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一》,宣纸、彩墨拼贴,62×47厘米,2019年(©梁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黎明之二》,宣纸、彩墨拼贴,62×47厘米,2019年(©梁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黎明之二》、《黎明之一》,“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展览现场,坪山文化聚落展览馆,2020年
参展作品简述
▼
梁铨是为数不多的以当代精神承续了中国绘画中“天人合一”观念的艺术家,其作品经常以“实”写“虚”,以“满”显“空”。在这两件作品中,方圆为画面的主要元素,采用墨色与宣纸拼贴的手法,这是梁铨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将传统绘画融入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去的一贯手法。梁铨的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引来观者的驻足停留,想用更多的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内涵与韵味。
艺术家
▼
1948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
1964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81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版画
1984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执教
1995任深圳画院专职画师
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2019-2020年展览推荐
▼
“益”:梁绍基、梁铨双个展,华侨城盒子美术馆,顺德
本次展览由许晟策划,展示梁绍基、梁铨两位艺术家在不同的媒介与风格中惺惺相惜,遥相呼应的状态,以及超越形式与观念的生命与精神层面的碰撞。他们二人不仅是同乡,校友,也都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从始至今的发展,并用各自孤独的探索和独树一帜的作品,坚守着置身潮流之外的文人精神。这次聚首,不仅包含了他们各自的近作,也有共同完成的实验,是一次展览,更像是一次跋山涉水后的相会。
“益”在上海:梁绍基、梁铨双个展,Mao Space,上海
今年8月,梁绍基和梁铨两位先生在盒子美术馆合作了展览“益”。这次,鉴于他们与上海的渊源,Mao Space 将以更小的规模和更精致的方式,让本次展览与上海的观众见面。展览不仅包含了前一次展览的部分作品,也会呈现全新的创作。
许晟、梁铨:《与梁铨先生对话》
https://mp.weixin.qq.com/s/ZxhLT4kfKcXtaGpy4S3pig
梁铨,《我的丝》,宣纸,玻璃瓶,尺寸可变,2019(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端倪、梁绍基、梁铨:《梁绍基&梁铨|一个沉雷刺宫,一个咖啡伴茶》
https://mp.weixin.qq.com/s/TJyUaFla8mVDysf37FI5hw

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的梁铨(图片来自网络)
段诗雨:《事物只是在那里而已》
https://mp.weixin.qq.com/s/SotD-4qQSmYomiMnqlu8NQ

《六柿图》由南宋画家牧溪所绘,六个柿子自然摆放,笔墨、虚实、阴阳、粗细各不同,经过漫长的时间,通过这件作品我们看到了“随处皆真”的禅宗境界。我们忍不住的想,牧溪在画这些柿子的时候在想什么?他经历了什么?牧溪的“柿子”和梁铨的“柿子”在某种程度上,被寄托的“真实性”是一致的:感情的真实。正如梁铨老师自己描述的这种感情:我在如地毯般的草坪中,选了一株草,我盯着它看了半分钟,然后将视线移开,仅仅一会,我已经无法从这一片绿色中再次将它辨认出来——世界是细致而真实的,看起来所有事物都微不足道。Siyu Li:《以冷抽象线条重释的〈六柿图〉,梁铨画面中的“真实”禅意》
展览经历 | 代表作品 | 收录画册 | 相关文章
“益”在上海:梁绍基、梁铨双个展,Mao Space,上海,中国“益”:梁绍基、梁铨双个展,华侨城盒子美术馆,顺德,中国坐看云起:梁铨创作风格与流变,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梁铨个人项目,“亚洲视野”单元,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中国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传统,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致敬传统:当代艺术纸作品巡回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二线插花:深圳当代艺术2019,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墨与物: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山川悠远:“山水”艺术的当代衍变创作与文献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中国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深圳木星美术馆,深圳,中国知微见著:东亚艺术家眼中的小世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岭南意象:中国广东当代水墨八人展,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巴黎,法国味无味——冲淡之品于当代水墨的七种可能,上海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上海,中国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新水墨板块,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回归本体:广东新时期抽象型艺术溯源,岭南美术馆,广州,中国对流-中巴当代艺术