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黄君:东坡书法最不可及是浑朴自然之气

千古一人的永恒魅力
《艺术市场》:“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看后有何特别的感受?
黄君:我看了展览之后,有几点感受。
第一点,这次展览作为故宫博物院策划的系列展览之一,应该说他们是费了良苦用心。展出的苏东坡作品我都很熟悉,但这种综合性的展览,从文化传承以及苏东坡和师友、后人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做展览,我觉得还是蛮好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人物,他当时留下的影响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东坡老人确实是千古一人,在一千年的文化史当中,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从艺术的角度看,他的魅力是最强大的。
这次展览充分展示了他在这些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好些作品非常难得,平常也见过,这次看了依然很亲切。比如,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苏东坡的《题王诜诗词帖页》,黄庭坚作于晚年的《君宜帖》,林逋的《自书诗卷》和苏东坡的古风题跋,以及苏东坡的几通信札。
东坡老人的影响持续到明清,很多人临摹苏东坡的作品,写苏东坡的诗词,比如《赤壁赋》之类,后世的诗书画都和苏东坡有强烈的、密切的传播关系,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苏轼 《题林逋〈自书诗〉卷》 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点,我对一件作品的印象非常深刻,特别认真地去看这件作品,那就是林逋诗卷后面的苏东坡古风题跋,乾隆皇帝在这件作品上面先后做了四个跋,而其中三个跋都是和苏东坡的古风原韵,令人很感动。作为一个有宏才大略的皇帝,乾隆对苏东坡的题跋以及林逋的诗卷如此看重,非常有意思。《西园雅集图》有好几件,这是表现苏东坡和友人雅集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李公麟的画非常了不起,还有一些诗文涉及到这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点,这次展览也让我们看到大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对艺术的影响;尤其就书法而言,时代对书法成就有深刻的影响。艺术有天时地利的因素,很多时候不是想怎样就能够怎样的。我看到苏东坡的儿子苏过的一件作品,很明显他是在学父亲,但笔力还是差得很远。
对比展出的北宋、南宋作品,南宋的书法成就总体上不如北宋那么高,那么有力度,这是为什么呢?有诸多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就是跟大的政治背景有关,南宋偏居一隅的状态使得艺术家的气度不够舒展,没有办法表现出北宋人所有的浑厚之气,像东坡老人那种天然的才华。从文化传承和书法艺术的走向来说,时代的影响是很强烈的。

苏轼《题王诜诗帖》纸本行书 29.9×25.7cm 元祐元年(1086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坡行书成就高于楷书
《艺术市场》:故宫的这个展览,不单纯是一个书法展,还是一个文献展,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东坡作为北宋文人群像的核心,他的交游圈以及所处的时代氛围。细读他的作品,苏轼书法成就体现在什么地方?他的行楷书各有什么特点?
黄君:我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个展览和一般的、单纯的书法展览不一样,有大量相关的文献同时展出,由苏东坡及其师友、后人的文献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我感受到的是东坡老人作为一个艺术家、书法家的丰富博大,他的综合修养和艺术才华。我认为东坡书法最了不起的是那种天然气息,那种浑然一体、跟天性有关的自然流露,他是不经意当中写出一种高妙,这是别人做不到的。其实就是东坡老人的那种胸怀、那种气质,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综合修养在他的笔墨当中随时流露出来。
苏轼《归院帖》

在当时,黄庭坚就把苏东坡推为宋代书法第一人。如果对东坡书法做一个内部分类的话,我认为苏东坡的信札最为绝妙,那种文人气骨和风范是很多人学不来的。展出的一些他同时代的人写的信札也各有千秋,但是综合比较的话,明显有区别。包括他的老师欧阳修的《灼艾帖》,大家都很熟悉,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还是没有达到东坡那种浑朴自然、天姿沁露的感觉。
谈到东坡老人在行楷书方面的造诣,可以拿他自己的作品相对比。比如他写的一些楷书作品,刻碑的像《醉翁亭记》,以及他学颜鲁公风格的楷书,这次展出了一些拓片,你一看就能够明白,东坡老人是不适合写楷书的,或者说写得不够精彩,一个重要原因是楷书跟他的天性不吻合,东坡老人不适合过于拘束、工整的状态,他天性不是那样的,所以他写的楷书也带有行书的感觉。

苏轼《丰乐亭记》 局部


总体上谈东坡老人的书法成就,如果用他的楷书和信札、诗稿,包括像《寒食诗帖》这样的作品相比,明显就是两个档次,他在楷书方面的造诣不如行书。这跟天性有关。书法艺术有一个规律,楷、行、草不同书体在创作上是与人的性格相关联的,不同的书家可能适合写不同的书体,各体兼能而且都写出高水准的人是极为罕见的。书法艺术真正要求的是一种天资、天赋、学养作为基础来展示的。

苏、黄、米、蔡之比较
《艺术市场》:展出作品中宋四家齐聚,对比来看,苏、黄、米、蔡各有什么特点?
黄君:如果做比较,黄庭坚在书法技法、形式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是远超过苏东坡的,他在草书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行楷书也自成一格,这都是他在技法上下了很大功夫所产生的。
我曾经说,只论书法,黄庭坚的综合成就是超过苏东坡的,这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很有意思。但我要强调的是,黄庭坚最后走向成功依然是因为他的胸怀、学养以及高尚的人格精神。假如没有这些,那么黄庭坚的书法地位不会有现在这么高。

