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
江苏宜兴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具风格魅力、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将变得粗俗不堪,无聊至极。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伴随的是无趣的人生和创造力的枯萎。
他之所以敢提出如此尖锐的批评之语,也是有绝对底气的。他的作品中西结合,自成一派,每每观之都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和丰富内涵,体会到他所说的“形式美”。
吴冠中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一生最爱画的也是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江南的春天。
他画水乡的春时而笔法简练,只靠点线面勾勒;时而墨色渲染,黑白处道尽江南柔情;时而层层叠叠,尽是黑瓦白墙的寻常人家却显得尤其静谧可爱。而画中的一抹抹红绿之色,让湿润的江南小城立刻萌发勃勃的生机。
故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尤其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吴冠中来说,故乡更是生命中的最重要的牵挂。
从无锡到杭州到重庆再到法国,他一路漂泊。自1950年起,又定居于北京。于是吴冠中先生只好把思乡之情融入到创作中,故乡民居的白墙黑瓦成了他作品中的常用主题。
家乡的模样,江南的风韵,尽在那小桥流水间,在那粉墙黛瓦、夹河而居的水巷;在那水迹斑斑的石驳岸,在那走起路来笃笃作响的石板街,在那桨声灯影里荡漾着的乌篷船,还有那从水阁中探出头来惊鸿一瞥的翠袖红颜……
一座石拱桥,一镜清澈的河水,一群欢快的大鹅,都代表着吴冠中的浓浓思乡情,那份牵挂给了心里别无仅有的宁静。
江南春早
《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有一句唱词:“春如线,剪不断,理还乱,李煜之情丝丝如线。吴冠中先生也有许多作品都以“春如线”为命题,用隽秀的笔墨描绘出春的清新之美。
或重或轻的线条极富韵律,像是飘扬的柳枝、刚抽出新芽的青松,也像是春日飘荡在空中的风筝线、像是江南的水、水上的桥,又像春雨一根根飘洒在天地间。在吴冠中先生的画里,各种繁多的线条,横的、竖的、弧形的、几何形的……构成江南世界的明亮和幽微。
而分散在线条间隙中的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墨点,却不可思议地使整个画面充满流动的韵律。
画中色彩虽少,但巧妙地使整个画面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淡绿的新柳铺满了整个画面,着墨不多但透出的是春天勃勃的生机。
“燕子来自我的故乡江南。我与燕子是乡亲,她们经常出现在我的画面中:双燕、群燕、燕群……”
小小的燕儿,有的斜上,有的俯冲,若隐若现、各具姿态。在屋檐,在房梁,穿行柳下,呢喃水边。眼前水田,远处村庄,燕子在空中不断来回,贴水飞过,俏生生立于枝梢,空气里弥漫着宁静而有生意的田园气息。
当燕子不飞的时候,又停息在高空的电线上。分布的节奏之美当吻合了某种旋律,构成了空中的五线谱,无声胜有声。
双燕
《双燕》中水墨清新,点与线,黑与白,河岸流水,老树新枝,淡淡的却深深的情藏于其中,如同远处几乎看不见的双燕,留连不去。
童年
作品《童年》则是一幅弥漫着蒙蒙水汽的油画,房屋、水、桥、人,以及屋顶翩翩的双燕,都被拥在漫开的春意里。吴冠中在为它所配的短文中说:……白墙黛瓦,拱桥曲水,小小的帆船,鹅群嘈嘈皆乡音……特别是燕子,婴儿时代见到的第一只飞鸟是燕子,因她筑巢在我们家里。
纪录片《四个春天》里,父亲望着房梁上的鸟巢高兴地告诉陆庆屹:“今年的燕子又来了哦。”母亲却说:“我喊你爸少高兴一点,等到燕子一走,他又难免灰心几天。”在这家人的眼中,燕子更像是在外的游子,对家有着天然的归属感。
其实,笔下的燕子又何尝不是吴冠中先生自己的写照,初春的燕子也代表了自己的乡愁。他的心和燕子一样,无论去了何方,见过怎样绚丽的风景,最想回到的还是生命最初开始的地方。
众所周知,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树木往往是整幅画作的点睛之笔,有些甚至成为了主体,可见其对树木的喜爱。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街前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消不得。
蛮柳眠风,妃棠醉日,春意方浓。
有人说,吴冠中先生的笔法最适合描绘春天,因为它本身就带着隽秀之美。这话确实不假,要展现江南春天的美,很难有比这更恰当的笔法。
虽然我们不太容易从文字概念上理解吴冠中先生终其一生主张的“形式美”为何物,但看到他的作品就能会心一笑,这也是这位绘画大家的独特魅力。
关注墨融艺术公众号了解更多
艺术品购买请访问:Moderose.cn 或添加微信:17705812739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