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寻脉造山——宝龙美术馆开馆展,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灵晕与气韵: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开馆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车马之行:蜂巢2016年终特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深云路拾玖号之“向心的斥力——深圳国际当代艺术家邀请展”,雅昌艺术中心,深圳,中国抽象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巡展,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5-2016,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第三回):运行中的“非形象”,正观美术馆,北京,中国皮道坚+颜勇: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广州,中国上海现当代绘画雕塑陈列:《吴语•方言》,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笔墨终结之后:中国式风景,苏州寒山美术馆,苏州,中国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潜行者,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心•景 二”艺术家联展,3812当代艺术空间,香港,中国中西对话:殊象 - Enrique Brinkmann&梁铨,桥舍画廊,北京,中国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绘事后素:梁铨+金石,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纸质中的语境,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书纸艺术中心,芝加哥,美国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合美术馆,武汉,中国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及观念生成,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CAFAM泛主题展:超有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和实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终结水墨画:从水墨画到水墨,大象艺术空间,台湾,中国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la caixa form美术馆,帕尔马/巴塞罗那/马德里,西班牙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墨非墨,德雷克塞尔大学,费城,美国;波兰华沙王宫博物馆,华沙,波兰自说自画:王公懿、宋永红、梁铨,空谷艺术中心,杭州,中国“中国抽象”梁铨、王川、严善錞三人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中国实验水墨回顾展1985——2000,深圳画院,深圳,中国形而上2003:上海抽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零点:材料艺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苔阶有苔斑者为佳》,宣纸彩墨拼贴,123厘米*162厘米,2020年《幽致(竹子)》,宣纸彩墨拼贴,162厘米*123厘米,2020年《紫藤花下》,宣纸彩墨拼贴,163厘米*245厘米,2020年《有茶的日子》,色、墨、宣纸拼贴,45.5厘米*41.7厘米,2010年-2019年《茶和一点点咖啡之一》,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9年《茶和一点点咖啡之二》,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9年《蚕房-向梁绍基致敬》双联画1,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9年《蚕房-向梁绍基致敬》双联画2,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9年《蚕系列》,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9年《六柿图》,色、墨、宣纸拼贴,160厘米*122厘米,2019年《桃源村》,色、墨、宣纸拼贴,160厘米*122厘米,2017年-2019年《自在边缘》,色、墨、宣纸拼贴,120厘米*90厘米,2018年《十里琅珰》,色、墨、宣纸拼贴,39厘米*53厘米,2018年《孤独星球之二》,色、墨、宣纸拼贴,46厘米*16厘米,2018年《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色、墨、宣纸拼贴,60.5厘米*45厘米,2018年《1950年2月之二》,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8年《1950年2月之一》,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8年《马勒手稿》,色、墨、宣纸拼贴,尺寸不明,2018年《倦勤斋的紫藤花之三》,色、墨、宣纸拼贴,160.5厘米*122厘米,2017年《天下》,茶、色、墨、宣纸拼贴,159.5厘米*121.4厘米,2015年-2016年《流星雨》,色、墨、宣纸拼贴,160厘米*122厘米,2015年-2016年《雪国》,色、墨、宣纸拼贴与布面,160厘米*122厘米,2016年《荷花池I》,色、墨、宣纸拼贴与布面,122*160厘米,2016年《荷花池 