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上博首个文房供石展开幕: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

8

上海博物馆

已结束 2.5万+

2005年,当胡可敏在山东一家报纸上首次看到昆明石的报道时,她没有太在意。报上称,山东有一方汉武帝时的“昆明石”,有石照并有一套家谱佐证。胡可敏认为,虽然有家谱记载的供石,看上去不像仿造,但一方汉朝的石头流传至今的可能性很小。

eGZND0xVIqAutV5baAKudy84ZVF9w0RL7YVxxoqr.JPG

展览现场

2007年,胡可敏为解“青州石”,走访了山东淄博石友孙兆俊。巧合的是,孙兆俊便是这方“昆明石”当时的主人。在孙家,胡可敏见到了此石真貌,阅读了李氏家族的一套家谱。该宗谱一套五册,在第三册中记载该石有“宜男之像,自西汉以来流传至今,历宋、元、明、清四代名人皆有题跋”,并告诫子孙“各宜世代勿替”。

hNDeGHu2KWTFQN98fsxTVcqhZXQgNwXauzCaGK1J.jpg

昆明石

此石自宋开始即有名人记载、题咏,且传承有序,甚是难得。而这方石头得以保存下来,并非由于审美因素,而在其“宜男”功能。

胡可敏透露,购得此石后,一直想为此石寻找永久藏处。最终,她选定了上海博物馆,将连同这方“昆明石”在内的70余件文房供石捐赠给上博。4月29日至6月28日,这70余件捐赠文房供石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名为“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

F6LzqSVeEkK7jZINOZcmviWy3Pn16ybfrn3ITYOn.JPG

odyjjhUsoeMo5HDUGFRv6rjQzC3NBhSiwVyB8fSO.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的多种文房供石,包括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各种石种的美石,最为重要的当属上述的昆明石(又名宜男石)。此外,上海博物馆还遴选旧藏供石珍品及文人画石名迹一同展出。其中便有吴湖帆绘制的《宋坑小方壶石图轴》,及清代著名书法家高凤翰题铭的文房供石。这是上海博物馆自3月13日开放以来,首次举办特展,也是其首次举办文房供石展。

虽然公众对胡可敏并不熟悉,但在赏石界,她早已大名鼎鼎。其父胡兆康便是上海知名的古董、供石收藏家。受父亲影响,她很早便开始收藏及研究供石。移居美国后,亦始终致力于中国供石的推广与宣传。1998年以来,只在美国,胡可敏便出版了五本关于中国供石的书籍,并先后向美国华盛顿国家植物园盆栽及盆景博物馆、纽约华美协会、耶鲁大学美术馆等机构捐赠中国供石。

HDesVPyDy4PlVQ0sWFJDMyUvNiFN76AVnRlmlc8g.JPG

XZTsFLiCUl2BLPqCqRuYfbIAUfAKLzZsXAvs7wkZ.JPG

展览现场

当谈及为何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时,胡可敏表示,上博是国内唯一一家收藏文房供石的大型公立博物馆,将这些古石藏于此处,或许是这些供石最好的归处。

胡可敏所言不虚,上博所藏文房供石中,最重要的当属“宋坑小方壶”。同南方供石强调的“瘦、漏、皱、透”不同,这方供石古朴、健硕、稳重,具有极强的齐鲁文化意味。吴湖帆曾为该石绘制《宋坑小方壶图轴》,并题道:“南阜旧藏小方壶石,浓翠欲滴,宋坑中奇品也,镜塘兄获之,为数青草堂益友。辛卯冬,吴湖帆题”。

qpb4xBzdZyA86To1gfTUPh1ngL2fAC6Lz6D95ZeV.jpg

清高凤翰铭“小方壶”石

ZOEaazSktPVV1VOaE88IyDkTJFvZsqZy1T4HuIiL.jpg

吴湖帆《宋坑小方壶石图轴》

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

在古代中国,赏石是一种文化:苏轼热衷藏石,乐此不疲;米癫拜石,口称石兄;宋徽宗拆屋掀顶运花岗…那么,赏石时,古人到底在赏什么?

