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陈泰铭:活出艺术人生

2020-11-18 15:16

XkPHNjlQ5JLS3D4EhK7ebgmR9fK4PJnsjLPG9m6R.jpg

畢加索曾說「藝術能為我們的靈魂洗滌日常生活中的塵埃」,著名藝術收藏家陳泰銘徹底實行這個信念,以藝術環抱生活四周,思考藝術、空間和生活之間的微妙關係。陳泰銘剛剛於5月28日出席了佳士得香港2016年春季拍賣的藝術研討會《漫談當代藝術》,為主講嘉賓。較早前我們更與他進行專訪,地點為其香港寓所,讓我們親身感受藝術和生活互動所帶來的震撼。

走進陳泰銘的香港寓所猶如置身美術館,眼前是格哈德‧李希特的抽象繪畫,走到客廳時目光不禁被馬克‧坦西的《聖維克多山》所牽引,書桌上還有林林總總的文化和旅遊書籍,書本上的翻閱痕跡說明它們不是家居裝飾。生活中的平衡點陳泰銘是國巨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兼董事長,為全球被動元件領導供應商。他指這個行業步伐急速,工作時要份外集中精神,為生活找平衡因而變得重要。「藝術、音樂和家庭是平衡生活的重要元素。購藏藝術品時我會以感覺優先,繼而考慮它能否融入生活空間,在乎兩者的互動而不是投資價值。」每隔數年,陳泰銘會為台灣、日本和香港的寓所更換藝術品,為家居注入新景象。「透過經驗我已學懂處理運送大型和易碎作品所遇到的技術性問題,唯一總是覺得欠缺放置更多藝術品的空間,我相信基於這個原因有些收藏家選擇成立私人美術館。」

XASxf2KVMpx0AvH0DQJv2AzFeN19El7s9uIAXEYM.jpg

陳泰銘的台北陽明山寓所。

ZvGPQBaudvt1qU22FqXkEkRXWihncYioeAcYkokU.jpg

陳泰銘把安東尼‧葛梅雷和普隆薩的雕塑放在台北寓所的花園。

陳泰銘早期曾收藏瓷器及中國書畫手卷等,它們雖各有美態,但與居住環境融合卻有點難度。「你可以選擇如傳統藏家把藏品『收起藏起』或以博物館展品形式陳列出來,這沒有對與錯,只是這種生活對我來說不太自然。」陳泰銘認為收藏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想把藝術與生活分割開。「無論是安德列亞斯‧古爾斯基的攝影、格哈德‧李希特的繪畫甚至裝置在花園裡的安東尼‧葛梅雷和普隆薩的雕塑,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藝術藏品反映他的生活方式。「我注重藝術品的顏色、線條和比例,以及它們隨著環境光線和空間所產生的互動效果。至於它是繪畫或雕塑、具像抑或表現風格都並不重要。」陳泰銘隨心挑選,但其收藏脈絡也很清晰,收藏以當代藝術家如法蘭西斯‧培根 、格哈德‧李希特、 馬克‧坦西、 馬克‧羅斯科、安德列亞斯‧古爾斯基、湯瑪斯‧斯特魯特及彼得‧多依格的重要作品為主。對藝術的熱誠更促使他成立國巨基金會,透過各類型贊助活動如成立「國巨科技藝術創作獎」,為大中華區的新晉藝術家締造國際性交流機會。從池塘游到大海洋陳泰銘回想初次接觸藝術是二十歲時與兄長參觀台北畫廊,讓他大開眼界。「傳統教育著重『德智體群』理念,很少機會接觸到藝術,但我卻對色彩、線條、形態和比例擁有敏銳觸覺,讀書時最喜歡繪圖科,或許母親是時裝設計師也影響了我的審美觀。」他在大學二年級當上兼職電腦程式員,將一年半的薪資儲蓄投放在香港藝術家張義的木雕塑,現時藏品仍然放在辦公室內。1980、90年代,陳泰銘開始收藏台灣藝術家的作品,然後是中國繪畫。佳士得於2004年舉行了「重要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國巨基金會藏品專拍」,拍品包括陳泰銘中國繪畫珍藏中的常玉、林風眠、趙無極、吳大羽等大師佳作,首次有系統地梳理中國現代藝術作品,對中國藝術品愛好者來說是一個重要轉戾點。後來因工作關係陳泰銘經常到外地並參觀當地美術館,接觸到西方藝術,他形容從收藏台灣本土、中國到西方藝術品,過程猶如「從池塘游到湖泊再去到大海洋,從此跳不出來。」而陳泰銘認為最大樂趣莫過於發掘具潛質的新晉藝術家。「彼得‧多依格在2006年還是市場新秀,我想競投他的《Iron Hill》作品但可惜失敗,那次成交價為120萬美元。自此我愛上他的獨特風格。九個月後,拍賣行聯絡我,說查爾斯‧薩奇想以1,100萬美元出售六幅多依格作品,我最後與拍賣行聯購這批作品,我保留了《Canoe-Lake》而出售了《White Canoe》,後者更在2007年以1,200萬美元刷新了多依格作品的拍賣價紀錄。去年5月,我在佳士得以2,700萬美元拍入他的另一作品《Swamped》,彼得‧多依格現時仍是我最喜愛的藝術家之一。」

Z1JRLN0U9CWbnY4oaHJk7Wy4nvBRjLGrN3MbCCkp.jpg

陳泰銘把彼得‧多依格的《Canoe-Lake》放在東京家中。

藝術新生態那次經歷是對陳泰銘的藝術眼光和視野的一種肯定。「當我在畫廊、藝術展或拍賣圖錄看到有興趣的作品會先做些筆記或在旁邊作記號,一星期後我會重新翻閱圖錄,確保自己對作品的興趣並非出自一時衝動。然後我會搜集有關資料如該藝術家的作品比較、藝術品狀況報告及市場價格調查等等。至於藝術家來自哪個地方卻不是我的考慮因素。」陳泰銘認為現時藝術生態有別於昔日。「在佩姬‧古根漢年代,藏家主宰了藝術家的創作風格甚至前途,現今藝術界卻有星級策展人、無數的藝術展,網上媒體普及加上藝術商足跡遍佈全球,都為藝術世界帶來巨大影響。藝術變成投資、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象徵。但長遠來說,藏家還是應該按照個人喜好和熱忱來建立收藏。 」去年國巨基金會在日本四間主要國立美術館舉行藝術收藏展,也正好說明現時藏家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我和日本政府洽談了三年,最後被他們的策展原因所打動。他們希望透過展覽重燃年輕人對藝術的興趣,主辦單位安排了六位攝影師去到我位於東京、台北及香港的寓所進行拍攝,相片放在展品旁邊作對照,帶出藝術和生活互動的概念。藝術展在當地帶來極大回響,打破在日本展覽以女性觀眾居多的慣例,成功吸引男性、年輕人、藝術及設計系學生等觀眾入場。」陳泰銘不但對亞洲藝術發展充滿期望,他對國際拍賣行近年的新策略也有高度評價。「近年國際拍賣行在一級市場和私人洽購範疇變得活躍。佳士得努力策劃主題性拍賣,不再單以藝術品的創作時期和種類出發。於今年5月8日在紐約舉行的《Bound to Fail》 以及2014年5月12日的《If I Live I’ll See You Tuesday》專拍正是最佳例子,為現代、戰後及當代藝術的大師和新晉藝術家締造多項拍賣紀錄。」

z8ZBLy0ssqCWBBLsDfQXQBskQqtoECJaytB66U6d.jpg

陳泰銘與馬克‧坦西的《聖維克多山》藏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