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上海双年展启动 如何用8个月打破传统展览思维?

2020-11-11 09:29

N6MiEDeCmm5wGNiZboWGeIM12V9wsd8Wm8o85T9w.jpeg

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一阶段“湿运行”启动仪式现场合影

两年一届的上海双年展,在今年正经历着24年来最大的一次考验。原本4个月的展览延展至8个月,并打破了传统的“展览”形式,所有运作顺序颠倒。

11月10日起,上海双年展虽已启动,但至今并没有明确的作品清单,这种不确定的流动性,在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看来,是非常美妙的过程。整体双年展分为湿运行、生态联盟和展览3阶段,让学术先行,与机构学院合作项目,来激活上海双年展,以此更好迎接2021年4月的实体展。

启动艺术现场,安德烈斯·雅克表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逆转的双年展。‘水体’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主题,并非是一个最终产品,而今天是试运行。对观众来说,能够与艺术家共同成长和发展,进而更好连接、互相缠绕。”

策展成员之一的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也觉得,“在不同节奏和不同时代之下,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因此,不管是作品还是策展,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费大为所说,“具有十足的实验性质”。

oDa09CJQzlbkckDvLpziiWZlIYHk3TQtFbTOQxN8.jpeg

DIfjCgURORxnQWbbhVExffACwCIfRhyfG3uDD4as.jpeg

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一阶段“湿运行”启动仪式现场

zvDZqVWiwk3nSvbBUVWQ51R4Ln0f6toidHXm1F4t.jpeg

伊西娅尔·欧卡丽兹和其女儿的《海洋呼吸》行为艺术

11月10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一阶段“湿运行”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动。策展团队以云会议形式参与,让相隔甚远的人因此而相聚。现场艺术家伊西娅尔·欧卡丽兹和其女儿的《海洋呼吸》行为艺术中,一声声模拟“海浪”让现场观众逐步沉沦“水体”之中,也正式拉开今年上海双年展帷幕。

11月10日至14日,第一阶段“湿运行”高峰对话,艺术家、学者、导演等多领域嘉宾抽象看待水体,从水体流动性、艺术角度、生命实践角度进行探索。这些探讨在策展成员之一的由宓看来,是在找寻新形式重新设立和变革中,重新构建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自然关系。

11月15日至2021年4月9日,第二阶段“生态联盟”将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哲学系、同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进行系列合作,让上海双年展不仅是知识生成的网络,也作为一个平台,从中看到趋同性和平衡性。

BItp0vNkmSKZe4vb6IM7zlV6BhovWEnnJZZBb9hL.jpeg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海报

在8个月里,上海双年展海报会随展览深入、城市变化和整个河流变化而改变。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希望,双年展的3个阶段能够打破之前“双年展等于一个展览”的思维定势,将上海双年展变成不受时空限制,跨学科讨论,创作和排演的平台,唤醒艺术的原动力,给城市注入精神的活力。

如何解读“水体“?

上海双年展从1996年开始,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上海从无到有因水成路,从小到大因水而兴,但不止上海,“水体”是一个世界范畴能共同探讨的话题,因此这次双年展到底意义何为?

F2v8nFBY8bJd4hn4ytbfhsn0m3b6b6qMMmrT7Atl.jpeg

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

安德烈斯·雅克给出解释,“水体”其实指代“团结”,“今年上海双年展希望谈及如何重新实现全体化;希望能看到在相应土地上,怎么体现作为共同体的团结性;希望能基于不同国家做出叙事,最终强调团结的概念。”

团结是整体性的词汇,因此今年双年展也并没有仅作为美术馆馆内的活动,而是成为一个重要的契机,让各领域人士一起进行相应讨论和思想碰撞。例如今天可以看到一位欧洲学者,将纽约、上海通过“水体”进行连接,同时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和河流也相互联系...

安德烈斯·雅克表示:“‘水’作为湿媒介,从文化、人、非人、女性、男性、生命体、无生命体等等不同的角度和意义进行探索,可以看到跨物种、跨文化、跨技术的流动。

“‘水体’之下,不仅仅从渗透角度进行思考,更应该思考怎样进行集体意识或者是集体机构操作”,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也提到。

今年第十三届双年展将是什么样的?