赏石,乃是在安慰自身。身体的触摸感,在文人赏石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人赏石,并非去大自然看万万年的石头。而是将石头从自然中采集出来,经过加工,放在院内或斋中,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

euw89Zvc0XnSMySAxmIoQMFAd0vi90PQ00iqYXpv.JPG

eerCUSHGnW6MeJLWX3gCwEysqa5MOp9ogYw1eo1e.JPG

MkAoDuT1vezSHlSxbImcW3wD2dUjT5blCGGJLO6p.JPG

展览现场

白居易曾得两块奇石,抚摸吟弄,朝夕相对,爱之非常。石虽无言,却相伴此生。一块顽然之石,几乎在书写白居易的心灵哲学。石的奇,石的怪,石的孤独,石的无言与离俗,都与白居易的生命历程相印,都是他生命旨趣之所在。石与人相互抚慰,石,就是自己,非爱石,乃是爱己,非为观赏石,乃为安慰自身。

sO0WYF2EcWvSy4QiXIcQHezH0aXoQeL7A8OW9cbJ.jpg

一览众山小

赏石,乃是与之交流。传统赏石理论中有“石令人隽”之说。“隽”带有美的意味,但与一般所说的美又有不同,它包括冷峭、不落凡尘、跃然而出的意思。经过无数代、无数人吟赏把玩的石头,其中不仅有天地自然之气的晕染,更有波诡云谲的历史留下的炫影,还有无数代人摩挲留下的方泽。这不是一块无生命的石,而带有人的体温、生命的浸润与历史感。

石温润的外在轮廓,轻触它发出的微妙声音,其实是一种交流。而中国文人喜欢石头,重视的是与石头的对话,无声地相对,不动声息地对话。

Qp0U0iEqMUD05gQa25tnPXWe9jrQieiao0TEQlMP.jpg

铜渣山子

赏石,乃是赏时空。石代表一种不灭的事实,一种不变的精神。你见它,它出现在你眼前,你不见它,它还在那里。你在世时,它在这里,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它还是完然自在。它从宇宙洪荒中传来,仿佛亘古不变。将这样的石头立于几案,人来“对”它,它从永恒的寂寞中跃然而出,照亮一个世界。人赏石,“千秋如对”,即千年万年之石就出现自己眼前。人也在与千年万年之石对视的瞬间中,窥见永恒。赏石,其实就是赏这永恒的时空,就是“对着永恒说人生的价值”。

0OrGx4DRXzdRysAVyizZGAd3luABdeNDDdneT7Lb.jpg

丝路山

也正是由于文房供石背后深厚的哲学基础,才让其在中国经久不衰。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再来看这次展览。

此次展览共三大单元:慕古追邈——追寻古石之路;采瑰第品——供石的识别与欣赏;模形范质——有趣的类石清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观众更深切地体会中国园林“移步换景”的魅力,上博特地在展厅入口以3D全息投影技术,模拟了中国园林场景。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介绍,将石头移到文房几案来欣赏,可能是从北宋开始的。因此,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展品石头的地质年代与人文年代,但根据文房供石的发展,大致可以推测,此次展览展品的人文年代在宋以后。

慕古追邈——追寻古石之路

这一单元将胡可敏收藏道路之古与其所藏供石之古叠加,同时也将观众的目光引到那古老的历史中。除前述明星展品“昆明石”外,这一单元展出以“研山”为主。“研”同“砚”,最初用于研墨。随着文房供石的发展,“砚山”逐渐不具备实用功能,而仅供欣赏。首件展品“赤峰映池红”研山还可看出“研山”用以研磨的实用功能。

kDeh9fzZ2foQmhPq4dEs5T0D2a0GFwE7Rfrc5B00.JPG

“赤峰映池红”研山 红丝石

aWaN4kw3xPBXWhLGixLic4M9E1Pm8ESesJ3JRjGI.jpg

p3faoI81C1ZRaNpa73lz7E4Z4RTrDZrCItU4r0l2.jpg

iFkry1rDCjk8IU7o5l2vxlqlhcccg32U9YdD68dw.jpg

“襄阳无语”铭研山

这方研山可从多角度观看,十分稀有。石上虽有“石庵”“清雨堂”款,但是否是刘墉旧藏,是否为后人伪托而制,目前并无定论。此方砚石,如山川峭壁、天然峰峦,节理交错,褶皱曲折。

