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传统笔墨撞上了宇宙星云

文/周序雨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让我们先从两张图片说起...

木星大气云层图像

这是一张美国宇航局"朱诺号"(Juno)号探测器拍摄的木星大气云层图像,木星北半球的云层正在以复杂多变的模式旋转着,作为太阳系中气态行星的巨无霸,体积超过地球1300倍的木星,每一个"红斑",大小都至少是地球直径的两倍...

木星大气云层图像

也就是这样两张图片,被美国《国家地理》盘点为2018最令人惊叹的太空照片,这看起来简直就像抽象艺术一般的星空图,让人类所有顶尖艺术作品都相形见绌,当然,与宇宙相比,我们人类远没有自负到"欲与天空试比高"的程度,只是宇宙黑洞或许可以吸收了光,但却熄灭不了人类想象的精神自由,总有一些先驱者们,引领人群去寻找那束光,而这些先驱者们,多半是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

 

每次我站在高高的写字楼上向外看,楼下街道密密麻麻的人群和头顶空旷寂寥的天空总是形成鸿沟一般的反差,这种视觉差到了夜晚就会更加的明显,脚下刺目的霓虹和车灯,头顶"黯淡"的星光与月光,总是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那句"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还有那无尽变幻的人心",我试着去揣测康德的心境,我想,如果康德此时能站在我旁边,他一定会向我得意地炫耀自己当初把这句话刻在墓碑上的决定。

假如真的有宇宙之神的存在,那么我想它一定同时还是位画家,兴许只有画家脑子里的想象和手中的画笔才可以绘就这样令人匪夷所思而又啧啧称奇的图像,但是转眼又一想,这位"画家"一定是来自于注重笔触色彩欧洲吧,而如果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来书写宇宙,用注重笔墨精神干湿浓淡的黑白线条来书写星云,又会有何效果?

呜呼哀哉,幸甚,已经有人这么干了...

巨蛇座星云

这是巨蛇座星云,放大

 

再放大

 

这图中的主体,被称之为"创世之柱",刨去西方神话赋予它的宗教意义,这三根高耸孤立的"山峰",被大愚拿来,加入进了自己的书画创作之中...

单纯的借鉴构图并不难,把作品画的逼真也不难,中国传统书画骨子里笔墨精神的"虚空",怎样才能与星云变化无常的"虚幻"在笔触与精神上结合起来、契合起来,这才是关键。

我找到了大愚创作《创世之柱》时对于的构思的记载,大愚对此的解释是"宇宙至极是黑白二色,传统笔墨至极也同样为黑白二色,选择将创世之柱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与借鉴,根源上是因为传统艺术观中很大一部分是哲学观,中国笔墨精神与宇宙本质在此是相通的"。

大愚创作中的《创世之柱》

这是大愚创作《创世之柱》的理念,而从技法上来说,繁复的程度可想而知,对此大愚再次解释说"《创世之柱》最难,也是最容易走进歧途的便是拘泥于具象,所以如何脱离开具象的束缚,将抽象的理解只是具化到笔墨的变化中去,即便是颜色的渲染也遵照'笔笔写出'的章法,只有这样,才算是用对了技法,尊重了理念"。

大愚创作中的《创世之柱》

选择将笔墨与星云直接"对撞",是一种探索,一种对艺术和未知的探索,"对撞"不仅产生了火花,也产生了"微小"的灵感和广袤的宇宙,笔墨与星云之间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墨色的丰富变化反而摆脱了西方色彩具象化的固有章程,更加无限接近于宇宙的本质。

我看到大愚说"作书作画首重气息和状态,笔墨会记录一切",这句话令我遐想连篇,其实,这不就是宇宙的气息和状态吗,和书画的内在要求如出一辙,"静、松、平、和",虽虚空无常却又蕴含着不可怀疑的神秘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