6Iy4G2Fih9NNGPGQvdLFpfaVwWrlO2880DhaVKEM.jpeg

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一阶段“湿运行”高峰对话现场

“我们希望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双年展。从某种程度上应该在这一时刻激发出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互相独立,有自己生命的”,安德烈斯·雅克说到。

在此基础上,上海双年展虽是在中国举办,其实更通过一个展览在体现国际现代化和经济的流动性,探索跨越物种、超越国界的互联协作新形式,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平台,搭建不同学科、情感与智能息息相通的实践生态系统。

VQ2jL1aHLUN3IJqVCNxBBJSNKAlvQOmFE9hHv08v.jpeg

而主题“水体”,初期更多是考虑海洋、大洋的理念。策展团队来上海考察后发现,中国有两条大河,一条连接南北一条连接内陆和海岸区域,上海在谷歌地图上看似离海很近,却在两条大河中间。由此,“双年展的概念慢慢浮出,考虑的不仅是海洋,同时还有河流,甚至是与人本位的关系”,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说到。

这些考虑背后,需要所有人以及所有系统为双年展提供各种各样信息,“我们希望能够让双年展作为一种方式,来回应各种限制和问题。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在这一届上海双年展上均能得到体现。而相互之间的差距或差异,在参观过程中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玛丽娜表示。

今年的特殊环境让策展团队并不能亲自拜访艺术家,实地看作品。所以策展团队以直觉作为导向,总揽整体框架,所有决定都基于团队所知的一些因素和有效关系而确定。参与者们在框架之下,以不一样的方式组织起来,来进行一次具流动性、有开放日期的实践。

玛丽娜直言,“策展团队没办法完成这场大型展览的策划和组织,所以我们和艺术家、非策展团队的策展人以及机构学者进行合作,去讨论应该怎样选择艺术家,这是集体的成果。”而在这过程中,策展团队很多时候会收到不同反映和回应,因此让他们更加认同展览的意义:这种新的参与模式,是脱离物理空间,在地球上的一次集体性呼吸。

就像主策展人安德烈斯 · 雅克提出的“衍生物概念”,在社会、无意识社区或艺术社区中,应该尝试衍生物,“试图去触及尚未形成,或正在被唤醒的社会意识。”

第一阶段“湿运行”活动安排

1. 跨物种“湿”联盟:水体作为策展语言

时间:11/10, 10:30-13:0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主题演讲:《水体》

演讲者:安德烈斯·雅克(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 对谈嘉宾: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露西娅·彼得罗尤 斯蒂(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由宓(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费大为(PSA 学 术委员会主席)、侯瀚如(PSA 学术委员会成员)、马克·维格利(PSA 学术委员会成员)

 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将与策展团队成员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 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以及由宓为观众解读展览主题理念和策展语言,并与 PSA 学术委员 会的成员费大为、侯瀚如、马克·维格利展开对话。

2. “鱼焉知水”:水体作为艺术哲学

时间:11/10, 14:00-16:3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主题演讲:《水的意象与时间》

演讲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谈嘉宾: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双利(复 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维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学教研室教师)、汪建伟(艺术家) 

作为一个喻体,“水体”关涉流动性、解辖域化、后女性主义、后人类等议题。本场对谈将 分享学界关于“水体”的最新论述,并围绕艺术与哲学之间互补共生关系作出新的回应。艺 术哲学作为一个近年重回艺术或哲学讨论的词汇,将试图在后哲学的感性空间中追问艺术问 题,在艺术发生的同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3. 潮湿的媒介:水体作为生态思考

时间:11/11, 10:30-13:0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主题演讲:《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水体”》

演讲者:翁子健(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 对谈嘉宾:袁新(加拿大布洛克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王铭铭(人类学家)、应星(社会 学家)、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青年研究员)、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 

今天,水资源枯竭和生态失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危机。要以艺术的名义和方式真正参与对水 体和生态环境的保卫,仅靠宣言和姿态远远不够。人们还需直面导致其失序的复杂社会成因, 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激烈社会冲突。1995 年夏天,成都“水的保卫者”活动标志着中国当代 艺术家第一次以生态保护的名义介入社会实践。2001 年,应星的着作引发了社会干泛的关 注和讨论。他在书中通过故事指出,乡土逻辑—国家治理逻辑之间的冲突是生态激变的后果, 这种后果同时也归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本场讨论的主题中,水体作为“潮湿的媒介”, 代表了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也预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认知方式。

