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戴着这样的衣领还怎么打盹


© ART一点团队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英国国家肖像馆

16-17世纪:英国衣领发展史

提到莎士比亚,你或许一下子想不起他的样子,但一定记得起他的衣领。

16、17世纪的英国服饰,除了蓬蓬的裙摆以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夸张的衣领了。



看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在惊叹服装华美的同时,也为她操心:带着这样一个夸张的衣领,怎么低头看路、怎么吃饭、怎么打盹......

然而,女王不需要低头。如此装扮,为的就是打造君主超凡脱俗、不可一世的形象。



在王权尚未衰落的时候,君主一直是英国的时尚icon。每一代国王,都通过服饰宣传皇室形象。伊丽莎白一世用拉夫领来彰显王权,查理二世巧用翻领来体现亲民,小小衣领,隐藏着统治者们的小心机。

英国国家肖像馆之前有这么一个展,通过16、17世纪的画中人,讲述了英国衣领发展史。



女王范十足的拉夫领

童话故事《灰姑娘》中,后母和她的两个女儿,打扮地花枝招展参加国王的舞会,而灰姑娘只能穿着破破烂烂的旧裙子。在有仙女的帮助下,灰姑娘才有了艳惊四座的舞裙和水晶鞋,得以混入舞会。


在16、17世纪,奢华的服饰,是贵族圈子的入场券。绅士们的一套新装,抵得上其在伦敦一年的房租。


这样的风气,主要受王室的影响,特别是伊丽莎白一世。这位女王大名鼎鼎,“童贞女王”、“英明女王”、“荣光女王”都是她的称呼,她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也是英格兰文化的鼎峰时代。


1559年,25岁的伊丽莎白继承王位,和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一样,她善于利用服装宣传王室形象。



《亨利八世肖像》,约1537-1547年,小汉斯·荷尔拜因


亨利八世善于利用服装打造出伟岸的形象。他受封建贵族旧传统的影响很深,将大量时间花在与贵族骑士们比武、打猎、游乐上,不愿处理日常政务。他颁布法令,严格规定贵族在服饰上的等级区别,禁止平民在服饰排场方面有逾越之举。他经常在宫廷盛会上展示他的王者风范,以征服群臣和嘉宾。




《伊丽莎白一世肖像》 约1600-1602年


这幅肖像藏于哈特菲尔德庄园,女王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画像中女王的服饰大有深意。蕾丝制成的夸张衣领,使女王有“神”的光环,比喻天赋王权。珍珠项链代表和平与纯洁;蛇形珠宝象征智慧;心形宝石象征着爱。衣服上的图案是“眼睛”和“耳朵”,象征“统治”。女王右手握着的是一道彩虹(已褪色),上面还有一行拉丁文铭文:没有太阳,就不会有彩虹。



不像现在的社会,能够经常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女王。当时,皇室的形象宣传,主要依靠肖像和女王偶尔的出游。因此,华服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女王的形象对外代表着英国,对内标识着王权。在这之中,衣领这个单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伊丽莎白一世肖像》 1575年


英国国家肖像馆,藏有124幅伊丽莎白一世的肖像。艺术史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曾概括女王的“标准配置”:“苍白的罗马式鼻子,戴着皇冠的头如扑粉一样洒满钻石,庞大的拉夫领,更庞大的裙撑,还有一蒲式耳之多的珍珠,任谁都立刻知道,这是女王伊丽莎白!”在拉夫领的衬托下,面色苍白,下巴尖尖,神情高傲的女王形象才算完整。





电影《辉煌年代》中凯特·布兰切特饰演伊丽莎白一世


拉夫领(Ruff)是女王的最爱。这种层层叠叠的衣领为法国首创,16世纪在欧洲广为流行。拉夫领并非和服装连为一体,而是单独可拆卸的。带上以后会迫使人抬头挺胸,显得脖颈修长,配上冷漠的表情,人的“高傲值”就放大了一百倍。


拉夫领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用细亚麻或细棉布裁制并上浆,再用圆锥形熨斗整烫成型,为了让“8”字形的褶皱保持不变,有时还用细金属丝在领圈中做支架。一个领子就要耗费3米多布,更不用说贵族用的是昂贵的蕾丝面料,因此,戴拉夫领也是财富的体现。



《尼古拉斯爵士像》 1562年



拉夫领 约1620年代



拉夫领的褶皱呈“8”字形,十分费料子


愈加流行以后,拉夫领的形状也越变越大,使戴上它的人变成了“行走的雷达”。这种领子,戴上以后吃饭特别不方便,就餐需用特制的长柄木勺。所以,后来又出现了把下颌处空出一个三角形的拉夫领。


伊丽莎白一世还在拉夫领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设计,让领子前部打开,后颈处高耸,如同扇形,称为“伊丽莎白领”。



《伊丽莎白一世肖像》 1588年


16世纪晚期,军事肖像在英国流行,蕾丝和军装更配哦



《伊丽莎白一世肖像》 1595年


17世纪初,拉夫领仍在流行,但尺寸已经开始缩小,立领成为新的流行款式。在17世纪早期的肖像中,一名爵士身穿华服,他的立领上绣着精美的黑线绣,边缘点缀着蕾丝花边。



《克里斯托弗爵士像》17世纪早期


衣领和袖口



《瓦尔特爵士和他的儿子》 1602年


戴着不同款式衣领的家族成员合影 ,1617年



不再把王权穿身上

如果说16世纪,女王的华服闪耀着王权的荣光,那么到了17世纪,人们看到的就是腐败之光了。普通人家里有衣帽间,而王室有的是“衣帽街”——英国王室储存服饰的仓库占据一整个街区,光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手套就需要专人管理。这种做派,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可不买账。

查理一世的“衣橱”曾好几次遭到议会检查,人们发现,王室的服饰开支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钱被挪用到了君主的吃喝玩乐上。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这位君主在接受审判之前,还不忘要求一套新的天鹅绒套装。

新上任的共和国领袖克伦威尔,也懂得“形象管理”,他的服装通常比较朴素亲民。画家为其制作肖像时,他曾交代要“如实描绘”。因此,从他的肖像中,我们看见的是简单的衣领和下巴处毫无遮掩的痦子。



《克伦威尔肖像》 1656年


克伦威尔病逝以后,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复辟。新国王查理二世,懂得了在服装上的收敛,他宣称会引导贵族节约,夸张的拉夫领再不见踪迹。



《贝克汉姆公爵一家》 1628年


17世纪40年代开始,“翻领+领结”成为了最时尚的领饰,衣领的样式就如同画中的托马斯爵士一样简单。稍复杂一些就如爵士夫人一样,增加一圈蕾丝花边。



托马斯公爵和他的夫人桃乐丝》 1641-1650年


华服虽然被放进了仓库,但“形象管理”一直都在。不知你有没有注意,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次打伞,雨伞都是透明的——这样就不会挡镜头啦。




其实,油画中的伊丽莎白领,现在还在流行

叫“伊丽莎白项圈”




你以为这些衣领已经out了吗

太天真啦!时尚就是一个循环啊!


Alexander McQueen 2016春夏时装秀


_


时尚就是个循环

(长按图片一键支持我们)


特约作者:郑施诗

出品:林梢青


__________


ART一点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来源:原创2017-01-15特约作者 郑施诗ART一点ART一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