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在点与线间 开始对现代艺术的探寻求索

2018-08-13 22:16

  两道寿眉浓而上扬,年过八旬精神矍铄……这是2017年9月在上海浦东机场初见萧勤老师时对他的印象。“阿拉上海宁!”他用地道的上海话向我们问候。此次重回故里,萧勤老师带着他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旅居海外60余年的中国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探寻求索之路。

  萧勤,1935年出生于上海,父亲萧友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办人之一,虽说音乐与美术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其父亲在音乐中所秉持的纯粹人文主义自由思想,对萧勤以后的抽象绘画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绘画中也有着如音乐般跳动的音符、律动的节奏感,音乐中的节拍、旋律、和声与画面中以视觉的点、线、色呈现在观者面前。1949年萧勤赴台湾,师从李仲生先生学画。李仲生曾先后参加过上海“决澜社”、广州“中华独立美术研究所”,在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当时相对开放的环境下,是少有的能够继续秉持现代艺术初衷的“幸存者”、是“兴灭继绝”的布道者。李仲生先生所强调的“用脑去想、用心去感受、用眼观察,最后用手来表现”的创作观念,以自我感受、寻找自我特色和艺术语言性格的教学方式,点醒了萧勤的艺术直觉,激发了他不断自悟求索的艺术本性。迁居海外多地的异乡生活经历,各种多样前卫变化的西方文化冲击以及其自身注重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创作经验,塑造了萧勤敢于比较反省、思考探索、融合超越的艺术个性。

  萧勤作品

  直观的研色与体验

  色彩,是画家给予观者最直观的本性启示。以色感目,萧勤回家大展中诸多作品对色彩运用和把握是其带给观者的最深刻印象。创作于1956年的《京剧人物》系列作品是萧勤早期代表作之一,运用油性蜡笔将西方野兽派浓烈的马蒂斯色彩、简洁的米罗色块与中国传统京剧舞台人物特征化、符号化相结合,彰显色彩的色感平衡及融合。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先”,在60年代较早接触到西方新兴的丙烯类水性绘画材料后,萧勤敢于“大步迈进,破故创新”,把新兴材料的强烈色彩实验运用到艺术作品中,大块面的平涂与强烈的对比、巧妙平衡的色块,在从未被“学院裹足”的艺术直觉下成就了其“色彩之王”的美誉。

  

  萧勤作品

  在萧勤的抽象作品中,太阳可以是蓝色的,阳光可以是紫色的,能量中心可以是猩红的,而荧光色成为辐射能量,传递精神的最佳载体。色彩从淡泊渐入鲜艳,又从艳丽回归静冥。抽象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考虑形象构图与心灵之间建立起相对应的联系,在欣赏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上的共鸣。大胆恣意的平涂与撞色,萧勤用最强烈的色彩将内心世界直观地呈现给欣赏者,作品在具有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渲染着画家最为直接的创作理念。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彩虹心灵之桥。作品中的色彩不再是对象的简单表达,而是画家在深思探究后向我们传达的对艺术的思索与理念。

  理性的律动与跳跃

  1956年后,萧勤坐着四等船舱留学西方,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求学期间,对传统学院绘画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反感,在与当时欧洲非具象流派、前卫艺术的中青年艺术家之间的切身交流中,艺术的直觉再次触动了他,特别是在看到了部分西方非具象绘画中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促使他用“看”去研究,用“心”去感受当时欧洲的现代前卫艺术的同事,不断用“脑”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这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在现代绘画中挖掘传统中国艺术“宝藏”,成为后期创作中的重要思考。

  

