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年2月28日,“灵媒艺术-王非水墨艺术研究展”在798艺术区太和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策展人夏可君,学术主持张晓凌。展览开幕前举办了“灵媒艺术-王非水墨艺术研究展”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殷双喜教授,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批评家、策展人张晓凌,批评家杨光,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贾廷峰,锦都艺术中心负责人荣剑参与了讨论。此次展览是艺术家王非时隔十年后在太和艺术空间举办的第二次展览。
开幕式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左起:学术主持张晓凌、艺术家王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贾廷峰致辞
研讨会现场
《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殷双喜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策展人夏可君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研讨会上发言
锦都艺术中心负责人荣剑在研讨会上发言
嘉宾杨光在研讨会上发言
艺术家王非
十年,弹指一挥,画廊和艺术家在时间的磨砺中成长和蜕变。在提出“灵媒艺术”这个概念的背后,王非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全新的水墨表达方式,作品中着重描述了与数字化世界对峙的个体灵魂维度:灵媒性、诡秘性、魔幻性;最终使物质和形态再次获得“灵性”,并把个体生命体验与古老文明联结,从中获得一种“灵魂出窍”的当下艺术状态。
左起:策展人夏可君、学术主持张晓凌、艺术家王非
艺术家王非(左)与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贾廷峰致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厅现场简约空灵,画面上大量的黑白灰在经过裁剪、构图后,在空间内形成单纯立体的视觉冲击。王非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始至终影响着他的创作方向,并活用传统的优势,把看似完全不想干的形态自由结合,保留了一种不稳定性,形态的倾斜,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边界。而这正是一种对于世界真实形态的表达,展厅里的作品相互对话,是灵魂与灵魂间的抵抗与权衡,是废墟之上的重建、浴火之后的重生,是向死而生后的绝决。王非的灵媒艺术是大灵魂的艺术,它给予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以启发并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部分展览作品
负相 | 113x188cm |2019
不死/Immortal | 107x184cm |2020
在展厅尽头的这幅名叫“不死”的作品,由不同有机物如枯草、如人像,构成一个繁密紧凑的献祭仪式,最终呈现出代表无机物的十字。王非将自己的内在能量转换成当代水墨,暗潮汹涌般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宏图。正如策展人在前言中阐释:“通过规避现代主义乌托邦式的精神狂想,给混杂现代性注入自然的灵魂性,使数字技术下失散的幽灵得以招魂,让无家可归的现代人重新被安置在纸墨的幽冥处,使纸墨具有了生命的灵体性、魂魄感和道场效应。”
王非的新水墨艺术从未止步于水墨,而是在反复的实验和尝试中,化腐朽为神奇,唤醒艺术的全新可能性。
异域/ Alien Realm | 104x120cm | 2019
纸老虎/ The Paper Tiger | 113x88cm | 2020
策展人夏可君语:
中国水墨,由于她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面对整个西方早发现代性的多重压力与艺术创造性转化的内在诉求,这既给中国当代艺术家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更为激发出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经过了当代水墨艺术的几个阶段:新文人画、实验水墨、极多主义与新水墨之后,尤其经过2020年疫情创痛洗礼之后,中国当代水墨需要有她自己面对灵魂的大艺术,需要有卓越的艺术家给出自己划时代的代表作。
艺术家王非,以其独有的重续“灵媒艺术”、重写“混杂现代性”、重启“魂魄的道场”的现代性普遍化的价值诉求与中国艺术创造性原理,把当代水墨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全新的历史阶段。
王非的作品,一方面彻底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贫血症状与虚无感;另一方面,通过规避现代主义乌托邦式的精神狂想,给混杂现代性注入自然的灵魂性,使数字技术下失散的幽灵得以招魂,让无家可归的现代人重新被安置在纸墨的幽冥处,使纸墨具有了生命的灵体性、魂魄感和道场效应。
王非的灵媒艺术乃是大灵魂的艺术,势必给予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以启发并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16日。
来源:雅昌发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