我在录像、雕塑、装置作品中,我一直试图在这么做。

  雅昌艺术网:您作品里出现了球鞋、音箱等日常物,它们和您平日喜好有关系吗?

  关小:我平时比较喜欢街头感的东西,我也很喜欢音乐。但我并不想强调球鞋、音箱等物件的社会价值。我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个概念来使用,它们只是我应用的多种素材之一。

  雅昌艺术网:您做录像、装置、雕塑,它们的核心方向是什么?

  关小:我一直知道自己有个方向,可能一眼看去观众很难找到它的联系,所以我才会做各种各样的作品。我不可能做一件或一组完全没有指向性的作品,如果是那样,人们不需要艺术。艺术里永远有艺术家的存在,它既矛盾,又不矛盾。我会找到方向,至于做了几件作品后,如何更精准地表达核心方向,如何修正它,就是我的工作。

  (本文图片由chi K11美术馆提供,鸣谢艺术家)

  (本文Q&A整理于关小与雅昌艺术网的往期对话)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