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于清朝的历史和传说,在清宫大戏里不断上演。真真假假,是非难辨。
8月9日,由长沙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皇家气象——沈阳故宫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华美章服、珍馐之器、闲情雅趣、匠心宫室”四个部分,共展出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清宫文物95套。这些清宫遗珍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体现了清中期社会手工业制作工艺的发展水平,从服装佩饰、食用器皿、生活起居、宫廷陈设等多个方面,讲述清代皇室宫廷生活中的礼制与意趣。
展览现场
本期【雅昌带你看展览】将跟随沈阳故宫副馆长李理走进一个真实的清宫世界。
【华美章服】
再现史上最严格的冠服制度
展览从一件嘉庆龙袍开始。
明黄江绸彩绣平金夹龙袍
细节图
在“华美章服”中共展出的五套服装中,这是唯一确定使用者身份的。此袍服为嘉庆皇帝春秋季节御用龙袍,用于宫廷筵宴、庆典等吉礼场合。袍服用料为明黄江绸,袍身绣金龙九条及五彩云纹、团寿纹、蝠纹、十二章等图案。九条金龙中,四条正龙分别在前后胸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襟部,一条行龙绣于掩襟,从身前后看,均可见龙五条,取“九五之尊”之意;下摆绣海水江崖、八宝立水纹饰。明黄色龙袍是清代皇帝吉服之一,多于时令佳节或先农坛耕耤(与“籍”同音)礼等场合穿着。
石青江绸绣金龙衮服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一件帝服。衮服是皇帝衣服中唯一不用明黄色的衣服,使用的是石青色。衮服又称四团龙褂,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除了与同为礼服的朝袍配套外,还能与吉服袍(龙袍)、常服袍套穿使用。这件石青江绸绣金龙衮服,上面有代表晚清特色的万寿纹,还有喜字的图案。李理推断,应该为清晚期某位皇帝的结婚时所穿。
李理介绍,那些清宫戏里,皇帝们穿着朝服坐在后宫里听着嫔妃们吃醋拈酸,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代具有严格的服饰制度,不同的社会等级在服饰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制定了我国历史上规范最为详细和严格的冠服制度。”
与皇帝衣服相比,娘娘们的衣服颜色选择就多了很多。李理介绍,大家也许对延禧攻略中精美的服装道具印象深刻。事实上,清朝时期,服装式样和颜色要比电视剧中更为丰富。此次展出的粉红缎绣水墨墩兰团寿棉袍,面料讲究,做工精致,近看有光泽流动。
粉红缎绣水墨墩兰团寿棉袍
皇后吉服褂
李理介绍,清宫服饰保留了较多的满族特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清宫服饰中也逐渐融入汉族服饰的文化元素和制作工艺。以清代皇后的吉服袍为例,袖端为半圆形袖头——箭袖设计,是清代服饰的显著特征之一,因其形似马蹄,故俗称“马蹄袖”。箭袖平时翻起以便活动,冷天翻下盖在手背即可保暖,体现了满族的骑射特色。入关后,箭袖多在行礼时才将袖头放下,平时挽起,其实用性逐渐向礼制的方向发展。
蓝缎平金福寿便帽
除了衣服,帽子、朝珠等配饰的佩戴也很有讲究。此为乾隆时期宫内男子所带便帽,俗称“瓜皮帽”。帽以蓝缎为面,上绣平金寿字,加以平银蝙蝠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帽圈为石青缎地,上下对绣平银双蝠,蝠间夹以平金寿字;帽顶正中缀以丝绒盘结而成的“算盘结”,是皇帝身份的象征,其下垂挂红穗子,潇洒飘逸。
黑缎嵌点翠凤戏牡丹女帽
此为清宫后妃所戴点翠女帽,俗称“钿子”。其外形类于平顶斜帽,帽框由竹、藤等编制而成,再用黑绸网罩于帽框之外,帽两侧垂有黑纱;帽前后两面及边缘部分插有许多镶珠点翠,制成双凤、牡丹等图案。此帽做工精巧,点翠多而精美,为宫廷佳品,民间难见。
东珠朝珠
皇帝在不同场合要佩戴不同的朝珠。典礼时要佩戴东珠朝珠;祭天时要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时要佩戴蜜蜡或琥珀朝珠;祭日时用珊瑚朝珠,祭月时用绿松石朝珠。同时,佩戴朝珠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以东珠朝珠最为尊贵,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三人可以佩戴。此次展出的东珠朝珠按清代定式制造,共由108颗珍珠组成,另有青金石佛头四颗。朝珠后部佛头之下缀以猫眼石背云,下部为红宝石大坠角。朝珠左右侧共由三串珊瑚小珠组成“纪念”,其下为红宝石小坠角。
【珍馐之器】
一食一饮浸透鼎盛奢华