BxRcxWvaTA5HEtS9Y25sQZIqGF1iMuSqK6MbG5pA.jpg

3WErWec95k4vzxgsr8KTen4R5iJbG4ZNEbkNsrRn.jpg

B0QMrWGjLM7CgNLORp23jJ04cBEA6JWkydjtWEfX.jpg

“项子京”铭研山

vqdrFp7hXzudkKhcQ4zKC8L6NbrOZffL69VSATru.jpg

“三峰伴月”研山 灵璧石

HWn7uKVmKfy71rFDtiwGG4j6biB70BPkdoKFE8D3.jpg

青州归石 青州石

采瑰第品——供石的识别与欣赏

除第一单元展出的古石外,胡可敏捐赠的78件文房供石的剩余部分,均在第二单元展出。“采瑰第品”意为这些文房供石均出自钟灵毓秀之地。“供石的识别与欣赏”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其中蕴含着古人对石头的审美判断;其二,希望观众通过这次展览可对供石的识别与欣赏了解一二。

gFAeaUC22I0znVJ9w4JQFAiXB1ZeQqx5WugOWQd2.jpg

石贡

TprbLeJ7hUnkxoqSZuANV0IR86GgZEMSQUUVNkKH.jpg

“冰晶峰”宣石

xvVGLgv8I3SXiYLergzE2F1vPpZDE5zjXTChAUjL.jpg

“卷浪石”博山文石

针对供石的欣赏,施远说道:“公众比较熟悉的供石审美标准是太湖石的‘瘦、漏、透、皱’。但这只是供石审美的一种,如这一单元展出的‘宋坑小方壶’就不符合这一标准,但并不影响其成为一方艺术价值极高的供石。”

uIDLQe0fU1W797x9P2xpBpbvP7fqcOJO5sAH6nlt.jpg

云上剑峰

SANjWGYvlAUNXCCMn3EpQfzntAxE9mhE17AEgsKM.jpg

逸云峰

模形范质——有趣的类石清供

这一单元主要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类石清供,这些展品虽非石质,但却在造型及审美特点上与文房供石无二,因此被称作“类石清供”。类石清供的源头,未必来自于对近似体量供石的模拟,而很可能是对大型园林石甚至自然山峦的模拟,是工艺美术领域雕刻艺术的产物。

YFj9xRCSjHYsqujKjw7q7ZyCFv4mwHFTO5eZPMGZ.JPG

彩漆木雕珊瑚摆件 近代

Y4JLzoFz2bKA9Cx9U1xLvvMbiXxDBoRBstiruotW.JPG

素三彩瓷山子 清

这次展出的《天然树根摆件》是一种介乎于天工与人力的存在。木是植物,与石这种无生命之物迥不相同,但作为文人欣赏对象的奇木,却是因其与山、石形神相通而受到青睐的。

值得一提的是,应捐赠人胡可敏的请求,上海博物馆还在这一单元配合表现石头的绘画加以展示,完整呈现文人的石头审美。

rwxvSoO1D2eMoDl5hwiTxzhEMMXXhOA1bvKnKrwk.JPG

五岳奇观图扇册 兰瑛 明 上海博物馆藏

xBFOcthoMXxv781EJjPbixSY9kStYhsXeouMcaog.JPG

石聚图册 高凤翰 清 上海博物馆藏

结语:据施远介绍,长久以来,文博机构对文房供石收藏及研究极少。这根源于现代学科划分体系的漏洞:各大博物馆立足人类艺术的收藏与展示,而供石是否属于艺术品,在很长时间内并无共识。反过来说,自然类的博物馆,主要从科学的角度展示、研究石头。而供石又以其人文价值与审美特性见长,看似也不符合其研究范围。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文房供石研究力量的薄弱。

令人警醒的是,文房供石研究的缺失并非个例。唯有不断完善划分标准,才能使文化遗产被学界重视,而不致被时间遗忘。

注:除现场图外,展品原图均来自于上海博物馆。部分文字参考自《代序——说赏石中的“包浆”》,朱良志著;《藏石旧事》,胡可敏著;《模形范质 触类旁通》,施远著。

雅昌专稿,非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李家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手机用户2975290

      石为头(就是老大)
      01年前 0
    • 沈原一

      识石务者为俊杰😷
      01年前 1
    • 不吃鱼de菇凉

      一块石头得生命呈现
      01年前 0
    • 不洗澡的鱼

      少有"巧夺天工"由大自然雕琢的石头或石头纹饰,所以不稀罕!!
      01年前 0
    • 手机用户1405560

      中式审美
      01年前 0
    • 李家粒

      涨知识了~
      01年前 0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