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张正玲《画室偶记》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一

近日整理画室时,偶然间发现四年前的一组课程作业——《伴生土》,顿觉生机满眼,趣味无限。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二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三

回想当初,朱进老师带领我们前往武夷山开展大地采集。在一处建筑工地上,一辆挖掘机正挥舞长臂将挖出的一大块泥团丢弃一旁,散落成无数细小碎块。其中一块引起我的注意,将其捡起掰开一看,里面竟然包裹着两种极其漂亮的紫色土。经当地同学介绍得知,这是盛产于武夷山的伴生土。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四

我听到这个名字,觉得十分贴切,它们就像一对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的夫妻,又像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战友,或者是相互缠绕、同生长共命运的连理枝……再细看时,许多有趣的图形映入眼帘。我便立即着手,以伴生土为材质,将“眼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岩彩作品《伴生土》。然而,作品出来后似乎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遂将其束之高阁。这一放就是四年。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五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六

如今再见《伴生土》,忽觉别样生趣!似有一个个不可名状的鲜活生灵扑面而来,甚是动人……不禁感叹艺术之神奇,竟能赋予死物以生命!以眼为眼,常常困于所见之表象;以心为目,方能见其本质!当然,倘若审美感受不够敏锐,纵然见到美,也是枉然。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七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八

现在想来,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入画”也要“出画”。入画时,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集中精力和各项资源将“眼中之竹”(视知觉所捕捉到的美)以最大限度的呈现;“出画”时,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站在欣赏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急于肯定,也要避免由审美疲劳导致的否定。(文/张正玲)

张正玲岩彩作品《伴生土》之九

● 张正玲岩彩新作赏析 ●

《墨水河边》66cm x 66cm

《风中的种子》之一100cm x 100cm

《风中的种子》之二100cm x 100cm

《海上升明月》90cm x 90cm

《春色满园》60cm x 60cm

《惊蛰》50cm x 50cm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100cm x 200cm

《归》66cm x 158cm

张正玲简历

山东青岛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岩彩画学会理事,北京国风堂国展创作中心导师,国家画院李爱国导师高研班助教。

2010 于中国人民大学工笔硕士课程班“林凡导师工作室”

2011 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工笔人物高级研修班“李爱国导师工作室”

2012 首都师范大学“李翔现代中国画高级研修班”

2014-2017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爱国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班”

2017-2019 上海大学岩彩绘画创作高研班

主要参展

2012 《听雨》 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3 《天泉清然献吉祥》 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展

2013 《红蜻蜓》 首届全国中国画学术交流展

2013 《月明风清》 “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 《追梦人在路上》 “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

2014 《喜看人间气象新》 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 《泰山脚下植树人》 “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5 《心里·梦里·故里》 纪念潘絜滋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6 《大山里的课堂》 “百家金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 《追寻红色的足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9 溯源重生—当代岩彩绘画创作展 宝龙艺术中心 上海

2019 溯源重生--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