“美食不如美器”。宫廷膳食做工精美,寓意吉祥的膳食器皿不仅使美食美味锦上增辉,更具有区分等级地位、实践礼仪规制、彰显皇家气派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年节庆典、君臣宴饮、祭祀典礼这样的场合,一食一饮都浸透着鼎盛奢华,一杯一盏都蕴含着威严隆重。沈阳故宫所珍藏的这部分皇家膳食器皿均为清宫旧藏,全部由清廷内务府造办处所制,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龙头纹银壶,也有康熙款斗彩花卉盘、乾隆款绿地粉彩番莲船式盘等来自江西景德镇官窑的精美瓷器。
展览现场的瓷器
乾隆款画珐琅缠枝花卉万寿无疆盘
此盘为铜胎珐琅工艺制成。盘内外面均为明黄色地,盘内沿为蓝、绿色折枝花叶图案;花叶之间有四个蓝色开光,圈内各有蓝色篆书“万、寿、无、疆”四字;盘中央为蓝色团寿纹,周围饰以缠枝花卉图案;盘外沿纹饰图案与内沿相同,另于底足上部以蓝、绿、粉色绘一圈花卉纹;盘底中央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盘中,彩色花瓣和枝叶的晕染将当时的画珐琅工艺表现得尽善尽美,为清宫传世画珐琅器中的精品。李理介绍,清宫内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用的器皿从颜色到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其中“黄地绿龙器”为贵妃、妃所用,贵妃使用的数量较妃略多。
灰绿鲨鱼皮鞘骨箸解食刀
此套刀具由铁、骨、鲨鱼皮、木、铜等材质制成,共分为刀、箸、签、刀鞘四部分。刀为铁质,刀鞘及刀柄为木质,外包灰绿色鲨鱼皮,箸、签均为骨质。解食刀是满、蒙等游牧民族生活中常用的食用刀具,便于随身佩带,在野外狩猎过程中不仅可以防身,还方便人们在捕获猎物后切割食物并进食。入关后,解食刀的作用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从实用工具向礼制标识发生改变,制作工艺也日趋精细华丽。清朝满族贵族多将其佩戴于腰间,以表示对祖宗“尚武”精神的传承。
银镀金寿字火碗
此套火碗由盖、碗、底架和火托四部分组成。碗盖顶部饰以镀金宝珠,盖身和碗身均满饰金色寿字;碗底为三足如意形支架,架底部中央为放置酒精的托盘,点燃后可为火碗保温。这件火碗做工精致、寓意吉祥,或专为宫廷寿宴所制,是清宫典型的膳食器皿之一。
象牙雕酒令筹盒
宴饮少不了喝酒,酒令筹该上场了。酒令筹历代传承,满族贵族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呈现出酒宴文学化,娱乐艺术化,酒令筹高贵化的特色,在《红楼梦》中曾有过多次生动描写。这套象牙雕酒令筹盒,含酒令盒和令筹三十根,均为象牙制成。每根筹令上刻有不同要求、不同含义的酒令文字,如“梅花枝上月初明”、 “二月桃花映水红”、“举杯邀月作三人”、 “并蒂芙蓉车自双”等诗句,凡诗句令筹下有青红点,及“未婚二杯”、 “远至二杯”、又如“惧内二杯”“多言一杯”“交头接耳一杯”“有妾三杯”“年长一杯”等罚酒令,皆为罚酒妙法。
掐丝珐琅蟠龙透雕宝相花兽耳方冰箱
古人的智慧总是让人惊叹。此为乾隆时期宫内贮藏食品的冰箱,由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而成。冰箱表面为淡蓝色地,满饰回纹,边缘部分为深蓝色、红色夔龙纹;冰箱四边雕鎏金镂空宝相花缠枝纹和回纹,两侧另铸有鎏金狮首衔环形状提手;冰箱上部为木雕方形盖,盖中央镂空透雕云龙纹及正龙,图案繁缛无比,颜色明艳华丽。
【闲情雅趣】
深宫禁苑里的丰富生活
虽然身处深宫禁苑,帝王后妃们平日里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他们或熏香品茗、博弈打牌,或笔墨丹青、穿针引线,或施朱傅粉、对镜梳妆。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皇室生活起居用品更是极尽奢华、美轮美奂。这些器物均材质上乘,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形神兼备,显示了宫廷帝后生活情趣的闲适优雅和华美精致。
琴棋书画文具盒(画形)
此为“琴棋书画”文具盒的画形文具盒,为红木雕刻,由三个摞在一起的手卷组成,可打开盛物,折叠则为画卷装饰摆件。盒面浮雕锦纹的菱花纹,画卷两侧雕刻手卷样式,镶嵌以白玉质轴头,题签则为骨质,其上浅刻“倪高士林亭秋影图”“曹云西松荫高士图”等文字,并制以画别子、系带等装饰,十分精巧逼真。
左一为黑漆描金百寿字羊毫提斗笔
此笔制于清中期,由竹、漆、羊毫制成,笔身通体施以墨漆地,其上描金写有各体寿字,杆端绘描金回纹及花卉图案,杆与羊毫连接处加以描金金属圈。此笔做工精细,纹饰华美,为清中期宫廷文房用具当中的精品。
紫檀雕花文具箱
此文具箱为紫檀木雕刻制成,箱顶内敛,形成梯形出檐结构,斜面浮雕为多种几何图案;双门及左右两侧箱板,浮雕拐子纹和如意头图案;箱体下部四周配有牙板,亦雕拐子纹、如意头纹。此文具箱顶盖亦可开启,方便实用。