II》,色、墨、宣纸拼贴与布面,122*160厘米,2016年《茶海1-1》,茶、色、墨、宣纸,180厘米*97厘米,2015年《茶海1-2》,茶、色、墨、宣纸,180厘米*97厘米,2015年《茶海2-1》,茶、色、墨、宣纸,180厘米*97厘米,2015年《茶海2-2》,茶、色、墨、宣纸,180厘米*97厘米,2015年《玉兔图》,色、墨、宣纸拼贴,90厘米*60厘米,2015年《潇湘八景》,色、墨、宣纸拼贴,90厘米*60厘米,2013年-2015年《无题》,色、墨、宣纸拼贴,120厘米*90厘米,2015年《桃花源记之一》,色、墨、宣纸拼贴,50厘米*40厘米,2014年《桃花源记之二》,色、墨、宣纸拼贴,50厘米*41厘米,2014年《桃花源记之三》,色、墨、宣纸拼贴,50厘米*42厘米,2014年《桃花源记之四》,色、墨、宣纸拼贴,50厘米*43厘米,2014年《桃花源记之五》,色、墨、宣纸拼贴,50厘米*44厘米,2014年《无题》,色、墨、宣纸拼贴,90厘米*60厘米,2014年《No.3(系列:清溪鱼隐图》,绘画、色、墨宣纸拼贴,140厘米*200厘米,2014年《No.3(系列:冷泉)》,绘画、茶、色、墨宣纸拼贴,140厘米*200厘米,2013年《茶日记》,茶、色、墨、宣纸拼贴,100厘米*80厘米,2013年《冷泉之三》,茶、色、墨、宣纸拼贴,122厘米*92厘米,2013年《黑的力》,色、墨宣纸拼贴,120厘米*90厘米,2013年《无题》,色、墨、宣纸拼贴,120厘米*90厘米,2011年-2012年《静海(系列:静海双联画)》,绘画、水墨、色、宣纸拼贴于亚麻布,125厘米*95厘米,2010年《无题》,色、墨、宣纸拼贴,120厘米*90厘米,2006年-2007年《迹》,茶、色、墨、丙烯、宣纸拼贴,60厘米*90厘米,2007年《无题》,茶、色、墨、丙烯、宣纸拼贴,90厘米*120厘米,2007年《无题》,色、墨、宣纸拼贴,120厘米*90厘米,2004年《无题》,茶、色、墨、宣纸拼贴,120厘米*90厘米,2002年《出水芙蓉》,色、墨宣纸拼贴,86厘米*107厘米,1992年《城中人》,色、墨、宣纸拼贴,59厘米*49厘米,1994年《城门》,色、墨、宣纸拼贴,48厘米*67厘米,1989年《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中华书局出版,2017年《灵晕与气韵:当代艺术的十二个东方样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17《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潜行者》,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16年《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作品选》,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15年《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2013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14年《原乡 当代艺术展》,贾平凹文化艺术展,2014年《2014年 抽象艺术第七回展》,佩斯北京,2014年《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13年《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古桥出版社,2013年《幻象 - 中国当代水墨大展 I》,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心手相应 - 中国抽象艺术第六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2013年《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平面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中国实验水墨 1993 - 2003》,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梁铨:心智之河——从去中心化的后现代主义到东方绘画诗学的归途》,夏季风《杭春晓对话梁铨:媒介传达细腻的感知和体验》,杭春晓、梁铨《梁铨推介词“梁铨的绘画:虚淡的余味与茶色的暗香”》,夏可君《自始至终,我所经历的“实验水墨”——这场称不上运动的运动(上)》,张羽《2016年预测之策展人:策展人的“新三代”格局》,陈耀杰《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何桂彦《劳森伯格与中国文化如何相互影响、渗透》,潘慧敏(编)《16位“老抽”演绎中国抽象三十年——“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熊晓翊《艺术创作要与市场保持距离——专访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徐磊《“过于喧嚣的孤独”当代艺术潜行者的狂欢》,雅昌艺术网专稿《“水墨的解构与解放”群展:解构形式语言,解放水墨创作边界》,雅昌艺术网专稿《“抽象以来”: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抽象艺术”》,雅昌艺术网专稿《集结号吹起,15位浙美艺术家齐聚鼎元艺术中心》,Aleph、芒果儿《既有“桃花源”还有“春江花月夜”:看古诗词在当代艺术中如何转换》,江静《“声东击西”观察东亚四地在当代的再造契机》,裴刚《除了获奖揭晓,我们还有一句评语,带你转遍画廊周北京》,王家北《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夏季风《梁铨:与中国古代美学相通的新“潇湘八景”》,肖冰《水墨之变:改革开放40年来水墨问题概述》,陈孝信《用画面的精神感染大众——对话梁铨》,《艺术虫》、梁铨《梁铨最新个展深圳启幕全面呈现四十年风格与流变》,梁侨《“坐看云起”四十年:梁铨做了一道“返璞归真”的减法》,梁侨、梁铨《西岸艺博会VIP首日高成交五周年开启“双馆”新模式》,罗书银《抽象作为一个问题——从“回归本体:广东三十年抽象型艺术回溯”展说起》,杨小彦《打冷:珠三角40位艺术工作者的年度计划》,黄紫枫《梁铨:深圳文化最大的可能性在“边缘的力量”》,张宇星、梁铨《以冷抽象线条重释的〈六柿图〉,梁铨画面中的“真实”禅意》,Siyu Li《梁铨怎么问张宇星,张宇星又怎么问梁铨?》梁铨、张宇星《深圳速度之下,大湾区当代艺术气候宜人吗?》,吕晓晨《张宇星:我很担心我们这一代人会被整体遗忘》,梁铨、张宇星《除了拍卖行,当代水墨还有这些绕不开的靠谱画廊》,吕晓晨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来源: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作者: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