  萧勤作品

  这一时期开始,传统金石、书法线条等中国传统文化如符号般大量成熟地出现在萧勤的创作中,成为其作品中鲜明的视觉符号象征。我们很难简单的用冷抽象、热抽象的概念去概括萧勤的抽象作品,比如60年代前的早期作品中,线条有着非常明显的情绪化感观尝试,而后作品中的线条又成为色块的边界回归至理性的观念表达。70年代中后期,《硬边》系列及《禅》系列中的线条运用又发生了转变。在他的作品中,线条近似楷隶的方直宽扁,用笔突进,波磔呈露,心物一如,又巧妙的结合运用丙烯水性材料的干湿笔触,像极了皴法般,表现着“草”“行”般诡奇疾速、恣意纵横,时而又以墨水(非水墨)的浸润晕染,回峰圆写,结体谨严、遒劲庄重。线条与色块两者交织,笔触与笔触间的边界交错、色块与色块的切割对比,成为另一种律动的线条。如果把画中的色彩比作是乐章的分隔,那跳跃、律动的线条就仿佛整件作品的“音调节奏”把握。求“变”一直是萧勤不同于大多数抽象创作艺术家的独特之处,如果简单从绘画特征上来看,一些作品甚至很容易让观者误解为是出自不同画家的作品,这种彻头彻尾的改头换面的创作特点再次证明了萧勤敢于不断打破自身抽象绘画符号,敢于不断自修自激的创作追求。

  精神的原点与静观

  也许异国他乡羁旅的生活,是其求“变”的原因之一,而求“变”也刺激着他对寻求中国文化养分的希冀和渴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认同与共鸣,使其艺术创作发展出有别于西方情感的固有模式。充满精神性的“点”成为贯穿萧勤绘画作品中是最具个人特征的视觉符号,是艺术家对禅、道、老庄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艺术传达,以及对浩瀚宇宙、生命的领悟,是寄予作品想要传达给观者的精神音符。1961年萧勤在米兰与卡尔代拉拉(A.Calderara)、日本雕塑家吾妻兼治郎及李元佳共同创办的《庞图》(Punto意大利文为“点”)的国际艺术运动,再次用宣言的形式,明确阐释了作品不仅是简单绘画符号表述,其背后更是画家精神性的传递。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内外包裹的同心圆与几何元素形成极简的构图。作品中的“点”以几何的具象表象的呈现,以精神的原点抽象的传达。相对静观的“圆点”象征着主体精神所在;菱形、箭状色块多色相互交错,是浩瀚的不断吸收和辐射着生命的艺术精神能量,给人以动态的错觉;而肆意泼洒的“点”意味着无数同样的精神由此得到激发。自由、轻快、无拘无束,看似漫不经心的一蹴而就,实则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结合的结果,是缜密思考后的流畅活泼。简练的圆点与留白的空间形成了内省的想象,表达着“静观抵制抽象感性泛滥,进而更深层面的精神性”,可谓“大象无形、大盈若虚、大巧若拙”,抑或禅意之道,酬我以静思之美。

  

  萧勤作品

  1999年,上海美术馆曾举办过台湾著名的现代艺术团体“东方画会”(成立于1956年)的联展,萧勤是其中的代表画家。2002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第二届上海双年展,萧勤再次应邀来到上海。此次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回家”萧勤作品大展,展出了将近200余件作品,包括早期作品至近年来的新作。当我们走进展览,用眼看、用心悟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作品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感悟与思想的碰撞。正是如此系统的展出,让我们对萧勤,对上世纪50-70年代那段“隐匿”的抽象绘画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萧勤的作品中色彩恣意张扬、艳丽至极,敢于使用大量平涂的色块与律动的放肆的线条,与对称空间的留白,“点”的圆形状符号,形成了充满不断思考和变化的抽象风格。作为极少数真正融入到当时西方前卫艺术运动的参与者,艺术思潮的始发起者,他在欧美的艺坛野兽狂喊,立体变形,达达猛烈,超现实憧憬,非具象交错的环境中,敢于破故求新,善于挖掘运用传统中的经典元素。在中国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新研究和展示这名独具民族本质、艺术特质的榜样,正是当下中国艺术发展所需要的。

  正如林风眠所说:“西方的音乐可以通过和声、配器和对位的科学方法,使得很原始的感情成为很伟大的表现思想感情的交响乐。在绘画方面,我细细想了很久,我认为可以通过色彩、线条的组织来表现复杂和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情感。”萧勤从布面纸本到丙烯水性材料的运用,以其自激自问自悟的多变抽象风格,用直观的色彩表达、理性的线条律动、结构空间的精神激荡,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抽象艺术先驱,用其艺术精神所谱写的现代抽象视觉交响曲。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