4. 顺流与堵塞:水体作为社会组织

时间:11/11, 14:00-16:3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主题演讲:《分水岭、网络与去中心技术的谱系》

 演讲者: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对谈嘉宾:由宓、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石青(艺术家)、ReUnion Network(艺术 家)、孙晓星(艺术家)

 本场讨论借由水流的顺势与逆势探讨自动化与延迟的概念,将“水体”的意象扩展至社会纬 度。晚期资本主义中,自动机械与人类自动化、去机械化劳动之间相互作用,人机混合工作 流应运而生。这一切将“固化的”变为“流动的”,“延迟”、“堵塞”和“迟缓”的概念也由 此诞生。在这种流动的现代性的影响下,正如齐格蒙特-鲍曼特所说,我们目睹了越来越多 的原子化的个体和可量化的自我。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重新编织社会组织,ReUnion Network、孙晓星通过其社会参与与艺术实践,提出重新塑造社会关系的方法;王洪喆将河流地形学和血液循环作为网络社会的原型,重新审视劳动分工、协作与去中心化技术的历史, 进而考察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的“网络”思想,如何塑造了今日人们对于去中心的流动性和 非异化劳动的想象。

5. 汊流与逆流:水体作为生命政治

时间:11/12, 15:00-17:0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主题演讲:《归流于海》 

演讲者: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学者、女性主义作家和教育者)与克莱尔·布里顿(艺 术家) 对谈嘉宾:费大为、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向在荣(昆山杜克大学比较文学助理 教授及艺术副主任) 

海纳百川,看似终结,其实更像另一种开始。这也许是上古创世史诗《天之高兮》中对水混 沌幽深的表达。水生成万物,又包容万物,为万物提供便利,却又分毫不取。水同时又瞬息 万变,集潮湿古怪之物的于大成。水还是不专一、不偏袒,一视同仁又变幻莫测的天地之母。 本场对谈将时间拉回太古之初,回溯最原初的“古怪神水”,接应学者阿斯特里达·奈伊玛 尼斯对终结的思辨。

6. “湿运行”特别对谈——“化身为水”:水体与叙事想象

对谈时间:11/14, 14:00-17:00

地点:PSA 三楼剧场

影像赏析:《共谋失忆症》,王拓;《塔洛》,万玛才旦 

对谈嘉宾:毛尖(作家)、王拓(艺术家)、万玛才旦(导演) 

人类经由“水体”所产生的共生经验,在文学与电影中凝结成了一种叙事想象。本场对谈将 从文学和电影的角度讨论“水体”,从河流水域、生态水循环,到社会组织与人的精神,从 而探讨不同族群之间的共生问题,并将个体经验与想象拓宽至宏观的人类存在体验之中。

7.“湿运行”特别项目——艺术创投会(Smart Tank)

时间:11/13, 15:00-17:0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主持人:陈伯康(设计迈阿密策展总监) 参与设计师:Sputniko!、托马斯·思韦茨(Thomas Thwaites)、克拉伦贝克与多洛斯 (Klarenbeek & Dros (Eric Klarenbeek))、陈逸云、Dogma Lab 

参与投资者:茅矛、阿特·迪克(Art Dicker)、许智伟、周毅 

在一个平行叙事产出颇丰,围绕“未来”的概念争议丛生的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 在事实与虚构、真实与虚假之间,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和资本能否为人类和 地球创造出理想的生活场景? 

双年展“湿运行”的这场特别活动将模仿美国真人秀“创智赢家”(Shark Tank),举办 Smart Tank 艺术创投会。参赛的艺术家/设计师需要说服投资人,为他们的艺术项目筹得启动资金。 无论是用蘑菇自行生成的建筑,以变异蚕丝制作的夜光服装,能与动物沟通的智能设备,还 是用无机材料模拟自然的设想,都有可能赢得虚拟的 1000 万元人民币奖金。 每位艺术家将有 8 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自己和他们的提案,然后回答来自投资人小组的问题。 在现场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提案、提问和讨论环节,投资者们将最终决定奖金究竟花落谁 家。

特别项目

1. 伊西娅尔·欧卡丽兹(Itziar Okariz):《海洋呼吸》

时间:11/10 11:0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海洋呼吸》由艺术家伊西娅尔·欧卡丽兹与她的女儿共同演绎。两人通过呼吸的起伏律动, 唤起人们脑海中有关远古海洋潮汐涌动的画面。以此为契机,引发观者对生命初始形态的丰 富想象。

