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姜志平的工作坊坐落于北京宋庄的一处小院落。
令人诧异的是,从巷口走到工作坊门口的一路上,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一丝所谓“艺术”的痕迹。路边长着杂毛的小黄狗、村民们紧锁的大红铁门、长了沉甸甸的果实的柿子树,共同构成了一幅淳朴淡然的生活图景。
穿过两个小巷,如柳暗花明般,“洵栖堂”出现在我们眼前。“洵栖堂”出自《诗经》“洵美且异,临然而栖”,代表了古人的一种生活美学。
“洵栖堂”与果实累累的柿子树
走进洵栖堂,却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生活气息依然浓厚,但满眼的陶艺瓶罐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姜志平用自己亲手捏制的茶壶为我们斟茶,他的茶具有着奇特的色泽,好像贝壳一般,这令我们感到了惊奇。经他介绍,我们才知道这些茶具上特殊的色彩来自他特调的釉。
姜志平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创作油画。但是大概在2012年,他突然对“创作”产生了极大体悟,曾经对陶艺的强烈兴趣与生活的意趣一拍即合,他开始进入到陶艺的创作中,但油画的创作也依然同时进行着。
当我问起“您现在主要以油画创作还是陶艺创作为重心”时,他看了看自己的小院子,说:“我现在以生活为重心”。
基于对“生活”的重视,他现场创作了一幅以庭院中的南天竹为观察对象的油画。他一边创作,一边向我们介绍他对中国传统美学、对自身创作的理解与认识。
姜志平正在对着南天竹写生
格物·道法自然
姜志平对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充满了敬畏。他认为,古人的绘画思想并不像很多人觉得的那样虚无缥缈,它虽然不能量化却有一定标准。它讲究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而这实际上非常务实。中国的艺术讲究实践主义,它遵循自己的真正体验,即所谓的“在场性”。古人画山水就一定会去游山玩水,再将山水实体化,而非道听途说、虚张声势。古人也有意气抒发,与今天的情感表达类似,但这种抒发是与自然呼应而达到使自我、本我饱满的状态。
干燥而无风的北方林子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7
笔墨中会自然而然流露出一个人的真性情,这个也与时代的变化有关系,和当时的人对宇宙的认识有关系。
正如西方人擅画光线,他们喜欢用光线给予画面氛围。这种创作特点来自于西方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神性、理性的认识。但是,中国古人并不会主动地表现“光”,而是表现“气韵”。表现气韵的不断运动、生长弥漫。
一道光-NO1 布面油画 50X60cm 2010
在起稿的过程中,对照景物所勾勒的一笔一墨,都要通过心而不是眼睛去体察。而这就是“格物”的过程。
生生不息
而对于那些需要用心去体察的事物,姜志平认为那是一种会运动变化的“气韵”,而运动变化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时常讨论的。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即是在运动中形成的圆满状态。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这种运动的平衡感。
夜艳图 布面油画 30x40 2016
眼睛所观察到的是具象的东西,但那些流动生长的虚像很难把握住,因为它与整体的环境融为一体了。姜志平经常坐在小院里看南天竹,观察它在时光流逝中的不同状态。山石或许亘古不变,但人以及动植物都没有固定状态。姜志平将这种对自身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体会,融入进了他的油画、陶艺创作中。
采撷图 之二 布面油画2016 30_40cm
朝露人生
对于陶艺创作,在技术方面,姜志平基本上是以造型表达是否准确为标准。但技术只是创作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出于他对当下的反思:“现在的生活、工作节奏太快,许多人都会使用现成的技术,而不是自己去钻研,科技进步下,技术也可以‘共享’了。我想表达的就是这方面的反思,因此我创作出了最接近于我的感受的作品。我的生活理念是这样的,因此陶艺创作也和生活分不开关系。”
采撷图 之一 布面油画2016 30_40cm
“我感觉一切都应该淡然面对,消除执着,包括对自己的创作以及作品。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大美不需要任何量化的宣言只需要尽情,所以我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尽情。生命如同朝露,早晨的露珠悄然无息存在于叶上,它能够折射大千世界,却又不留痕迹地消散。这种无声无息的生命状态是我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
花开花落之三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3
在姜志平的创作中,“格物”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他一直在践行回归自然的创作方式。在现场,他也体现了“务实”——以现场作画的方式表达了言外之意。
姜志平的女儿正在看着爸爸画画
他的生命被生活的美好所充实,因此他也发现了生活的美,发现了朝露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作者:陈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