米芾 《盛制帖》
其实,还可以沿着这个话题再做一个比较。米芾的情况也是这样,他在技法上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远超苏东坡,差不多可以跟黄庭坚类比。他们两个都重视技法,都有重要的成就,但比较黄、米的书法成就,米芾的格调、境界就比黄庭坚逊色一大截。
这是我过去说过的一个观点,不妨再次重复。宋四家中,米芾也是很了不起的一家,他的技法变幻莫测、八面出锋,在宋代也是一绝,他对“二王”的那种沉迷,对魏晋风度的推崇,最终成就了其自身的特点。但如果仔细从精神状态、从他的整体气息去分析,你就会发现,米芾书法作品所透露的书卷气和文人气息,远不如苏东坡,也不如黄庭坚,这就是格调的因素。
很多人可能不太愿意听,尤其是当今关注米芾的人特别多,“学米”形成了一股风气。为什么呢?大多数人关注技法、喜欢技法,从米芾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技法,这是不错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学米芾要注意境界、韵味、书卷气的问题。
米芾书法的书卷气是不够的,这在整个宋代书法当中一比较就能看出来。米芾技法的变化特别多,但毫无疑问,更高明的是苏东坡,米芾在苏东坡跟前一比就有境界高下之分。
蔡襄《京居帖》

蔡襄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当时宋四家的蔡指的是蔡京。蔡京的书法完全学米芾,论其境界,连米芾都不如。蔡襄是后人推出的一家,他的楷书明显学唐人,行草笔札也师法晋唐,可算是宋代一家,但与苏、黄、米相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我认为,南宋的陆游在整体造诣上仅次于苏、黄、米三家,比蔡京、蔡襄要高明得多。所以,与其说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不如改成苏、黄、米、陆四家更加符合事实。

当今如何学东坡
《艺术市场》:苏东坡从文学到书法的综合成就,对当代从事人文艺术的人来说,有什么样的启示?从历代来看,学苏东坡书体的人不是很多,当代也是这样,怎么看这个现象?
黄君:展览当中有一件作品可以拿出来做例证,就是王文治的《临苏米二家帖册》。王文治临的时候,没有完全按苏东坡的形式去写,写出相对比较行楷的这种状态,排布还挺整齐,但是我觉得王文治的临摹作品很高妙、很精彩,因为他在平稳当中体现出东坡书法自然变化之美,实际上细看没有哪个笔法和哪个结字雷同,这是王文治的高妙之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创新也好、创作也好,还要考虑一个天赋、天资的问题。

苏轼《临王羲之〈汉时讲堂帖〉》  天津博物馆藏
当今人学苏东坡的不是很多,也许很多人认识到了东坡老人的很多东西是学不来的,他的天赋、盖世才华去哪儿学?千古一绝。可是我倒要推出一个人,当今学东坡书法学得最好的是赵朴初。他的行楷书深得东坡老人的精髓,很多诗稿信札能够体现出苏东坡的风格来,这是很难得的,而且他能把苏东坡的字体写大,写得很有气势。
现在有很多书法家一天到晚练技巧、练笔墨,笔锋这样转那样转的。技巧当然也需要,我们说东坡老人也练这个,但是最重要的基础——艺术的天赋和才华、修养,这是别人没法比的。如果说比技法的话,可能现在很多人比东坡老人的技法要多一些,或者说使用得会更丰富一些,但东坡老人不需要那些东西,依然可以写出绝妙千古的重要作品来,这是为什么?他有那种胸中气息,那种不世的才华,只有他才能够写到这个程度,我们在欣赏他作品的时候就能感觉得到。
我觉得今人对苏东坡的学习应该更多地从他精神方面去着眼、去努力。比如,王文治临苏东坡的作品就是一种成功的典范,学习他的气息,而不是一笔一画地去学苏东坡的结字、笔法。其实,东坡书法在结构、笔法也可能没有特别复杂的地方,他压根就不计较这些,他已经把技法这个形而下的东西完全用他的思想来把握。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常说技和道的关系,苏东坡深得艺术之道,从道的高度来把握技法,那么技法在他的心目当中就成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和我的先祖黄庭坚一样景仰苏东坡,但我深知,如果要总结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今人学苏更多的是要多读书、多领会、多从圣贤之道这个角度来提升人格和见地,能够把天下万事万物看明白、看透彻,才能得到一种胸怀、一种气息,写字落笔时就不一定非要把技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我也重视技法,因为书法没有适当的技法,就不成其为书法。完全不讲技法,肯定是不行的;但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境界和品位,这不是技法本身所能成就的。

这里特附上我观展之后步苏东坡原韵所写的一首诗,向东坡老人致敬——

诗书千古无弦曲,弹奏心头亲点绿。

映照人间总迷离,漫说断金还切玉。

东坡居士道义深,挥毫落纸绝尘俗。

欧公温暖林清寒,俊节高怀相与烛。

迨至元祐雅聚多,文人情谊同手足。

通达先生鼎一尊,美善其书腴多肉。

当时高韵和者谁?抵掌笑谈皆可录。

古今难遇并苏黄,死蛇树上款心曲。

软语吴侬避多嫌,解领多福一丛竹。

归来信步行故宫,梦似西苑赏新菊。


[附]苏轼《书和林靖处士诗后》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

不论世外隐君子,傭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眸子瞭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己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呤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苏轼画像  赵孟頫



作者:续鸿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京豫濮网络书画院

      苏东坡有强烈的、密切的传播关系,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01年前 0
    • 京豫濮网络书画院

      密切的传播关系,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