2. 希玛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与大卫·卡佩·塔珀瑟(David Soin Tappeser): 《庞若何:以山为道——庞贝表演》

时间:11/11 17:00-17:3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希玛利·辛格·索恩从“希玛利(Himali)”这个姓名及其同词根的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s) 处开展联想,并从当地的泛灵仪式与疗愈、神圣几何图纹、新物质主义与心灵自然主义等传 统中干汲灵感。艺术家带着传统的印度那迦达(Nagada)鼓,从喜马拉雅山出发,一路 行至庞贝古城遗址。途中,即兴的鼓声与地神遗颤、海洋余波形成共鸣,唤醒与自然共享的

和谐生命力。

3. 童文敏:《很久以前——PSA》

时间:11/12 13:00-14:00

地点:PSA 一楼大厅

童文敏将上海本地特有的植物“嫁接”于表演者的身体——根据每位表演者姿态、特性的不 同,所属植株也有所区分——并在 PSA 现场构建了一片“森林”。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 疲惫的肌肉,伴随着个体呼吸的律动微微起伏,一棵树和一片森林,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得到重新审视。

工作坊

1. 曹明浩、陈建军:《生境、地质与能量基础》

时间:11/14, 10:00-12:00

地点:PSA 三楼剧场

特别嘉宾:童春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生态学者) 

赏析:《横断山脉——干旱河谷科学考察》,35mm 胶片,彩色,汉语,1985 年,上海科学 教育电影制片厂,第一本

此次工作坊,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生态学者童春富将与在场观众共同探讨如何思考水系 流变。两位艺术家自 2015 年启动的长期艺术实践与研究项目《水系计划》从实地考察出发, 重新审视都江堰水利工程上下游水系的流变现实。在岷江上游横断山脉及其源头区域,地质、 地理环境极为复杂,结合在该区域的研究和实地考察,他们想象了地质在岷江上游区域中扮 演的重要角色——“基础、灾难、合作、冲突”,使发生在这一区域的类社会的工程、历史 事件也融入了一些人之外的因素。当我们重新去审视合理化的现代进步性时,现有的技术并 未能消生态焦虑,反而多元生境的在地现实被“自然”的绝对概念所遮蔽。当我们焦虑地面 对着地方、全球、边缘角落的环境现实时,可能需要重新再看这一区域的人类活动与历史构 造,从而理解水系的当代困境。

2. 戴陈连:《桂花寻去月轮移》

时间:11/15, 14:00-17:00

地点:PSA 三楼剧场

此次工作坊中,艺术家将与参与者分享创作当代纸偶光影表演的经验。不同于大众对于皮影 戏既定的刻板印象,纸偶光影表演能够呈现电影般的视觉效果。工作坊将带领大家认识制作 纸偶的基本技巧和规律,进行各种模式的肢体训练与观察,分享基础的表演理论知识,编排 表演的结构与内容。同时,工作坊也将着重光影技巧的训练,身体谱系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 养,结合当下环境与彼此之间的协作意识。用肢体和纸偶表演检索历史记忆、用自主发明的 光影技术和身体动作去摸索民间故事和当下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参与者将综合运用工作坊 所体验的技法,创作属于自己的当代影偶表演微型作品。

 “流动的图像”单元

时间:11/10-11/13, 11:00-19:00

地点:PSA 三楼剧场

“流动的图像”单元将呈现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的精选系列作品。来自不同背景、世代、文化的艺术影像将汇聚于 PSA 三楼剧场滚动播放。透过或实验或传统的叙事对“水 体”这一主题的不同诠释,观众将见证人类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矿物乃至整个物质生态 系统之间的交织渗透。同时,观众还将在原始灵迹的感召与纠缠中,体察跨时空流动的感情 缔结,及其所诉诸的新团结形式。

工作室系列对谈

时间:循环播放

地点:PSA 一楼大厅

在疫情导致时空隔阂的当下,无论艺术家身处何处,都没有停止思考与创作。在“湿运行” 期间,我们邀请观众们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一同窥探他们的工作状态,介入思想的流动生 成中,让我们作为“水体”连接彼此。


作者:王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