乾隆款黑漆七弦琴
乾隆善音律。这件七弦琴造于乾隆年间,通身髹黑漆,琴面为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额部“乾隆八年制”描金楷款,琴轸(zhěn)雁足为红木,琴轸上系黄丝穗,七弦十三徽,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粉玻璃葡萄花双环耳粉盒
比起文房用品,后妃们用来梳妆打扮的用品更为精致。内廷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设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的制造。乾隆时期,宫廷玻璃制造水平达到了顶峰。这件粉玻璃葡萄花双环耳粉盒,在武汉巡展时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网红”。
画珐琅把镜
此为乾隆时期后妃梳妆时使用的把镜。把镜正面边框饰透明珐琅缠枝花卉;背面为绿地,饰以红色花卉图案。镜托为红、绿色染牙装饰,上部雕绿色蝙蝠、寿字,下部雕红色瓜棱,象征福寿连绵。镜柄由透明珐琅制成,内錾以鱼鳞纹,外为描金花卉。镜柄底部嵌铜镀金箍,并系有带珊瑚珠的黄丝穗。
如意形制香薰
在这个板块中,共有三件如意器物,包括珐琅如意,如意香薰及一件黄杨木雕佛首如意。如意,又名握君、执友或谈柄。寓意着吉祥如意,万事顺遂。如意最初是用来搔痒,到了清代更是为清宫帝王所喜爱,成为了皇宫殿宇中随处可见的珍玩摆件。据说,每逢过年过节,大臣们会向皇帝进献各种如意,而皇帝也会以如意回赠。
【匠心宫室】
龙兴之地的皇家气象
沈阳,旧称“盛京”,是清王朝崛起的肇基之地。作为有清一代的龙兴之地,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在这里营建了盛京皇宫,清朝迁都北京后,将盛京作为陪都,盛京皇宫因此成为“陪都宫殿”,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四位皇帝东巡祭祖时,这里是固定的驻跸场所。这座皇家宫阙也承载着历代帝王恭贮圣物、以敬法祖的虔诚告慰,乾隆时期的兴修建设和盛世尊藏又使这里的宫苑规模和收藏规格得以大幅提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华气派。在这个板块中,主要展示沈阳故宫里细微的摆件饰品,既显示君主的权威气概、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在细节之处体现出别致独到的审美意趣和万福万寿的精神追求。
掐丝珐琅象驮宝瓶
此为乾隆时期清宫陈设品,通常放置于大殿两侧堂陛之上,用以焚香和美化殿堂,寓意“平安吉祥”。此象俯首而立,长鼻微卷,神态生动;象牙、象耳均鎏金,象身以掐丝珐琅制横纹;象背驮八角葫芦式宝瓶,瓶壁四面嵌“大”“吉”文字;瓶口有鎏金如意头铜条二枝,悬系“磬”和“鱼”,寓意“吉庆有余”。
明黄江绸彩绣云蝠纹座具
座具是皇家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由靠背、坐褥和迎手三部分组成一套,根据宝座的尺寸制作而成,内填棉花或灯心草,置于座榻之上,既舒适实用又美观华贵。此次展出的这套座具,由明黄江绸缝制而成,绣勾莲万字纹地,其饰番莲、牡丹、蝙蝠等吉祥纹饰,象征着皇家的富贵与福瑞。
铜镀金洋楼钟
此钟为18世纪英国制造,钟为上下两层西洋塔式建筑造型,钟内部主体为木壳制造,表面包镶镂花镀金铜材,装饰以各种花卉和几何图案;正面表盘上部制有短桥、拱门,桥上有身着西式服装的人物及动物,整点之时,二者前后相逢而过,钟左右两侧所制西式人物同时联动,形成多组动态画面,与音乐配合构成完美的景观。该钟内置四套音乐,可通过调整钟面小针以改变乐曲曲目。
掐丝珐琅五供
李理重点介绍了两套器具,均与佛教有关。五供是古代传统的祭祀用器,置放于佛前,一般由香炉一只、花觚一对、烛台一对组成,用于烧香、供花和燃灯之用。瓷质五供的出现历史较为久远,但成套烧制瓷质五供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五供的形制各朝代变化不大,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大小均有。清代以乾隆时期烧制的瓷质五供器最盛。乾隆时期的五供釉色以青花、粉彩、红彩、胭脂彩等装饰为主,纹饰常绘画云龙和缠枝莲花托八宝图案。
嘉庆款粉彩八宝
清代乾隆、嘉庆时均有成套八宝烧制,但传世品多有传失,成套少见。此次展出的这套八宝,保存完整,十分珍贵。
展览现场分布图 来源于长沙博物馆公众号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1月24日,对外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展览期间,长沙博物馆将推出系列讲座,对展览进行全面、深度的阐释。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