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黄山雄风》/宋涤

比如,同样是描绘黄山风景,有的人照摹黄山,这只能是表现黄山的“象”。有的人不仅观察到了黄山的外形,并且领悟到了黄山的气质和生命。黄山就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飞扬的神情,有雄浑的动势。每一座山有头、有面、有四肢,有脉络。每棵树也像人一样,枝干传情叶传声。

云和水的流动,也像人的感情一样,或汹涌澎湃,或静水微波,或飞流直下,或清泉细流,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把云水的种种自然属性来作为人和生活的象征。这就是艺术上的“物我两化”。当一个人因忘己而随物而化时,物化之物,亦即是存在的一切。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九华山》/宋涤

人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讲的是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然飞来飞去,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忽然一梦醒来,原来自己是庄周不是蝴蝶呀!这一下可把他弄糊涂了。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然而,庄周和蝴蝶毕竟是不同的,这就叫“物我两化”。把自己与对象融合为一个,得到因物化而来的全盘美化、艺术化的历程,这就是物我合一的历程。如果把这种境界表现在绘画上,我们所描画的对象,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达到微妙的境地,这就是以意成象了。

“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情化而显现出来。“意象”是中国美学史发展的成果。到了唐朝,“意象”这一名词,已经被美学家、画家比较普遍地使用了。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松瀑图》/宋涤

关于“意境”。“境生于象外”。“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追求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神求形,以形写神。意象的焦点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无穷意境。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江山秀美图》/陈忠洲

“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既包含有“意象”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又包含自己特殊的方面。“意境”的内涵比“意象”更丰富。在绘画上,要把客观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汲取过来,经过集中、筛选、加工、改造,融进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再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用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来,就成为“意境”。画家要具有审美的心胸,必须超越世俗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保持内心的虚静态。在虚静之心中才会“胸有丘壑”。苏东坡说“虚,故纳万景”,这样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才能表现出客观真实的“境”。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山水有清音》/陈忠洲

当然只有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更深远的意境。绘画创作在这方面成功运用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八大的山水画在立意、为象上的突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他以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的笔墨,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他以山水寄情,通过融入情感的景色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绪,画面产生了苍凉凄楚、感慨万千的深远意境。

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强调表现,不能普普通通。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夸张,舍弃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避免了面面俱到,应有尽有,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使绘画比自然更美。只有竭力描写最主要的东西,才能赋予对象鲜明的个性,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为了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山可以更高,树可以更小,水面可以更宽,船可以更远,境界也就更高。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中国传统书画要求“计白当黑”,因为黑处并不能曲尽其妙,绘画创作在注重黑色的同时,还应当懂得空白的价值及其运用。用空白来突出主题,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计白当黑”“黑白互依”,便是虚实结合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说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

如传为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表现了浩渺的大江中的一叶扁舟,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垂钓者的悠闲,他大胆的剪裁取舍,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了空濛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诗一样的境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空白能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远悠长的感受。石涛的作品《风雨夜归图》上明明没有画“雨”,却能让人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感到雨势,收到无中生有的效果。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